“反刍式”让名著阅读事半功倍
刘荣秀
【摘要】将牛的“反刍”原理,借鉴到初中名著阅读中,通过粗范的涉猎和温故知新的反刍,让学生充分消化知识,并将其内化成能力。总之,要想在名著阅读中充分利用“反刍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引导制定计划和目标,激活学习能动性;二是指导名著导读课,激发阅读求知欲;三是引领学生自主“反刍”,“读”领风骚,挖掘潜能。
【关键词】反刍式;名著阅读;名著导读;“读”领风骚;事半功倍
就如同动物反刍的四个过程,翻书——阅读——笔记——复习。即先将一本书拿来翻一遍是品尝,而阅读则是吞食,笔记是咀嚼和消化,复习就是取其精华。阅读对翻书是一种反刍,复习对阅读又是一种反刍。总之,在名著阅读中充分利用“反刍式”,就能有效地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制定名著阅读计划和目标,激活学习能动性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对部编版初中必读必考的12部以及12部选读不考的名著进行有效阅读?在教学实踐过程中,我发现引导学生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计划和目标,是激活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翻阅原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精读和跳读,才能在不断地“反刍”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一学生既有极强的好奇心,又有超强的接受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制定阶段性的阅读计划和目标。七上前半学期,是树立自信的关键期,我先让学生找和自己阅读量、阅读能力相当或者比自己稍强一点的同学作为自己的阅读竞争对手,制定期中《名著阅读交流会》,并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其目的是让学生保持对阅读计划的坚持和对阅读目标的高度重视。
二、指导学生自主解决教材名著导读课,激发阅读求知欲
众所周知,初中教学和小学完全不同,不仅知识量多,而且知识面广。如果全部让老师归纳整理不是不可能,而是会吃力不讨好,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自主解决教材名著导读课,课后也能自觉地阅读。名著导读教学,贵在一个“导”字,“导”即“指导”“引导”。要“指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名著导读,如同多媒体展示一样,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其教学目的就会受到质疑,其教学行为也会受人诟病。所以,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导读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而不是教学目的,要灵活有机地使用“反刍式”,以“反刍式”为抓手,而又不拘泥于“反刍式”。我发现,一学期下来,很多平时懒得看书,或有些一看书就头疼的学生,在看完别人的展示、听完别人的分享后,也主动地加入阅读名著的队伍,并且尝试作批注、列表格、写反思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三、带领学生在独特的语言中“读”领风骚,自主“反刍”,挖掘潜能
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名著阅读的重要教学法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悟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作品深刻的寓意。朗读名著中的对话时,要在把握好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利用好重音、停顿等技巧,再现人物的性格及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态度和心理等。如七年级下册第73页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的圈点与批注,我会提前两个星期让学生通读原著,要求从人物性格特点、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圈、点、勾、画,并利用课前3分钟轮流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干读一遍课本,而要在学生读完后,自己进行朗读示范,同时让在学生边跟边听的过程中,感悟作品中所描写的旧社会老北京独特的语言习惯,进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二次“反刍”,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以及他们不同的表现,我都会认真指导,并做出积极的评价。同时挑选好适合朗读的选段,“以读代讲、以读代赏、以读代析、以读代探、以读代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在读中理解人物的思想,在读中体验人物的遭遇,在读中收获做人的真谛!
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名著阅读中充分利用“反刍式”,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观念,为学生的创新与个性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还能有效地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