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指向能力提升
陈燕
【摘 ? 要】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对《语文作业本》进行了重新编写。新编的《语文作业本》立足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立足学生,引导展开学习;重视实践,体现能力发展。一线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把《语文作业本》成为教学准备的重要资源,成为课后题可操作化的教学助力,成为诊断学情、评价学习的关键依据。
【关键词】语文作业本;统编教材;思维;能力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对《语文作业本》进行了重新编写。新编的《语文作业本》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特点,体现教材的要求,帮助教师理解教材、使用教材,让作业的功能由巩固学习成果向推进学习过程、发展语文能力转变,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因此,了解《语文作业本》的编写特点、掌握使用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一、《语文作业本》的编写特点
(一)立足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结构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呈现螺旋递进的编排特点。《语文作业本》在编写中观照单元整组,凸显单元语文要素,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到语文园地,层层递进,体现由学习到迁移的过程。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作业本》是这样推进学习的。
1.在阅读课内片段中学习方法
精读课文的重点语段一般都编入《语文作业本》中,编题的重要理念是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并进行细化,体现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语文作业本》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学习的过程。本单元在精读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中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纸的发明》第4自然段围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来写,第1句是中心句,第2、3句分别具体介绍了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和能传承下来的原因(见下图)。
《语文作业本》通过三个小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这段话的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同时通过找画、填图、分点概括等多种练习形式,为学生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提示了思考的方法。
《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语文作业本》通过图式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一段话的内容,了解句子间的关系,为其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表达提供了学习的拐杖(见下图)。
2.在阅读课外短文中迁移运用
《语文作业本》的课外短文阅读一般设置在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中。在单元整组教学中,学生通过精读课文学习方法,在略读课文中运用方法进行阅读,并通过《语文作业本》提供的课外短文再次进行实践练习,有效巩固本单元阅读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中分别安排了《宋代的元宵花灯》《莫高窟》两篇课外短文。指向阅读要素的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见下图)。
学生迁移方法,知道这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这两道阅读题都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段落的内容,但思维训练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具体到概括,另一个是先概括再具体,由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多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在“词句段运用”中自主实践
统编教材遵循单元整组编排原则,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很好地体现了单元阅读要素的自主运用。《语文作业本》针对这个栏目主要设置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把这一板块中要让学生表达书写的作业直接挪移过来,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使之具体化、情境化,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可能。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是这样编排的(见下图)。
这是“词句段运用”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进行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过程讲清楚,照样子介绍一次手工活动。《语文作业本》先让学生通过图式梳理过程,然后按照图式介绍手工活动的经过。这样设计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言语图式,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细化。
再看“词句段运用”中的第2题(见下图)。
本题要求在发现表达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基础上照样子写一段话。《语文作业本》根据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三个情境,为缺乏话题的学生做了保底准备。一旁的提示语凸显了题目的开放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要求,保证了语言运用的质量。
(二)立足学生,引导展开学习
《语文作业本》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编写题目。练习的过程是推进学习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的过程,也是及时评价诊断学情的过程。题目的设置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习得方法,建构能力。
1. 提供注重整体感知的学习支架
把握课文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对这项能力的培养,在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题(阅读提示)中都进行了引导。《语文作业本》通过提供学习支架,细化了课后题,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有方法可循。如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一课,课文阅读提示要求“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樣的历程”。《语文作业本》对此进行了设计(见下图)。
题目提供描写一粒种子想法的句子,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内容。通过这个支架,学生习得了梳理故事内容的方法。
又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课后题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语文作业本》采用图示的形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见下图)。
提示语巩固了阅读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先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再连起来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有梯次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之前的学习经验,对语文要素进行了前后勾连,较好地发展了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2.提供思考的路径和方法
《语文作业本》注重通过练习实践,让学生发展思维,掌握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凸显思维的训练贯穿整本书。如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中梳理“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语文作业本》用导图的方法提供梳理的支架,简洁又清晰,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见下图)。
又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肥皂泡》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练习的(见下图)。
学生先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测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的意思。《语文作业本》通过设置4个层层递进的小题,向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和方法。
3.提示思考和交流的角度
用“泡泡语”的形式设置助学系统是《语文作业本》的一大特色。“泡泡语”或提示方法,启发思维,或总结规律,有机拓展,在引导学生“怎么学”上提供了具体的方案。如对应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见下图),《语文作业本》进行了这样的设置(见下图),通过“泡泡语”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拓展积累。
(三)重视实践,体现能力发展
《语文作业本》把阅读的方法渗透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练习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得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
1.适机整合理解与表达
《语文作业本》中的一部分题目并不只是指向一个学习目标,而是可以多次渐进使用,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有些题目既可以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支架,又可以成为练习表达的支架。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的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语文作业本》整合这两个要求设置了相关题目(见下图)。
学生完成图表的过程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是达成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图表“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达成第二个学习目标。这样的题目,既有效地整合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适切的学习方法。
2.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实践
在情境中实践赋予学习实际的意义,学生投入其中,体验会更真切。《语文作业本》在引导积累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见下图)。
3.注重与生活紧密联系
“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是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语文作业本》的编制充分考虑了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下题目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上图左边的题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与教材对接,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右边的题目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利于学生表达,又有实际意义。
二、《语文作业本》的使用建议
(一)成为教学准备的重要资源
为有效使用统编教材,教师要认真研究、解读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情制订切合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有效实施。《语文作业本》体现教材编写意图,贴合学生学习实际,因此可以成为教材、教学用书之外的必备教学资源。
教师要以单元整组的意识使用《语文作业本》,在一个单元开始之前细心研究每一课的作业,了解题目的编制意图,对照教材形成认识;面对题目要先“试手”做一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存在的困难;在教学设计时要重点思考怎么根据相关题目设计教学活动,推进学习过程,落实教学目标。
(二)成为课后题可操作化的教学助力
统编教材明晰的导学系统为解决“教什么”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课后题提示了教学的重点,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内容怎么实施,过程怎么推进,也成为了目前使用统编教材中的难点。《语文作业本》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课后题进行了细化,使教学可以顺着其中的内容展开。
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时,首先,理解和操作不能仅停留在“现在我们来做作业本第×题”的层次上,而是要充分解读题目设置的意图,结合课后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推进学习活动;其次,对于图表类题目,练习目标不能定位在只要完成填写就够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先学习图表中已有的内容,获得方法,再迁移运用,经历一个习得的过程;最后,在使用过程中,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尊重思维的多元性,不追求答案的整齐划一。
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课后第2题是:“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围绕课后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作业本》中第4题第1小题的表格(如下图),先让学生找找英子上台讲故事时描写她的句子,接着在语段中圈画关键词句,组织学生交流,然后朗读感受英子当时的想法,再在表格右列的第一格中填写英子的心情。这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理解课文、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默读后面的内容,自主找画有关英子表现的词句,体会英子的心情,继续填写表格。
(三)成为诊断学情、评价学习的关键依据
《语文作业本》在课堂上的有效使用,使教师即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成为可能。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对班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了更直接的掌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比较、交流、分享,在辨析中发展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水平。下图是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中学生完成的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懂得在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提取重要信息,进行简要摘录。这种在《语文作业本》中呈现的学习过程,为评价学生提供了直观依据,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学习品质,以及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而这种在集体学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还可以成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可贵资源。
又如一个学生在《赵州桥》一课中的作业(见下图)。
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在段中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然后对应地摘录在表格中。这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的。
当然,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作业本(三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作业本(三年级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浙江省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