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巧“调理” 思维多“共振”
徐琪
课堂教学制约因素众多,教师、课文、学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教师是最为活跃的,在生本、师本、文本之间发挥重要调停角色,让师本、文本、生本三者达成高度统一,实现核心共振。所谓“共振”,这是物理学中的专业术语,这里是说思维呈现相同频率之中,能够引发更多共鸣,达成和谐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种制约因素之间的和谐共振,这无疑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一、“调理”生本师本关系,达成教学“共振”
教师要深入文本展开研读,找准教学设计切入点;学生需要进入文本情境,内化文本认知;师生需要多元互动交流,逐渐达成教与学的和谐共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的共性追求目标。教师是课堂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课堂服务者身份,这应该是教师最难接受的。在师生关系“调理”中,如何让教师摆正自身位置,一直是难题。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由课堂主宰者向教学服务者身份转变,但师道尊严观念根深蒂固,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才能达成更多和谐,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可能。
在生本师本关系处理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教与学达成更多“共振”,这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重要促进作用。如教学《背影》这篇散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经历,设计一些阅读思考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学生听说要设计阅读问题由教师来回答,自然感觉很新鲜,纷纷行动起来,阅读文本、查阅教辅材料、展开课堂讨论。经过一番操作,学生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对学生问题设置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针对性解读。如有学生提问:《背影》为什么能够成为朱自清先生散文代表作呢?教师给出解读:朱自清散文众多,描写亲情的首推《背影》,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作者选择角度奇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赢得更高赞誉度。学生针对教师解读给出追问:朱自清的《春》同样经典,为什么不能成为其代表作?教师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角度展开对比分析,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
教师让学生设计阅读思考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学生习惯教师设计问题,突然改变设计主体,自然受到一定心理触动。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自然会想方设法增加问题的难度系数,师生互动频繁,和谐关系逐渐形成,教与学达成更多“共振”。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展开自由互动,这个设计自然拉近师生距离,为提升课堂和谐度奠定坚实基础。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教师端正教学态度,自然成为“调理”的关键,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达成更多学习共识。
二、“調理”文本生本关系,达成情感“共振”
教材文本是教学主要载体,教师是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的操纵者,如何作出科学“调理”,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情境之中,这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追求目标。学生阅读基础和学习悟性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醒认知,展开分层教学设计,给不同群体学生以不同引导,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布置更多灵动的学习活动,都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之中。课堂辩论、课堂演绎、诵读比赛、读写活动等,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活动,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感思维共鸣阶段。
教学环节形始后,教师有主动“调理”意识,并在具体操作中形成新的学习切入点。生生互动是课堂学法的重要运用,教师为学生布置更多合作学习任务,做好互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如教学《昆明的雨》,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学生情不自禁跟随诵读学习。为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诵读比赛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比赛,从诵读声音、节奏、停顿、情感等角度展开评价,评选出小组诵读代表,准备进入班级总决赛。学生听说要进行课堂诵读比赛活动,自然有主动参与热情。教师给出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技巧方面有更多把握,在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做出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生顺利进入比赛环节,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
教师为学生布置诵读比赛任务,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大多喜欢游戏和竞赛活动,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设计,学生反馈积极。在诵读训练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进入良性循环,文本生本情感共振成为必然。如果教师一味解读文本内容,学生大多不会安心听讲,让学生展开诵读竞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之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刻认知。
三、“调理”师本文本关系,达成知识“共振”
教师借助教材文本展开施教活动,要体现活用意识,需要深潜教材深处,对文本深刻内涵展开解读,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特别是在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发挥桥梁作用,为学生储备丰富的学习感知机会,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学习情境之中,这对提升教学品质有重要帮助。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展开多种形式的读写活动、拓宽课外阅读域度,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学科认知体验,教师需要作出合理规划,达成知识迁移“共振”。
教师对文本展开解读时,需要关注多种制约因素。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取向、学法传授切入点等,都可以对教师教学设计起到一定影响作用。如《那树》,教师深入教材之中,对其内涵展开过滤性阅读,为学生布置了阅读学习任务:自主阅读文本内容,找出经典的词语,体味这些关键词的深层含义;诵读课文,说说文本托物言志特点;发展和环保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学生拿到阅读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最终达成阅读共识。课堂展示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成果梳理和评价,对阅读认知进行进一步的归结,形成完整阅读认知体系。
教师在阅读教学启动之前,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度解析,找到学生思维切入点,为学生布置了几个方面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操作中形成自然感知和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共同影响,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基础和特点,为学生展开任务设计,其适合度更高,学生反馈响应更为及时,这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适当的。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学生学习思维顺利进入文本情境之中,文本生本思维实现对接。教师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特点,自然实现知识迁移和内化,这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教学“调理”。
如何达成师本、生本、文本三位一体,这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有观照意识,厘清课堂教学的制约关系,利用多种协调手段,理顺文本与生本、师本与文本、生本与师本之间的关系,能够达成丰富教学思维的“共振”,为学生提供优良学习情境,以确保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健康成长。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学调度和调理,将各种教学制约因素进行和谐处理,会形成丰富教学促进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王沟镇单楼初级中学(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