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术著作编辑出版工作

    陶春艳

    摘 要:学术著作专业性强、受众面窄,这决定了学术著作编辑不仅要成为杂家,更要努力成为专家,要不断提升专业学科素养,才能与作者平等对话,才能做好学术著作编辑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

    关键词:学术著作 专业出版 编辑素养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要从提高民族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出版单位出版更多学术精品,促进学术著作出版繁荣发展”[1]。学术精品图书的出版现已成为考核出版社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学术精品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这是值得每个出版社思考的问题。而作为一名学术著作编辑,又该如何做好每一本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如何使书稿能以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和回馈作者……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非易事,以下结合笔者参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项目管理和编辑出版工作,谈谈学术著作编辑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术图书的出版工作。

    学术著作与一般大众图书不同,其专业性强、受众面窄,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可能是作者经过数十年,凝集毕生精力和汗水才打磨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很高的学术水准。由于学术著作的特殊性,对学术著作编辑的要求也会更高。一方面,学术著作编辑不仅要具备出版专业知识,熟悉出版规范和出版相关文件,确保图书符合出版要求。另一方面,学术著作通常涉及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一个编辑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越是学术水准高的著作,其研究的领域会越窄,内容也会更高深,通常不会是我们熟知的理论,这就需要编辑在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的同时,还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相关理论研究,确保图书内容知识正确。

    一、学术著作的出版更要提高政治站位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2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王沪宁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全面加强宣传思想战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科学无国界,跨国交流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在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先进研究的同时,一定要抵制各种有害思潮的入侵,这就需要编辑增强意识形态,提高政治站位,在编辑工作中始终把政治放在首位。出版工作是党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而每一位出版工作者都是阵地的守护者。

    要把好书稿的政治关,编辑的政治站位要高。编辑在初审书稿时会经常遇到一些不易察觉的隐形的政治问题,不注意就会放过,一旦公开出版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编辑要提高政治站位就要增强政治把关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要了解和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动态和时事政治,要经常学习党的相关文件和文献,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用理论武装自己。

    二、学术著作编辑既要做杂家,更要做专家

    编辑是杂家在出版行业已经是公认的了。著名出版家罗竹风曾说:“编辑应该是杂家,所谓杂家,就是对各个领域的各种学问,都要懂一点,略知一二还不够,最好是略知二三。”[2]编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每天要接触许多新鲜的知识,与不同主题不同学科的稿件打交道,哪怕是同一个学科也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知识也是大不一样的,同时,任何一门学科或学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学科作为支撑。“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共15个选题,涵盖了外语教学论、教与学的心理过程研究、课程核心素养、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教材的国际比较等。在《基础教育英语教材国际比较》一书中,涉及巴西、中国、俄罗斯、法国、韩国、日本等6个国家的基础英语课程体系及其高中英语教材的难度分析;《英语教学的艺术探究》一书是一个跨界研究课题,涉及脑神经传导、隐喻和意象运演、美学、视觉和听觉心理效能、教育戏剧、诗歌审美等;《英语教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一书则讲述了我国从清末时期到现在的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这里只简单列举了丛书中的几个选题,不难看出,就单本书的内容已经包罗万象,想要把好图书的质量关,想成为一名好编辑,就要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成为杂家。

    说完杂家,再说说编辑为什么要努力成为专家。学问的“杂”与“专”从本质上看是统一的,但在实际中,总有人把二者对立起来。学术著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术著作编辑只有做到“专”,图书内容才有保证。这里说的专家并不是要编辑成为某个领域的一流学者,或在某个领域要有很高深的学问,因为编辑也不可能只编一本书或只编某个领域的书,不可能像高校的教授一样长年只研究某一个领域的东西,就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每个分册的内容都大相径庭,编辑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但作为学术著作编辑必须对这一领域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在一些重要理论上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样才能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深度,可以说,这时的编辑已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3],在后期编辑稿件的时候也能与作者平等对话,能给稿件提出专业性的建议。编辑要成为这一领域的特殊专家,一定要多学习、多积累,随时掌握这一领域的重要方针政策,多看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所以,编辑既要“博”更要“专”,做到“博”与“专”的统一。

    三、提高专业学科知识素养,与作者平等对话

    一本图书的成功出版,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编辑能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关键在于提高编辑自身的专业学科素养。一个编辑要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不了解相关专业发展动态,在与作者沟通时一定是缺少底气的。在接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这个项目时,笔者第一时间熟读了《义务教育英語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果不其然,正式接触书稿时,笔者看到每本书中都涉及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甚至有些书稿就是围绕课程标准进行论述的。外语教育研究丛书肯定涉及外语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编辑首先要了解我国的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国家针对外语教育制定的各种相关政策和方针,而课程标准能最直接反映某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当我们熟读国家对某学科制定的相关文件后,对该学科的教育现状也就有了宏观的把握,在与作者沟通时也不至于不知所措,完全没底气。因为所有研究教育的专家的课题研究不可能脱离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是会紧紧围绕国家的教育政策,或者有部分专家就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提升编辑学科专业素养的另一个途径是了解该领域一流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编辑可以通过下载相关文献或订阅相关刊物来学习,这也是短期内可快速提高编辑学科专业素养的一个方法。当编辑接到一本书稿时,首先要认识作者,这里说的认识作者不一定是当面认识,因为不是每一个编辑都有幸参与每个选题从立项到组稿到编稿的全过程,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作者的相关信息,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笔者负责的外语教育丛书,虽然与丛书的每个作者都素未谋面,但这并不影响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其次,要了解作者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我们只要通读几篇作者的论文,就能对作者研究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里只需略知一二;到后期编稿时,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深入学习作者或同领域的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这里就要求略知二三了。因为这个时候只有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理论知识,我们在编稿时或与作者交流时才能底气十足,与作者平等对话才能信心十足的。聂震宁在《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中写道:“一个编辑无论诚信如何、恒心如何,还是不能缺了‘专,这可是一个好编辑最重要的立足点。”[4]

    四、多与作者、主编沟通,促成图书出版和营销

    提升编辑专业学科素养是編辑与作者高效沟通的前提,一本图书的成功出版,是离不开与作者的多次沟通的。而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也不是纯粹只为了促成一本图书的出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的主编是刘道义,各分册作者都是我国从事外语教育研究的专家和名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王蔷、程晓堂、罗少茜,清华大学的崔刚、范文芳,华东师范大学的邹为诚,中国人民大学的庞建荣,等等。与这些作者的沟通当然首先是确保图书能顺利出版,其次就是要与这些作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聂震宁曾说:“拥有一批好作者,既是一个出版社的实力标志,也是一个编辑的能量所在。”[5]

    与作者沟通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一些名师大家,编辑可能会存在自卑心理,这就是前文所说的编辑要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为与作者进一步沟通扫清心理障碍。编辑也只有积极主动与作者经常沟通,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出版意愿和目标读者,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与作者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尊重作者,以诚待人,同时讲究诚信,因为只有编辑取得作者的信任后,在后期的沟通交流中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样当书稿中遇到需要作者解决的问题时,作者也会耐心解答。在做外语教育丛书时,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位编辑,责任心一定要强,这也是笔者多次与丛书的多位作者沟通后,一致得到作者认可的重要因素。

    作为学术著作的编辑,与作者保持沟通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即在图书的营销方面会有很大帮助。学术著作的一个特殊性就是受众面窄,目标群体小而集中。通常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更显著,经济效益则不明显,通常一本学术书的销量大概在两三千册。但是如果编辑能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能通过作者资源进行精准营销,学术著作的销量也会有大的突破。比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黄远振著,2019年11月出版)目前已加印了4次,印数达7000册;《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程晓堂著,2021年1月出版)上架两天就售出700多册,截至1月底已销售近2000册。这对于学术图书来说确实是很难得的。这两本书的成功营销作者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书稿编辑过程中,笔者多次与两位作者通过微信或电话交流,虽然素未谋面,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深入交流,在与作者沟通中笔者能知道作者的诉求,并努力为其实现,进一步取得了作者的信任,同时也能了解作者对图书后期的宣传推广的想法。

    正如学术著作不同于一般大众图书和教辅图书一样,学术著作编辑也不同于普通编辑,除了要懂出版,熟悉出版规范和各种国家标准,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修养。每一本书稿都有其特殊性,从选题立项到组稿到编稿到最后成书,其中包含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而编辑本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EB/OL].(2012-09-04)[2021-02-03].http://www.gov.cn/zwgk/2012-09/24/content_2231969.htm.

    [2]曹正文.听罗竹风讲“编辑应是杂家”[EB/OL].(2017-11-06)[2020-02-02].https://www.whb.cn/zhuzhan/dushu/20171106/109209.html.

    [3]赵晓强.专版编辑要力争成为专家[J].报刊管理,2000(11):33.

    [4][5]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系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