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植有生命的课堂
刘志余
摘要: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课堂充满情趣,不断生长,让学生乐此不疲,学有所得。在平常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魅力,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生命课堂
好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乐园,是学生汲取知识、拓展见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和无拘束的争论、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好课堂的产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贴近思想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动力
陶行知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他们都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力。例如“代数式的值”第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开篇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你每天睡眠几个小时身体最健康吗?
据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成年人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t(小时)与他的年龄n(岁)之间的关系为:t=110-n10。例如,40岁的人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t=110-4010=7(小时)。请同学们思考:你每天休息时间是几个小时比较合适?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每天需要休息几个小时吗?(老师年龄按50岁计算)
因为这个问题很敏感,同时又牵涉到老师的“隐私”,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很快就展开计算并探讨起来。利用身边鲜活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立刻有了一种亲近感,能真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那么“亲近”。这样的情境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自然就“活”起来。
再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我利用动画演示机器人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直线上先向东走3 m,再向东走5 m,然后提出问题:你能确定机器人现在的位置在原来出发点的哪一个方向?距离出发点多少米?同学们略微思考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再追问:同学们,老师演示机器人在直线上走,想要说明什么?你能给出几种不同的走法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吗?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1)向东走3 m,再向东走5 m;(2)向东走3 m,再向西走5 m;(3)向西走3 m,再向东走5 m;(4)向西走3 m,再向西走5 m。我接着追问:你能将上述四种走法转化成数学式子吗?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际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学习热情,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二、用丰富的数学史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常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专注投入,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老师筋疲力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还扼杀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厌烦数学的心理。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能力,注重知识的“生长”,培养有生命的课堂。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从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大会会徽使用的主体图案是“赵爽炫图”。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的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这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1945年,人们在研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的一块数学泥板书时,惊讶地发现上面竟然刻有15组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其年代远在商高之前。相传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了勾股定理,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1955年希腊曾经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
三、以“故事”开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如在方程应用题的教学片段中讲《鸡兔同笼》的故事。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一部较为普及的算书《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把兔子的足砍去一半,我把它叫作“砍足法”,则有35×2=70(只)足,那么砍去的足有94-70=24(只),故有24÷2=12(只)兔子,有35-12=23(只)鸡。
学生2:我觉得同学1有一点“残忍”,受她的启发,我想让所有兔子全“起立”——即只有两只脚站立,那么鸡和兔的足就一样多了。我给他起名“起立法”,下面的解法与同学1相同。
学生3:受同学1和同学2的启发,我把鸡的2只翅膀也算作足,这样就公平了,鸡和兔的足一样多,都有“4只足”,那么鸡、兔共有35×4=140(只)足,这样比实际多了140-94=46(只)足,故有46÷2=23(只)鸡,有35-23=12(只)兔。
学生4:……
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充分展示着自己的见解。课堂生成油然而生,从“砍足法”到“起立法”,再到“公平法”,课堂在节节生长,充满无限生机。
四、通过实验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实验”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讲课方式,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式”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教师通过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就是抓住了学生“有趣”和“好奇”的心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组三角形,请大家找出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半透明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每个学生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先请大家通过折叠、观察和猜想,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够把你的发现用式子写出来吗?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能得到许多数学结论。学生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体现了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加入课堂中,也真正体现了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这符合知识的传输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将知识实验化的教学方式,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课堂变得更活跃且充满生命力。
五、教学启发
在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老师都想上好课,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精彩无极限,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琢磨备课和上课。了解学生,把握教材,深挖教材,创设出合适的、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营造出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融掌声、欢笑、讨论、思索于一体,进而达到生动、活泼、高效,促使课堂充满生机,赋予生命力。
(一)认真备课,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课前教师要认真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内容,知道这一节课的前引知识是什么,后续生长点在哪里。然后要认真挑选素材,哪些内容可以讲,那些不可以讲。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再耐心琢磨,细心挑选,设置充满趣味、充满数学味、易于学生接受的问题情境。
(二)把握好开课环节,让问题情境有生命力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开始非常重要,课前老师要了解课型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状况,让问题情境以最近的距离抵达学生心灵,让情境引领思考,以情境带动课堂,让课堂有安静、有争辩、有探究、有“导师”,课堂在“热闹”氛围里充满活力,带动师生共同进步。
(三)重视课堂,让情境撬动思维
好的课堂是“温馨”的,是以润物无声的节奏在传递知识、训练技能、解决问题;好的问题情境带动好的课堂,学生在“和谐课堂”的环境中参与探究、交换灵感、培养能力;通过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完成思想方法的渗透,碰撞出快乐的元素,提升思维的训练,建构自身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构建生命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以问题为抓手,遵循认知规律,触动数学本质,创设出生动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激活课堂,让学生受益,促进课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卜以楼.生长数学:卜以楼初中数学教学主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刘光建.让问题在情境导入中自然诱发[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9(9).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进课程——新课程的理論与实践(第三辑)[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