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考察

    [摘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相对于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地区,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较小,居住地域比较分散,在与汉族长期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过程中,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并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从而与集中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所差别。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等。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业已得到重视,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名人人才库,举办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经费支持等,但经费投入还相对不足,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建设和工作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中原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原地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深入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着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以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10

    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共计约145万人,其中回族1 241 085人,蒙古族91 545人,满族75 750人,其他少数民族45 110人[1],是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相对于聚居地区,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较小,居住地域比较分散。在与汉族长期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过程中,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并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从而与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所差别。长期以来,学界对河南省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略显不足。鉴于此,本文拟在对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对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200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2]。河南省作为多民族的散居地,其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也是由中原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1.回族文化

    河南省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原地域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本土化发展,既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质,同时还具有中原地区的地方特质。具体而言,河南省回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筑文化。河南省回族建筑文化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上。河南省现有清真寺近千坊,清真寺作为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举办婚丧事务等活动的中心场所,对回族群众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3]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河南省清真寺在恪守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基础上,其建筑风格、布局、装饰等又别具一格。从郑州、开封、南阳等地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建筑风格充分吸收了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兼有中阿清真寺的特征。在建筑布局上,清真寺皆以座西向东为正,不同于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座北朝南布局;在具体设计上,大多数清真寺采用了四合院式设计,这与中原地区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相似,不同于阿拉伯的穹顶式设计风格。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河南省辖区内承载回族文化的郑州市北大清真寺、开封市东大寺、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清真寺、沁阳北大寺等,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饮食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河南省回族群众以伊斯兰教及其教法规范为原则,借鉴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回族饮食文化。河南省回族群众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基本上和当地汉民相同,传统食品有油香、三角、馓子等,油香有大小、甜咸之分。回族家庭若有祭祀等重大活动,常制作油香并分赠亲友邻里。开封地区回族群众在婚丧嫁娶和宗教仪式后,有办“经堂席”(俗称“八大碗”)的传统,“经堂席”以牛羊肉为主,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此外,河南省回族群众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特色清真食品品牌,如郑州合记烩面、开封马豫兴筒子鸡、驻马店王守义十三香等。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田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考察三是体育文化。河南省回族群众有尚武健身的习俗,不少清真寺都设有习武场,每日晨昏礼拜后,一些回族群众便开始弹腿打拳,相互交流切磋演练。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回族群众中的优秀拳种有查拳、汤瓶七势、心意六合拳等。心意六合拳从清初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回族群众中流传,涌现出了马兴、马三元、马梅虎、卢嵩高、吕瑞芳、于化龙等一大批心意六合拳大师。心意六合拳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武术外,河南省回族群众还经常从事撂石锁、掷沙袋等传统体育活动。撂石锁项目长期在开封市回族群众中流传,清代及民国时期,开封曾涌现出周开元、沈少三等一些撂石锁高手。开封回族石锁队代表曾在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大展风采,多次获得一等奖,目前撂石锁项目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是歌舞文化。河南省回族歌舞颇具特色,比较知名的主要有槐店回族镇的文狮舞和项城市南顿镇的回民秧歌。文狮舞流传于周口市沈丘槐店回族镇一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主要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演出,由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沈丘县槐店回族镇文狮舞历史悠久,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2007年文狮舞入选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城市南顿镇的回民秧歌也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形式,常年活跃于城乡的春节、开斋节或各种大型集会活动中,是一种民间集体表演,2013年回民秧歌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是节庆文化。伊斯兰教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是河南省回族群众的盛大节日。伊斯兰教历中9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各用一次餐,中间不吃不喝,禁绝一切饮食,称为“把斋”或“守斋”,其目的在于体验生理上的饥饿、干渴等磨难,培养对弱者的同情心。到教历10月1日斋戒期满,将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即开斋节。开斋节当天回族群众早早起床,然后沐浴、燃香,接着到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聆听教长讲经布道,还要制作馓子、油香等传统食品。古尔邦节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古尔邦节也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在节前河南省回族群众先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节日当天,回族群众在清真寺里举行聚礼,听阿訇朗诵《古兰经》等教义。聚礼之后,男子们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准备节日食品以迎接客人。圣纪节为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纪念日。节日当天,回族群众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訇们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等功绩。除了庆祝伊斯兰节日外,河南省许多回族群众也过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与汉族一样吃元霄,看花灯。[4]在中原回族聚居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回族同胞制作的元宵;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许多回族同胞也要制作月饼。

    2.蒙古族文化

    河南省的蒙古族多数是元朝蒙古皇室成员的后裔,少数是蒙古功臣的后裔。由于封建王朝复杂的民族矛盾,居住中原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为了生存,采取了隐姓埋名的方式生活,将蒙古族姓氏改为汉人姓氏,使用汉语和汉文进行交流沟通,逐渐失去了使用蒙古语和蒙古文字的能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姓不能通婚的原故,隐姓埋名的蒙古族先人及其后裔大多与周围汉族通婚,母系基本上是汉族,发展至今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接受了大量的汉族文化,经济方面也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一样从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改变了蒙古族原有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河南省许多隐姓埋名的蒙古族群众开始确认其蒙古族身份。历史上河南省蒙古族有八月十五不吃月饼、不过中秋节的习俗,但现在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不少蒙古族人也开始过中秋节、吃月饼。

    3.满族文化

    目前在河南省留存的满族文化主要有武术文化和舞蹈文化。其一,武术文化。河南省满族武术文化主要有完式九节鞭、完式大洪拳,活动区域在满族聚居村鹿邑县马铺镇完老家村一带。目前全国共有女真(完颜)后裔11 590多人,其中河南省共有 6 600 多人,鹿邑县有5 830多人,完老家村有3 500多人,完老家村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完颜姓氏聚集村。相传河南省满族武术文化完式九节鞭、完式大洪拳由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创办,具有悠久的历史,仅限于在家族中传承。[5]其二,舞蹈文化。河南省满族舞蹈盛京舞流传于鹿邑县马铺镇一带。舞者身着五彩旗袍,头戴高耸华丽的旗首(现多称为格格帽),脚穿高底旗墩,手持团扇、手绢等饰物,踏着节拍,欢快地舞动。目前,在完老家村传承人完颜芝萍的影响和带领下,在马铺镇的镇南、镇北、蔡楼等自然村,已组建民间舞蹈娱乐团体10余个,参与人员达1 000多人。以《盛京舞》《寸子步》等为主导的民间娱乐舞蹈,成为许多群众喜欢、乐学、乐演的经典舞蹈,并很快风靡马铺镇周边乡镇。[6]

    4.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河南省的少数民族除了回族、蒙古族、满族外,还有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52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45 110人[1]。因此,河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除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但由于一方面这部分少数民族在河南省的人口较少,而且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群;另一方面还存在作者搜集不全面、挖掘不深入等原因,因而对河南省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总结尚不充分。

    二、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措施,有力推动了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201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一些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八项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宣传;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2012年9月,国家民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在实施有关文化工程中加大对河南省的支持力度,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支持河南省实施少数民族文化重点保护工程,支持加强少数民族精品文化建设。[7]

    1.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就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业已得到重视。

    一是成立了相关少数民族文化社团。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河南省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社团。2011年成立了河南省民族书画院,隶属于河南省民族团结发展协会,成员大部分是河南省少数民族书画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办院宗旨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充分发挥各族艺术家的特长,广泛团结热爱艺术事业的各界人士,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通过各种笔会、艺术研讨、书画展览和艺术培训等活动,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014年周口市沈丘县成立了由20多名机关/社区退休干部、学校退休文艺教师和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少数民族艺术团,其成员大多为回族。少数民族文化社团的成立,为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是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名人人才库。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0〕79号)和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河南省民委按照个人作品获得过省级及省级以上奖励的标准,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情况进行统计,建立了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人才库。截至2013年7月,河南省共有少数民族文化名人108人,其中,书法绘画71人,摄影雕塑12人,剪纸2人,戏曲12人,文学创作10人,其他1人。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来自河南省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有干部、工人、农民、教师等。河南省民委计划今后每年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进行统计,及时更新人才库,以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举办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自1982年开始,河南省每4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已举办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河南省各族人民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载体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阵地。2007年,河南省民委、省文化厅、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收到来自省内外的作品907件,内容涵盖了书法、绘画、摄影、剪纸、汴绣、烙画、根雕等,作品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及其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经费支持。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管理单位还提供经费,用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2012年,河南省民委与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召开了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负责人和教练员座谈会,制定了《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管理办法》,下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补助经费10万元。此外,河南省财政曾拨付文物保护经费300余万元,专门用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工作。[8]

    2.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由于不能得到稳定的资金投入,相关工作缺乏可持续性,在政策落实、人才培养等方面也缺乏有力支撑。二是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建设有待完善。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无论是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质量上分析,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建设都相对不足,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社团的发展。三是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河南省有一些民族乡镇、民族聚居村还没有建立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站、民族文化大院等文化机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公共文化设施十分简陋,当地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十分有限。四是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基层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需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河南省比较缺乏国内外知名的少数民族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性人物,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方式。五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河南省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正在加速消亡,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和整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亟需加大保护力度。

    三、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些建议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中原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原地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扩宽投入渠道,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领域。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捐建或助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站、民族文化大院、民族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通过捐助机构、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另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对投入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活动等建设的民间资金进行物质奖励或税收减免。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并扶持民族城市区、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2.深入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与西北、西南、东北等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相比,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有着较为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例如,河南省清真寺的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族建筑的特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与中原地区丰实厚重的汉文化相比,河南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显得不够充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展特色旅游、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省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体育项目竞赛,以及传统文艺等民族文化表演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深入挖掘整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仅可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还可增强这些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促进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

    3.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既能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能传承、发展和弘扬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

    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在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方面给出了诸多优惠措施,为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如回族、满族的舞蹈、武术,这些特色文化都可以通过培育和扶持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将对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将给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4.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其根本。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将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文艺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发展纳入其中。其次,应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机构编制、人员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城市区、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应通过设立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人才进行培养,可以与相关高校、相关文化团体开展合作。同时,还应通过建立健全民族城市区、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兼职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层专兼职骨干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

    总之,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原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二处.河南省民族经济统计汇编:2013[M].郑州:[出版者不详],2013:1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7-23)[ 2014-11-12].http://www.gov.cn/zwgk/2009-07/23/content_1373023.htm.

    [3]李尊杰.河南百坊清真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

    [4]穆殿春.青海回族与河南回族风俗习惯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80.

    [5]李现理,王进海.鹿邑三项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命名“县级非遗” [EB/OL].(2014-12-18)[ 2014-12-25].http://hn.ifeng.com/hnzhuanti/henanshengzhiguanxianshi/lvyou/detail_2014_12/18/3306002_0.shtml.

    [6]张莹莹.鹿邑特色文化站:以文惠民乐万家[N].中国文化报,2015-01-29(12).

    [7]新华网.国家民委出台《意见》 全力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EB/OL].( 2012-09-04) [2014-12-25].http://www.ha.xinhuanet.com/ttxw/ttxw/2012-09/04/c_112946570.htm.

    [8]米根孝.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访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N].中国民族报,2012-06-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