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散”与“整”

    刘徐应

    

    摘要:高三语文复习一定要因材施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母语,在语法上有了一定的基础,运用上也有了一定的技巧,但他们的知识是处于零散的状态,所以在高中最后一年的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尽可采用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可自主调整复习章节的顺序,可采用一轮、二轮交叉复习,更可采用“百家讲坛”式的專项讲解。总之,不能循规蹈矩,要努力做到无序、灵活、整块、整合。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课? 散与整

    有人说语文教学在小学被重视、在初中被淡化,到了高中则发展到被忽视了。即使现实是这样,高高的150分也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努力坚守,给考生一个“不拖腿”的分数。

    语文很散。任何人拿到一份语文试卷都能读,都能解,甚至能评,关键是在“规范”两字上各人理解不一样、做法更不一样。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我紧紧围绕“散”和“整”来展开,在“规范”上做文章。

    一、“散”

    (一)授课章节的无序性

    语文复习课不一定要按一本书既成的体例来循规蹈矩。可以把识记类、积累类、运用类交错复习,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自主调整时间。比如虚词,就可用半个月来复习,从18个字的基本意讲起,回归课本,回到练习,反复揣摩。即使是讲解试卷,也应打破从头到尾的顺序,把试卷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进行专项分析,比如:论述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一类,小说和散文类文本一类,古文一类,古诗文、名句默写一类,语用题一类,作文一类,每一类一个专题,课时也不固定,力争既达到能把一份试卷讲厚也能把一份试卷讲薄的效果。

    (二)授课形式的灵活性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一轮、二轮复习尽可能交叉进行,虽然一轮是抓基础,夯基本,但也要即时点拨、拔高、总结、规范。可以先讲方法,再训练,后归纳;也可先做,再找错,再总结。让学生参与出题,参与换题,参与制答案,课堂45分钟一定要属于语文,课下练习禁滥、禁频,尽可能避免只做题、发答案,若这样学生会感枯燥,会抵触。“考”是教师的法宝,最后两个月每周做一次综合训练是必要的,但前期不可这样做,前期即使要考也只能做小专项,考后即改,改后即亮分。我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手工阅卷,因为这样更直观看到具体学生的答题情况,指导会更有的放矢。

    (三)授课内容的零散性

    俗话说“语文老师是查字典的工具”。所以我要求学生都要有字典,随时随地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不知的、易错的及时记下来,反复巩固,这对字音、字形、成语、俗语、文言实词很有效。比如:每天叫课代表抄3个词组,要求学生课余查字典,贵在坚持,动手比死记好。把握内容的“散”,也可事先准备素材,课堂让学生思考后解答;也可即席出题,让学生争论,最后规范。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活跃课堂氛围,但主要还是针对后面的语用题。

    “散”是基础的积累,情绪的调动,教学的主动;“整”才是最终的目的,“整”首先应该是:整块、整片、整章地复习。前三题,任何方法都建立在学生自己摸索的基础上,可通过整段时间来强化学生的语感,总结技巧。古文复习虽说有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小插曲,但整篇阅读还是要训练的,有时来个一节课专题也是必要的,比如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的主谓取独,就可用一节课来图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名词和有名词性的词语充当动词和有动词作用的词语充当

    ①状语必须放谓语动词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两个“封”的词性决定“东”“西”不同用法。

    也有三种方法:

    A.像……一样(赢粮景从,我得兄侍之)

    B.用工具(船载以入,畚箕运渤海之尾)

    C.向左、向上、对内,表方位(内立法度,发尽上指)

    ②宾语前置。

    这里的宾语(或充当宾语的成分)必须放在动词前。

    ③定语是放在主语前的,定语后置有三种基本形式:

    A.蚓无爪牙之利(中心词+之+定语)

    B.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定语+者)

    C.马之千里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④“之”的取独。

    “之”的取独是建立在名词和动词之间。

    二、“整合”

    这里的“整合”是比较、提升、规范,把理论放在具体的题目中。比如古诗文可以和现代文(散文类)对比整合,把术语(描写的术语、抒情的术语、修辞格)分类,明白辨术语、联内容、谈作用“三步曲”,做到答案“三化”: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段落层次化。小说类要明白“三要素”:典型环境(环境描写特点、作用、意义);典型人物(具体人物形象,如何刻画的术语);典型情节(画线句子、段落的作用,倒叙、插叙,人称的转换)。关键是让学生审好题,明白出题角度;看清分,规划答案条数;答好题,做到答案规范。

    三、“整体”

    每次考试后都可把答题卷卷面规范的试卷复印给每位同学,后期有的老师喜欢印答案给学生,我认为应该用答题卷手抄答案后再印发,让学生感知整体效果,对比反思自己卷面的不足。特别是作文的后期训练,学生首先要选择好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选择好后必须按这一文体的规范去写。下面就考前作文的应试训练及技巧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高考作文首先要避免“硬伤”,这里最大的“硬伤”是残文。残文不仅要按缺字多少额外扣分,更主要的是影响第一印象,从而不可能有较高的得分;第二个“硬伤”我把它归纳为三“无”两“有”,即无题、无段、无点,有错字、有抄袭。

    无题:在平时的阅卷中,发现作文“无题”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欣赏作文有句俗语“题好一半文”,没有题目的作文只能让道一类文。拟题要尽可能做到“四化”:观点化、句式化、诗意化、符号化。

    无段: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会分段更不会造段,很多情况下卷面是黑压压一片。我们在欣赏作文时喜欢另一句“文似观山不喜平”,在阅卷老师的眼里,这里的不喜平往往是通过有层次的段落感体现出来的。自然的过渡、经典的细节、个性的语言、形象的动词都可以独立成段。

    无点:标点不会用、乱用、误用,有时一逗到底、破折号分家、省略号分成两行。记住:标点也是字,也算分。

    有错字:特别是题目中有错字。试卷中不仅每错一个字扣1分,更主要是影响阅卷人情绪。作文的字力求清晰。

    有抄袭:“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传统的抄袭主要是指情节雷同、套作。我们看过的作品,一般只会记住里面的情节,有谁会背掉里面成段、成篇经典语句?所以,写作时应重细节,轻情节;重描写,轻叙述。

    针对这些“表面”工作,建议后期可用作文纸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立立意,拟拟题,分分段,造造句,看看卷面的整体感。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是学生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十几年的情感见证,在后期强化训练、针对训练是必要的,力求每次练笔都能在作文发展等级的16个评分点中有亮点。

    大文豪苏轼很早就强调读亦有法,主张“八面受敌”读书法:“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孔子也强调“有教无类”。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权当是在“抛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