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过程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杨红云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密的学科,其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 文章从概念、公式、定理、解题教学以及知识整理和题后反思中,谈谈如何让学生亲历过程、培养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注重过程;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借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这些学习方式来获得. 也就是说,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亲历观察、实验、讨论、猜测等活动的过程. 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等终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概念教学中亲历概念

    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所有数学知识的精髓,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而得的,因此具有抽象性这一特征. 教师在教学概念前,要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为例子,借助语言、图形、实物等辅佐,深度分析这些感性素材,使学生明晰概念的本质和延伸,实现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掌握得肤浅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深度比较和剖析概念实例,外显概念的重要属性,进而建构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模糊概念的关联,促进概念系统的完善. 不少抽象化的数和量,我们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原型. 如手电筒的光束可以视为射线的原型,一些具有相反含义的量可以被认为是正数和负数的原型等.

    案例1?摇 “同类项”的概念教学.

    首先出示以下单项式,引导学生观察:5a,6b,7a2b,-4b,-a2b,-3a2b,3ab2,5xy,-3xy. 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串”,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

    (1)请从以上单项式中,基于自己的观察,发现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或特征,并从中选择2个单项式求和.

    (2)通过多次求和,你认为是否随意选取的2个单项式都能快速求和?具有哪些特征的单项式更容易求和呢?

    (3)你是通过哪个法则来实现的?在小学阶段,你解决过此类问题吗?

    对于以上过程,学生首先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教师所出示的信息进行建构联系. 要求和,首先需建构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同类项的特征,并进一步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在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了学生自主生长的时间,学生经历了知识的自主建构、方法的逐步提炼、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思维的有效提升,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公式、定理的教学中

    亲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许多教师在教授数学公式、定理、法则时,会将结论直接抛给学生,并硬性规定学生记住,然后通过刷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和巩固.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导致学生的记忆中只存在公式和定理的“外壳”,当需要运用时对其因果关系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等把握不好. 也就是说,无法实现灵活运用,只能机械模仿. 因此,教师需从启发式思想的视角播种数学公式、定理,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不断生长新知识、生长新思维、增长新方法、增长新经验.

    案例2?摇 在“n(n≥3)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教学中,可以从多边形的定义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外角是与之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由此可以得出如下方程:n邊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外角和=n×180°. 再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着手,引导学生归纳、推导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由此便可得出n边形的外角和=n×180°-(n-2)×180°=360°,从而发现n边形的外角和与边数无关.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亲历计算、猜想、转化、归纳等过程,参与了定理的发现过程,加速了新知识的内化,渗透了数学思想.

    案例3?摇 教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课堂中通过两个简单几何图形(如图1)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关于30°角、45°角、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图1囊括了初中教材中所有的特殊角,只有经历过程的探究才能将结论牢牢记住.?摇?摇

    让学生在解题教学中亲历问题

    的探究过程

    众所周知,学习的真谛在于领悟. 让学生掌握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仅仅是教学的基础,还需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教学的重心.

    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但教师稍加点拨,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究其根本在于,认知结构中已经生成了解决这一问题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缺少的是与此知识相融合的稳定的产生式. 例如,学生判断出△ABC是直角三角形,若能直接得出△ABC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分相等这一结论,那就说明他已然拥有了与之相关的产生式;若当教师提问“什么是勾股定理”,学生才能进行论述,则无法判断其是否真正拥有这个产生式. 原因在于,该生有可能仅仅是从记忆中将勾股定理的信息搜索出来,而没有实现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因此,重视过程的教学才能建构产生式的生动过程,应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活动,建立产生式.

    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中体验知识

    的整理过程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教师需指导学生系统地梳理所学知识,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模糊的知识清晰化,进而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 知识整理分“三步走”:首先需进行个体整理,通过自主整理获得过程体验和经验积累;而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对比、补充和共享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梳理结果. 例如,执教完“实数”后,最重要的梳理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将数进行分类,思考后得出两种分类方法,从而正确理解和记忆实数的概念.

    案例4?摇 执教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后,引导学生将探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的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Δ=b2-4ac)问题,即:

    (1)若Δ>0,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2)若Δ=0,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3)若Δ<0,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4)若Δ≥0,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

    学生在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和记忆,触类旁通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优化了思维.

    让学生在题后反思中亲历高

    效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题型没有变化,知识点也是常用到的,为什么在考试中学生还是会错呢?而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抱怨:为什么我看到题目觉得十分熟悉,但做起来却总是力不从心呢?为什么总是犯相同的错误呢?从师生的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典型易错知识点、典型题,教师虽次次讲解、回回分析,但学生还是会反复出错. 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虽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学生也进行了纠正,却未深刻反思,并没有找出自己错误的根本所在,从而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错误. 因此,教师在解题后,还需引领学生反思错题,找出“病因”,从而对症下药.

    案例5?摇 易错题1:当a=______时,函数y=(a+1)xa2-2a-1+(a-3)x+6为二次函数.

    反思:易得出错误答案a=3或a=-1,导致错误的根本在于“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不可为0”这一知识点的遗漏. 正确的解题过程为:由题意可得a2-2a-1=2,a+1≠0, 所以a=3.

    易错题2:若一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此腰长的一半,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___.

    反思:正確答案应为30°或150°,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仅仅考虑到等腰三角形可以为锐角等腰三角形,顶角为30°. 而事实上,此等腰三角形也可以为钝角等腰三角形,此时顶角为150°.

    因此,学生在完善解题后还需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应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化归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重视过程化的教学,就是加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意识. 只有注重过程化的教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