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情感的源泉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一组配乐幻灯片,展示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对于写作的看法。
问我为什么写作?我的回答是:它使我着迷。
——[法国]弗朗索瓦兹·萨冈
为什么写作?因为这是我的兴趣之所在。
——[法国]菲利普·苏波
写东西的时候,也是我最快活的时候;欲使心情安静,还是写文章。
——林语堂
我唯一坚定的信仰是文学,它能让我解脱许多难以言语的苦难和烦忧,它使我赖以生存并完善充实了我的生活。
——苏童
因为我热爱,我才有激情,我才可以写作。爱,是创作的原动力。
——王松
二、感知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子一组幻灯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内容,大家觉得是什么呢?
生(齐):为什么写作。
师:这些作家们因为什么而写作呢?
生:因为热爱。
师:那么你们一般因为什么而写作呢?
生:因为考试、作业、老师家长要求……。
师:你们喜欢写作吗?
生(部分):喜欢。
生(部分):不喜欢。
师:答案有些不一致啊!那么我先来采访一些不喜欢写作的同学,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说一下?
生:每当我拿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怎样构思,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生:老师总是让我们积累一些素材,可是,真正到写的时候,我要么不知道该用哪些,要么写出来之后,发现和同学们写得一样,没什么新意。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很具有代表性。的确,写作有时会让我们苦恼,尤其是当我们并不是内心真的有话想说,而只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我们常常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应该写什么。写什么才能让我们体会到作家们所说的那种快乐、舒畅,并且写出独特而真切的好文章来呢?现在,我就想采访一下刚才说喜欢写作的同学们,你们一般喜欢写些什么呢?
生:我平时喜欢写一些关于热点新闻或事件的看法,比如昆明的砍杀事件,我觉得内心很愤怒,有很多话想说,于是就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再比如,我看子一部很好的电影,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
生:我以前并不喜欢写作,但是中考之前,我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青春梦想”的命题作文,当提笔的时候,内心突然就涌起很多对于未来的期许,我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结果那篇文章得到了高分,并且成为了老师讲解的范文。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我发现,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诉诸笔端,真的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师:你是真正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并且尝到了甜头,有了这种体会,看来你也离作家不远了!(生笑)同学们,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可以感受到,其实我们都是喜欢表达,愿意表达的人,不是我们不喜欢写作,而是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写作、应该写作的素材。不管是自我创作还是命题作文,只要能够真正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就会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对吗?
生:是的。
师:其实,我们喜欢写作就是因为写作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心声。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那些热爱写作的作家们喜欢写什么呢?看能不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屏显)
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我想要把它们写下来。
——张爱玲
我写作时,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
——丁玲
我只是从我记忆的仓库里去寻找那些在我头脑里生活了几十年、至今仍然难以忘却的人物和形象,由这些人物和形象把故事带进作品结构中去。
——莫言
师:作家们喜欢写什么呢?就是那些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那我们再来看看写作究竟要写什么。写作,有时候缺的仅仅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心灵的声音。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歌曲,希望它也能成为帮助大家打开心门的那把钥匙。现在,同学们可以调整一下坐姿,选择一种舒服的方式坐好。你可以轻轻地闭上双眼,自然平缓地呼吸,放空自己的心灵,迎接即将到来的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泪湿了眼眶。哪位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当音乐从你的心中缓缓流过,你看到了记亿中怎样的画面?
生: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刚刚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完全忍不住流眼泪,因为我想起了我的爷爷。我的爷爷前两年因为肺癌去世了,有一幕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一天他躺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说:“贝贝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好的发展,但爷爷恐怕看不到了。”我当时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很舍不得他,不希望死神就这样把他夺走。现餓越来越明白了,亲情是多么宝贵,以后,我一定加倍珍惜和亲人们在一起的时光。
生:我跟母亲亲密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还停留在很小的时候。那时我常常跟母亲说:“妈妈,我爱你!”可是现在,我对母亲的态度常常是歇斯底里的,更别说再说出那个“爱”字。(低头、沉默)我突然觉得很愧疚,真的很对不起妈妈。
三、梳理探究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真诚的分享,因为时间的关系,课堂上我们不能分享更多感受,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够及时地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相信一定会是十分珍贵的记忆。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
(屏显)
思考1: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不一样?
生:我想是因為我们每个人从小生活的经历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养成的性格也不同,还有我们对待人、对待事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虽然听到同样的歌曲,看到同样的画面,我们心中所想到的、所体会到的,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且完整。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感受也一定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种独一无二的感受诉诸笔端,那文章是不是也就变得新颖而独特了呢?
生(齐):是的。
师:那我又有一个问题问问大家:既然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当读到别人的经历或情感体验的时候,却又能够产生共鸣呢?
(屏显)
思考2:为什么我们的心灵有共鸣?
生:我想应该是因为我们年龄相仿,经历也多少有共同点,所以才会有共鸣。
师:你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问你,刚才有两位发言的同学,一位说到了张爱玲,一位说到了莫言,这两位作家和我们的年龄差距很大,经历也完全不同,为什么读他们的文章,我们会有共鸣呢?
生:我觉得,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我们的心,是因为作为一个人,总会有着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情感。比如说,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等等。我很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我从来没有觉得他和我有什么隔膜,相反,我觉得我们彼此了解,彼此相知。我了解他,知晓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我们这些新青年的殷切期望;而他也了解我们,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所以我想,只要我们在写作时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一定会有跟我们有着共同心声的人了解我们,和我们产生共鸣。(掌声雷动)
师:说得太好了!我特别高兴,你能够如此热爱、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字和思想。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当我们在文中写下我们真实的经历或情感的时候,就具备了和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此时此刻,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当我第一次在那一年的春晚上听到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完全没有办法控制我眼中的泪水,直到今天,每当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依然难以抑制我内心强烈的情感。于是,我在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教师配乐朗读并屏显)
亲爱的宝贝,今天,妈妈突然有了失去你的感伤与恐惧。从来都以为是你离不开我,所以每当必须要离开你,去工作,去学习,去聚会,去旅行……总是心心念念地记挂着你。也以为,你必会这样的记挂着我,但我却忘了人生就是如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细腻绵长,而孩子就像鸟儿,翅膀稍稍硬点就要飞去看世界,把目光投向越来越远的地方。
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我们做父母的习惯了被需要的感觉。有太多的诗句、歌曲都在讴歌着母爱。然而,此时妈妈却想对你表达我真诚的感谢,感谢你让我成为一名母亲。是你让我懂得了责任,真切地体会了爱与被爱,当你的小手紧紧地攥住我的手,那份被人无条件地信任、需要、依赖、支持的感觉,总是让我深刻地感到自己与这茫茫人世有了更深刻的联系。妈妈平凡的生命因为你而有了更重大的意义。
(学生自发的掌声经久不息)
师:感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同学们思考,老师和大家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觉得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老师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的,而我们是以孩子的角度。
师:很好,但是我还想问问你,你觉得这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生:这提示我们写作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角度。只有从适合的角度去写,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打动别人。
师:很棒!那么,除了角度的不同之外,是否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觉得可能还有深度的不同。因为老师比我们拥有更多人生的积淀,所以您在表达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还多子一份理性。而我们呢,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师:(笑)这位同学的回答其实也充满了理性的智慧。的确,心灵在赋予我们丰沛情感的同时,也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当我们的心灵被触动,记忆中的画面渐渐清晰,情感的活水汩汩而出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追问下自己的内--心——这些画面,这些情感,还可以带给我们哪些理性的思考呢?现在,我们回头来想想之前的那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之所以能够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动容,除了它表达的情感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之外,是否还带给了我们关于青春、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生:这首歌里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这让我想到了无数的空巢老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们为子女付出了一生,老了却孤孤单单无人陪伴。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掌声)
师:从个人感受上升到了社会伦理,不但理性,而且非常深刻,有格局,点赞!
生:我从这首歌中听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我觉得,岁月的确匆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慢下来,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每一个进步,从点点滴滴中去感受成长的美好,情感的美好,这样我们的人生就没有遗憾,也不会有“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的感叹了,因为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美好的。(掌声)
师:我们的答案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精彩了。带着这些感悟,我们一起来小结下,究竟写什么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呢?
(屏显)
写记忆中鲜活的画面,写心灵中真切的情感,写对生活独到的见解。
师:同学们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那么我们就来试一试“我和你”为题的这篇作文。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那么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我”,和那样的一个“你”。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用文字记录下此时的所思所想。不过,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展示当堂文字了,大家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完成。下节课每组选出一到两篇大家觉得最有共鸣,或是最为特别的文章,在全班做分享。下课。
[点评观察]
这节课的主题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其目标是要解决学生习作“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根本问题。从这节课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我认为,学生的心弦是被触动了的:原来,写作并没有那么神秘,只要说真活、写实事、发真情就够了;写好一篇作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选好角度、顺其自然,就能写出有个性、有见地的文章。我相信,听完这节课,学生会从心底得到放松,并长吁一口气的。
李颖老师给学生讲的是,一节写作课,其实,她的这节课,又何尝不是一篇立意新颖、结构谨严、文辞优美的范文?整堂课环环相扣,节奏和谐,过渡自然,图文并茂,动情入理,张弛有度。师生徜徉其间,心灵与心灵进行对话,不时碰撞出淤青,更碰撞出写作的智慧。教师敢于在课堂上展示下水作文,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水平的。李颖老师将自己复杂的情愫、独特的视角、精巧的构思都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何尝不是一种“亮剑”精神呢?从后来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纷呈的练习来看,我更相信,這节课留给学生的印象,一定是终身的。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把这句话,贴在李颖老师的这节作文课上,我觉得还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