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趣舍想
殷思凡
摘 要:统编教材中文言课文数目的增多、教学学段的提前,都预示文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的提升,教师要打破文言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尝试通过以读促悟,积淀语感;增添趣味,丰富形式;取舍有道,提高效率;激发想象,升华情感这四项教学策略,提高文言课堂趣味性,积淀学生文言语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将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其发光发热。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趣味性; 文言语感;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67-002
在众多的赛课、名师示范课等公开课上,我们很少能看到老师愿意教授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对小学生而言,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让他们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课堂氛围通常死气沉沉;教师看到这一体裁的课文,也都望而却步,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课堂教学倾向于“灌输式”“填鸭式”,文言教学停滞不前。
但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特有书面语言,它不同于白话文的随性与变幻,句法、章法固定,正是这种书面语言的特定性,才得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一大功臣。虽然文言文在整本语文书中的占比不大,但是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而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已经从4篇增加到14篇,文言文学习由五年级提前到了三年级,文言文篇目的体裁更是丰富多样,涉及神话、寓言、传记、议论文等,这一教材编排的改变,一方面更加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也体现祖国的文化强国、教育振兴战略,提醒广大一线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瓶颈,提高文言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文化自觉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围绕读悟、增趣、取舍、想象这四方面,提出了文言教学的策略,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些许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以读促悟,积淀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讲的内容,“读”是文言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它为学生理解字义、文章内容奠定基础。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又加之文言文虽文字简洁、字义之间的跳跃度比较大,断句比较困难,学生更是要通过“读”这一学习方法,熟悉文本内容。
文言教学中的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通读、悟读、练读、熟读。通读指学生能够扫除文言文中的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悟读是指学生借助文章注释、语言字词的积累,邊读边理解文言意思;练读是学生在理解文言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诵读,积累语言;熟读这一环节应该贯穿于文言教学课堂的始终,是通读文言、悟读文言、练读文言的前提和基础,为达成学生积累文言、积淀语感而服务的。“读”也有学问,不是死读,一成不变地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段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读的环节。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弈》这一篇课文中的多音字较多,如“缴”这个字,学生熟知的读音是jiǎo,而在课文中,它应该作名词用,指弓箭上的细绳,也就是弓弦,读zhuó;“为”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前两个读第二声,“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表因为,所以读第四声;还有“与”是一个语气词,表疑问,应读第二声,这也跟学生平时口头说“与”字读音有所差异,这些多音字再加之文言中长句较多,大大增加了学生通读文言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后,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交流读后感受。许多学生觉得课文难读、读不懂。教师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困难便会迎刃而解。紧接着,依次采用师领读、生跟读,师生对读,学生自读,生生对读和抽读的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章,寻找文言语感和节奏,在确保学生已经能够熟读课文后,才进入下一阶段的课文学习。学生对课文熟悉了,那文言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在学生脑海中渐渐浮现了,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就可以达到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教学目标。
除了上述提及的朗读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依据手势读、打拍子读、开火车读、变换顺序读、图文参照读、完形填空读、游戏闯关读、创设情境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动课堂氛围,积淀学生文言语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增添趣味,丰富形式
文言文作为古人的书面语言,其年代久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其对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这就加大了教师课堂教授的难度,许多优秀教师也不愿在公开场合授课,导致大部分一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缺少名师示范引领,很容易走进逐字逐句讲解的填鸭式教学,课堂较为死板,大大打击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活跃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增添课堂趣味,让学生在乐中学,减少学生文言学习的畏难心理。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以及文本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文本绘图、链接拓展法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围绕“辩斗”一词,在课堂中进行了师生示范辩斗,生生辩斗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两小儿辩斗时激烈的情景。学生在辩斗体验中,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诸如“此言差矣”“非也”“非然也”等辩斗词,并根据自身的理解,调整了读文时的语速、语调,并配之动作,将几千年前两小儿辩斗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原本枯燥的文字转变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通过这一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原本烦闷的文言文课堂已然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因辩斗的认真、激烈而涨红了的小脸,这一张张小脸的背后是他们对文本中“辩”的深刻理解,是对文言意思的一种全身性地诠释。教师要上好文言文,把它上得有趣、生动,还是要在解读文本与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取舍有道,提高效率
在统编版的14篇文言文中,大部分文言文内容比较简洁,一篇文章通常只有三两句话,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课堂上会将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串讲,并要求学生摘记句意,这种味同嚼蜡的文言文教学,既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素養。
在教学时,教师心中要有一杆秤,哪些字词要突出,哪些字词要略过,做到取舍有道,从而提高文言教学效率。课文中有注释及古今语义相同的字词,在教学中要放过。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文中,“恭”“通”二字,文后有注释,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不倦”“博学”“数十萤火”“以夜继日”词语,古今语义相同,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教师针对这些字词,在课堂中无需过多讲解,以学生自主理解为主。但此文中的“囊”字,虽然文后有相关注释,但是它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意义会改变。题中“囊萤夜读”的囊用作动词,解释为用口袋装;而文中“练囊”的“囊”是作名词,指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这是需要教师着重讲解的,让学生意识到文言字词意思的灵活性。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既有语境意义,又有象征意义,比如“囊萤”一词,不仅是指用袋子装萤火虫,在现代,它还类指勤奋学习的人,这类词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的。
教师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策略,摒弃陈旧的老方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基本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学生文言语感,掌握基础文言知识,为初中文言学习奠定基础[1]。
四、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其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但是他们身上拥有强烈的知识探索欲,想象力丰富。并且文言文虽语言精练,但在寥寥数字的背后,却有大量的故事信息,具有留白艺术。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优势,推波助澜,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感悟文言情感。
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一文时,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句“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后,提问:“当这位农夫在辛勤耕地时,看到有只兔子撞死在了树桩上,他会有什么反应呢?你能配上动作、表情、语言,来演一演当时的农夫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只见他们手舞足蹈,表情夸张生动,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心目中的农夫,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想象思维被调动,学生们将农夫当时欣喜若狂的样子以及萌生不劳而获的心思,体现得淋漓尽致,为理解“守株待兔”这个词意以及故事结局做了有力铺垫。在文章的最后,教师还可提问:“如果你是农夫,你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是宋国人,看到农夫这样的结局,会对农夫说些什么?”通过学生们踊跃的想象发言,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故事背后真正的含义: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劳而获。”这也是教学文言,学生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适当想象,可以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引起学生对文言的情感共鸣,何乐而不为呢?
在当今时代的文化自觉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好身边的文言课文资源,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改变文言课堂现状,让文言教学“可盐可甜”,充满趣味。让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融合成为中国学生独有的文化气韵。
参考文献:
[1]赵立霞.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017):123
[2]黄梦琪.古诗词教学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