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意境的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摘? 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古典诗歌可称得上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诗人寄托心灵情思的一片沃土,更是沟通古今人物心灵对话的一座桥梁。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古典诗歌始终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对古典诗歌的品味赏析,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意境作为古典诗歌的“灵魂”,更是教学策略中的“精髓”。基于此,本文主要立足意境对古典诗歌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深厚意蕴,以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策略
《辞海·文学分册》中提到:“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言高度凝练的古典诗歌中,意境是一种神秘缥缈而不可见的存在,但它却能带给读者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引领我们真正读懂诗歌,走近诗人。因此,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并立足意境解读诗歌,在意境交融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以产生心灵上的与诗人的默契与共鸣,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走入诗歌意境
(一)从创作背景初步感知意境
每一个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不同的背景,它直接影响了作者的心境及其创作动机,进而影响到作品的意境呈现。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创作的,这也正是诗歌异彩纷呈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诗歌之前应对诗歌背景加以简单介绍,以便学生主动理解诗歌的意境,而不至于被动接受。当诗人官场失意时,心中难免无奈、悲苦,当诗人得志时,则是意气风发、志向高远,正如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可以在鉴赏前先抛出诗歌的创作背景正是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归来,那么诗人自然满怀豪情,怀有雄心壮志,因此学生就能事先预料到诗人笔下所创造的意境自会多几分雄伟壮阔的色彩。
(二)通过意象进一步体会意境
余光中言道:“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简而言之,就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意象的有机组合构成意境,若意境是只可心领神会的,那意象则是构造此种意境可见的媒介,若无意象,意境则无从谈起,因此从意象着手进行分析,是帮助学生领悟意境的直接途径。
意象作为诗人情思的载体,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物象。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天净沙》中最基本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组意象的组合就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就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茅草店布满晓月余晖,弥漫清霜,清冷孤寂的意境。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意象并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具有形态特征的一般物质,只不过诗人在选用时渗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
其次,应在对古诗传统意象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判断意象的意蕴。传统意象有着固定的意义,代表着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如“月”的意象,其常见意蕴就是幽美、清冷、悲欢离合等等,掌握其基本含义对学生营造意境是大有助益的,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人选用月的意象,使得在读者头脑中所呈现的意境更多了几分寂静和清幽感。因此教师可以适當总结传统意象的意蕴。例如“柳”这个意象,它更多是表达离别和依依不舍,将这样的意义传达给学生后,在今后的“此夜曲中闻折柳”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的分析中,学生都能在意境中主动添加离别的哀婉色彩。
(三)体会诗人的含蓄表达方式,发挥学生想象力
中国诗歌特别讲究含蓄不露,在古代,诗人总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通过意境和氛围的营造来将自己细腻深沉的情感委婉地表达出来,因此只有同样懂得含蓄委婉的读者才能体会其中用意。比如“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中,诗人用“日色”、“花”、“明月”这些意象构造了一副日色将近,夜幕降临,明月如镜的画面,诗人并没有直接袒露所要抒发的情感,而是用“愁不眠”三个字以及所营造的清冷、凄凉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含蓄的特点去体会意境对于诗人实现含蓄目的的作用,去体会诗中真挚的情感。又如陆游《钗头凤》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红酥手”以手喻人,来表现唐婉的靓丽仪容,用“黄縢酒”暗示两人的不同境况,最后用满园春色的意境来含蓄的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完成“一幅画”到“连环画”的编织,以此来深刻体会诗歌中的唯美意境。如在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意象,但当这些意象拼凑起来并加上“齐飞”、“一色”,不少学生可能较难直接体会意境,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是突破口。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想象,落霞之中,孤雁飞翔,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帮助学生去体会天水相接的画面立体感。
二、以意境为中心,发散式走近诗歌
让学生领会意境并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可以带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以意境作为一个跳板,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歌,全方位了解诗歌,深入体会每首诗歌独一无二的魅力。
(一)立足意境体会诗歌的氛围和感情基调
当我们高兴时,看周围的一切都是五颜六色的,当我们忧愁时,看那流水都像是剪不断的愁思。诗人在创作时,总将眼前的物象映射到心中,在自我心境的陶冶渲染下将其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对意境的感受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还要透过意境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去体味诗中所营造的氛围,去猜测诗歌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作基础。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就描绘了一幅初秋蝉鸣凄凉而急促,急雨初停的画面,一开篇就带我们感受到了初秋寂寥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与伤感的感情基调。又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带我们进入深邃沉郁的意境,萧瑟悲凉的氛围笼罩全诗,那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自然是低沉的。
(二)通过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就是诗人情绪表达的载体,是为读者构建诗中图画、带我们领悟诗歌意境美的工具。当学生初步对诗歌意境有了整体感知,对整首诗的情感氛围有了大体把握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意境带领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技巧,去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和绝妙。当我们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我们眼前的雪花突然有了神韵,意境奇绝,正是因为诗人构思精巧,以花喻雪,才让我们看见雪花漫天飞舞的姿态,而“千树万树”更是将一幅更加开阔、壮观的雪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者当然知道“落木”即落叶,但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落木”的传神,不仅触觉上还保留了干燥感,还洗净了清秋带来的一丝绵密之意,再加上“萧萧”与“滚滚”的语言叠词的使用,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意境多了几分肃杀、悲凉之感。
(三)通过意境深入感知诗歌个性化
山川草木,人禽鸟兽,这些自然物象在诗人笔下进行拼凑,或是对比强烈,或是相得益彰,最终为我们展现不一样的画面和意境。对于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带给我们的却是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渗透着诗人独特的情趣和性格。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样是描写秋天,前者是一种寂寥、凄清和肃杀的意境,而后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枫叶窸窣,层林尽染的自然秋景。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群星璀璨的那种浩瀚与壮观,而描写相似气势磅礴的诗句还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等,但曹操那种壮阔的心境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意境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来深刻感受诗歌的个性化,感受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在意境交融中体会诗人情感
诗歌是强有力的情绪的自发流露。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为乌合。”一首诗歌,如果没有诗人强烈感情的填充,那注定是干瘪无味的。诗人的感情与景融合得越自然和谐,意境就越美,反之,一个鲜明生动的意境更能将诗人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意境的前提下去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上的共鸣。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在学生初步阅读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视听上进一步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雄奇。又或者让学生积极开展想象,想象自己正站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中,黄沙莽莽,落日余晖下,一缕孤烟升起,通过这样的自我代入,学生不仅能再一次深入走近诗歌意境之中,还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当时身处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若有未体会过的同学,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尽量将学生带到类似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比如教学《琵琶行》时,可以组织学生将这首诗“演”出来,学生可以将自己代入成官场失意的诗人和同样有着不幸经历的琵琶女,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清之境中,在“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孤寂之境中体会诗人内心的孤苦、无奈与愤懑。
四、通过意境体会诗歌之“理”
诗歌不仅在于“情”,还在于“理”,有些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并不是因为个人亲身经历而产生的内心情感,而是只写客观的生活物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通过诗歌阐述对客观物象的看法或是人生哲理。比如《卖炭翁》中诗人就是通过描写生活中卖炭翁的形象,并为我们展现一幅天寒地冻以及卖炭翁的艰辛、无奈、劳累的画面,来引起读者的同情,表达劳动的艰辛和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教师在教学这类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劳累奔波的如卖炭翁一样的人,比如捡垃圾的老人,环卫工人等,激发学生内心的同情心,又或者可以组织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底层人民劳动生活中,亲身体会那不为人知的艰辛,最后再结合这首诗歌,体会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并完成个人情感上的升华。又如《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人巧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幽美邈远、斑斓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在这样一个广阔渺远、凄美幽婉的意境中,诗人不禁发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感发,人生生命如流水般转瞬易逝,而天地却依旧如故。在教学这类诗歌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想象自己就处在诗歌情镜中,看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一年复一年,四季轮回,而人生之路却不能往复,以此来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笔文化遗产,是华丽的瑰宝,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教学古典诗歌时,教师应抓住“意境”这把通往诗歌的钥匙,带领学生感受意境,完成“意境原始状态—意境静态—意境再生状态”过程的完整统一,通过意境去感受诗歌的创作风格以及语言使用的精妙,立足于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感情并体悟其中哲理,完成个人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魏怡.詩歌创作的艺术与智慧[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韩万仕.诗歌意境的深度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2):28-31.
[3]陈家武.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8):90.
作者简介
王月(1999.04—),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