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
曹鸿飞 何西凤 陈晨
关键词 军民融合 高等教育 互动发展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HB19JMRH016。
作者简介:曹鸿飞,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何西凤,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陈晨,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60
面对国家安全新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国家领导集体将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关键关节,在军民融合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互动,从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对军民融合发展进行协调。因此还应加强对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把握,以便提出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军民融合中的推进作用。一、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
(一) 互动发展关系
在军民融合得到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了紧密关系,能够成为发展的互动支撑。在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获得了新平台。通过执行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建立了118个国防生招生院校,基本对全部“双一流”高校进行了覆盖。
1.科技发展互动
作为科技发展主阵地,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也是军民融合发展中科技发展策源地。从十八大以来,高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中的诸多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也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进行了承担,通过提交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国家取得技术突破[1]。在军工科技发展方面,大量核心科技为高校掌握,部分国防特色高校甚至承担了重大国防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军民融合中将成为重要的科技输出端,在科研领域发挥基础性和前瞻性优势。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实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趋势下,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2.人才培养互动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关键一环,需要发挥人才集中优势贡献大量军事科技人才,从而为国防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仅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类地方高校和设立国防科技特色学科的高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培养的十多万毕业生,为强军梦的实现提供了人才保障[2]。人才培养成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满足深度融合需求,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希望通过培养一流人才为军民融合提供支撑作用。在“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建设的情况下,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日渐凸显,高校通过与军队系统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3.成果转化互动
在軍民融合过程中,需要由完善组织体系对军民融合发展进行协调。而高校不仅拥有学术优势,同时也与地方单位、企业等保持了密切合作,能够成为军、民两端连接枢纽,促进军工单位与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在军地两房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了协调作用,使信息不对称、结果不匹配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使科技成果的军品化转化效率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产业联盟等各种组织机构的建设,基础领域的资源共享路径得到了拓宽,形成了资源互动良好局面,加速了高等教育创新成果实践应用。
(二)深度融合趋势
在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与高等教育发展间的互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在人才、科技和资源等方面实现进一步融合,形成由高等教育参与的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体系,最终使全要素、多领域的深度国防格局得以形成。
1.合作日渐开放
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用和国防应用的高新技术具有趋同化的特点,使得民事科技与军事科技间的界限向着模糊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深度融合,国防军事工业将与高等教育系统开展积极合作,使得军工向着开放化的方向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能够进一步参与军民融合。随着军事武器装备研发门槛逐渐放宽,生产许可范围也有所缩小,使得部门行业“民参军”的要求得到放宽,以鼓励民间资本流向遥感卫星等军事领域,推动军工商业化发展。在网络信息、海洋、公共安全、航空等领域,专项科研任务面向高校开放,使得高等搞教育能够真正参与军民融合,为国防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3]。
2.推动融合创新
为推动军事创新发展,军事创新体系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促使“民参军”“军转民”等障碍得到破除,推动体系互动兼容发展。随着融合创新的日渐深入,高等教育也将获得创新动力,使的双一流建设工作得到持续推进,使得更多从事军事基础、前沿科技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推动各种科技创新,最终使国防军事系统取得创新发展。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导下,高等教育参与科技创新能够使更多高新技术在军用、民用领域取得应用突破,在减少国家国防军事投入的同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得到加快。在高等教育协调下,各方参与军民融合活力能够得到激发,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同时得到提升,避免受到军备竞赛等状况的影响,继而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梦想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3.强化资源保障
在军民融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要由高等教育提供更多资源保障,因此二者互动还需进一步增强。在军民融合范围不断拓宽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大量军用技术人才,也对民用技术人才、地方产业人才等各类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量,还要高等教育系统提供足够人才资源。为满足人才需求,参与军民融合的单位、机构将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促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在协助国防军事系统取得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需要完成组织资源整合,建立基础资源共享体系,通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创新动力。结合自身在科研、学术交流、合作沟通、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职能,高校需要实现有价值资源的深入挖掘,并通过创新运用不断提升各种教育资源价值,最终在军民融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资源保障作用。二、强化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互动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指导
高等教育参与军民融合发展,还应以扎实理论为指导,为实践工作开展指明方向。结合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互动关系,还应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规律,对国情、军情、民情进行准确判断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军民融合体系建设发展[4]。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理论的学习,掌握理论精神实质,能够合理把握高等教育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形成与军民融合的深层互动,使阶段性发展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军民融合不仅需要推动军事现代化建设,还要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推动国防科技和民事科技协同发展,需要高校与军地共同在装备智能制造上付诸努力。但目前在涉及军民融合利益格局方面存在最大现实问题,导致“有共识难落实”问题的发生。而高等教育以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为指导,完成能够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协调理论研究,并自觉践行相关理论,能够促使各主体有效参与军民融合。发挥高等教育的学术优势,推动促进居民融合发展的理论成果转化,能够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促使军民融合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完善组织顶层设计
在欧美等国家,包含国办、民办在内的各类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始终开展军民融合教育,能够为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带来启示。相比较而言,国内高等教育未能实现军民融合组织工作的顶层设计,使得高等院校军民资源共享、科技协同创新等领域的参与度不足,无法满足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要求。未来为加强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互动,还要对高等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进行完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一领导和归纳,为军民融合协调提供支撑。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可以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门负责军民融合工作的工作机构,对高校参与的军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围绕军地人才培养需求,可以联合地方高校完成不同类型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建设,由高校和军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在减少地区恶性竞争的同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应致力于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创新文化环境培育,为各利益主体提供互动沟通平台,完成开发包容生态系统打造,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深度合作过程中,高校联合社会组织建设防务智库,从产业发展视角进行各方协调,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使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
(三)推动法规机制建设
在参与军民融合过程中,高等教育必将涉及各方利益,想要充分发挥协调作业,还应推动相关法规机制的建设,为高等教育系统开展协同工作提供保障。结合美国后备军官训练团发展经验可知,需要通过不断立法发挥顶层保障功能,使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行为得到规范。结合国内军民融合发展需求,还要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相应法律法规,形成完善法规体系,促使高等教育合法、合理的参与军民融合。考虑到成果转化为推动各方参与军民融合的动力,还要重点对成果转化过程进行规范,通过建立信息融合机制解决军地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在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时能够对成果转化进行协调,确保成果得到共用、效益得到共享,以推动科技得到持续创新发展。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立法对各方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并在用人、资源投入、效益获取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使高等教育参与军民融合的法律地位得到明确,确保各方能够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契约管理机制,使高校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发挥契约精神,可以使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强化,保证具体项目有序、高效施行。建立行政监督机制,由政府机构对各参与方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确认,能够促使合作得到不断优化。三、结论
在军民融合过程中,高等教育一直承担着输送军地两用人才的作用,同时保持了紧密的科技互动和资源互动关系,为军地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伴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国防军事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也将开展深入合作,在推动融合创新发展的同时,提供稳固资源保障。因此未来还应强化国防军事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从理论指导、组织设计、机制建设等方面寻求高等教育深入参与军民融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静.军民融合视阈下高职退役士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9,40(4):67-70.
[2]史良,曾立,孟斌斌,等.新兴领域知识、技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机理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1):121-131+174.
[3]李成海,曲平波.高職院校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实践反思与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4):80-84.
[4]姜雄.军民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2019,8(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