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思考
摘 ? ?要: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上遇到诸多问题与挑战。肇庆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科建设现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做出改革,对语言要素教学、汉语课堂技巧、汉语教学方法等教学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思考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院校;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80-03
教师是“三教”问题的核心,新阶段的汉语教学对教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汉语教师的人才培养使命神圣,任务艰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紧跟国家政策、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时,需要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现状搞好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汉语教师。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西部,是珠三角城市之一。肇庆学院顺应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趋势,于2010年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十年来,肇庆学院不断摸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也出现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践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实践平台等。为此,肇庆学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思考举措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一、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要素教学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交际能力的前提。目前语音教学常用的做法是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纠音相结合,听说结合,先听后说,声韵调循序渐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训练学生使用声调操、声母韵母歌、发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提前摸清教学重难点,如声母中的舌面音(j、q、x)、舌尖后音(zhi、chi、shi);韵母中的e、u、ü、er等[1],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大纲要求,教会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能力。可见,词汇的语义、搭配,附加的色彩义,折射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的交流情境,近义词辨析,词的组合和聚合等都是词汇教学的内容。由此,在培养学生词汇教学能力时,首先需要打好扎实的词汇知识基础。一定要克服走捷径的想法,即直接使用媒介语来释义。要让学生学会对生词进行再处理;掌握情景法、直接法、类聚法、联想法等方法讲解词汇;学会使用多种练习手段进行词汇巩固练习;学会适当总结和提升,并在日后的学习中注意词汇的复现。
语法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中心问题,对语法的不同认识直接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流派。国内学术界曾一度受到海外交际教学思想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度强调口语表达能力而忽视语法教学和语言的准确性。实际上,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都并不排斥显性的语法教学,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该不该教,而在于什么时候教、教什么、如何教。在培养学生语法教学能力时,教师应当思考:汉语哪些语法点是必须且急需教的?在对比分析基础上,哪些语法点会影响汉语学习?学生最容易、最常犯的错误是哪些?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升最核心的语法教学能力。
汉字教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汉语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根据前人的研究,《现代汉字通用字表》所收的5631个形声结构的汉字中,音符(声旁)共1325个,其中成字音符1119个,总体表音度为66.04%;意符(形旁)共246个,总体表意度为43.79%。由此,应教会学生将音符、意符视为汉字教学的把手和支点充分利用。而有些无法找到科学解释的汉字也可以适当利用俗解、趣解强化记忆。此外,还应注意汉语口语的序列与学习汉字的序列上的矛盾。例如“谢谢”基本上是学习者最先接触的汉字,但组成“谢”的部件“讠、身、寸”都出现在“谢谢”之后。这时可以借鉴“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用汉语拼音来代替暂时不能出现的汉字,在“先语后文”的大体顺序框架下,等有了一定汉字基础后,再“分散识字, 随文认读”。
(二)课堂教学技巧
1.练习
练习是汉语课上重要的一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新知识。因而对练习的设计和实施是汉语教师的基础技能之一。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练习目的,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课型和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例如,同样是模仿法,在综合课上,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课文内容改编成对话”的练习;在听力课上,可以是“跟读句子”;在汉字课上,可以是“临摹汉字”的练习等。练习编写和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编排有序,由浅入深;主次分明,灵活使用;避免多次使用同种练习。
2.糾错
自偏误分析理论提出开始,学者们便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试图找出根源。但是对于错误的态度和处理,却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正视学习者课堂上的语言错误,及时纠正,保证语言输出的准确性;但有人认为过度纠错会影响积极性,应当谨慎。课堂纠错涉及是否纠正、何时纠正、纠正哪种错误、如何纠正、谁来纠正等问题。Lyster(1997)提出的6种纠错方式是教师实践教学的重点参考[2]:(1)明确纠正法,即告诉学生错误所在并给出正确形式;(2)重铸法,即将学生的错误修改后复述给学生;(3)要求澄清法,即教师用“请再说一遍”等指示语提示学生修改错误;(4)元语言线索法,即用语言学指示或规则解释错误,指出错误类型;(5)诱导法,即采用不同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修改错误;(6)重复法,即教师重复错误,利用语调的变化等提醒学生。教师的纠错行为在坚持“刚柔并济”的同时,还要清楚,对于严重影响交际的、反复出现的、普遍性的错误,因对学习内容的误解而产生的错误等都应当得到及时纠正。同时,课堂上的时间极其宝贵,纠错行为需要兼顾经济原则,采取最省时省力的方式。此外,纠错人也不一定是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安排同伴或小组纠错。
3.提问
问与答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基本的方式,教师良好的提问技巧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冯胜利等人认为,提问在汉语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是“教学成败的最重要因素”[3]47。很多新手教师在提问时,容易出现语言反复、含糊,提问内容超出学生水平等问题。由此,提问技能的训练需要涉及提问的内容、方式,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叫人的顺序,提问后的反馈等方面。参考冯胜利等人的观点,问题应以开放问句为主,有技巧地以“短句换长答”[3]47-5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将提问技巧的训练融入到每门课程,每一次课要求学生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生词进行头脑风暴,设计提问内容和方式,并在课上演练,将技能训练融入日常教学。
(三)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设计能力
在培养汉语教师时,需要树立以下理念:语言教学需要的不是一种教学理论或方法,而是更大的框架,其中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方法共现。教师要以中立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能根据实际对方法进行选择和综合。教育国际化与汉语国际化的双向发展对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教学设计应当广泛参考海外第二语言教学经验,促进汉语教学与国际主流教育理念的融合。第二语言教学发展中涌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任务型教学法、翻轉课堂、全身反应法、支架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指引着不同的课堂活动设计,这些都应当纳入到实践教学中。
1.任务型教学
靳洪刚曾十分强调任务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认为一名合格的语言教师应当掌握任务教学的基础理论,有效利用各种任务开展语言教学[4]。任务型教学依托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任务”来串联教学,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催化了自然的、有意义的交际和输出,从而使语言教学更具交际性。由此,对任务的设计就成为教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任务设计需要遵循一定原则,考虑真实性、意义性和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注重难易度和任务之间的相互嵌套。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发端于美国,从2011年起迅速流行。大体上的课堂模式:(1)教师制作学习材料发送给学生。(2)学生在课前学习材料。(3)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习效果,组织练习,给予指导。(4)师生共同总结。翻转课堂充分贯彻了汉语教学精讲多练的原则,由于学生已经完成了充分、高效的“课前预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操练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配合度,对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3.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语言。TPR教学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贴近低龄学生的特点。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学习者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这样的新形势,需要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融入针对低龄化学习者的教学方法。
4.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认为教学应借助于“支架”的作用,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一步步将学生引导到更高的水平。在汉语教学中使用支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反向设计原理制订相应课程目标,预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出一系列活动任务,从简到难克服阻碍,完成目标。有效的支架活动既不能过于容易,也不能过难。设计支架活动时应当注意:激活学生先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预测学生将遇到的困难;要求明确,分组合理,分工细致;及时反馈和纠错,合理评价。
二、文化教学与传播能力培养
(一)文化教学理念
文化的概念极其宽泛,包含了一个国家物质、精神、社会生活的总和。在培养汉语教师时,常常忽视文化教学和传播能力的培养。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来看,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汉语教学都过于强调对学生融合型动机的培养,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文化教学的责任是让学生获知、感受、体验,对其实际接受的态度不做预设,鼓励学生以更好的跨文化心态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视角。应当看到,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不等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对立,因此既要自觉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清醒的民族文化意识,也要避免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近年来,海外学者所强调的“全球文化意识”提醒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克服对某一文化、某一身份的狭隘关注,确立双重或多重文化认同的理念,最终达到有意义的文化成长[5]。由此,应当清楚学生在汉语课上需要获得的是多元的语言文化能力,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文化传播能力和意识,使他们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核,懂得文化传播原理,能够设计、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和传播项目,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平等、理性的平台进行文化对话和交流。
(二)文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随着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汉字、词汇、语法等等级大纲得以开发,但是文化教学大纲却迟迟不见踪影,可见,文化教学如何设计和开展是一个难题。实践课程的建设旨在谋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方式,绝非对相关教学进行一劳永逸的内容规定。需要培养汉语教师的也正是这种能够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教学的能力。由此,文化教学分为两个模块开展:知识模块和实践体验模块。
知识模块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调动学生开展广泛阅读,教师提纲挈领进行有效讲授。文化知识的讲解应当是“生活化”“社会化”的,而非“学术化”“历史化”的。同时,设立文化讨论专题时间,根据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热点新闻和话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内核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文化教学意识。讨论的题目如各国的新奇节日、女权主义运动、对超前消费的看法、各国的酒文化、男性能不能化妆等话题。实践体验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除了通过模拟教学、文化活动策划等实践活动,还可以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专题进行实地考察,开展文化体验。肇庆学院地处肇庆,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与广西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
根据文化性、针对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活动原则,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不同主题的文化沙龙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举办、总结,以达到文化教学技能的深层磨炼。此外,对于中华才艺的学习,可以依托学校其他专业的师资力量,或聘请本地相关知名专家开展教学。在安排课程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教学安排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最后,保证每名学生都至少掌握一项能够灵活运用的才艺。
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地探索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师资综合素质。肇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初步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后续仍需要大力推进建设步伐,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柴俊星.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效途径的选择[J].语言文字应用,2005(3):130-134.
[2]Lyster R,Ranta L.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19(1):37-66.
[3]冯胜利,刘乐宁,朱永平,等.汉语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
[4]靳洪刚.现代语言教学的十大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1,25(1):78-98.
[5]库玛,刘颂浩,丁丹妮.库玛语言教学系列 第三讲 文化全球化、个体身份与语言教学[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2):42-49.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段然(1990—),女,河南郑州人,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教学与汉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