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向度
周晓阳+吴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关系到中国发展的全局,内含深刻的哲理。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四大哲学向度,即主体向度、科学向度、价值向度、审美向度,它在主体实践创造性基础上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哲学向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2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同時批判地借鉴了西方发展理论的有益成分,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在经济新常态下怎样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深刻。从主体向度、科学向度、价值向度、审美向度等四大哲学向度探讨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向度
从哲学视角来审视发展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其实质是发展的主体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核心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现实世界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现实世界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离开了人,就没有现实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时明确指出,从主体出发去研究现实世界,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及其它一切传统哲学的重要标志。[1]诚然,马克思所讲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现实的社会化的人,即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确定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2]正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其次,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创新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人民群众正是创新的主体。马克思明确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数个人创造力的“合力”,因此,必须加强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最后,人民群众是发展成果的享受主体。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目的。人民群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1]所谓“利益”,就是人的需要,它是发展的内驱力。必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实践主体,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成员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发展的目的”。[4]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的主体向度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人民立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发展主体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各项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转变。坚持共享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人民立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关注民生,精准扶贫,逐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科学向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科学真理,以便达到正确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科学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严谨逻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取向是求真,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科学具有探索性、实证性、真理性等本质特征。所谓真理,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向度,要求主体不断探索和揭示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明确的科学向度,它是对我国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改革开放规律、生态平衡规律的正确反映,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向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不注重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提高,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投入不足,不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缺乏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协调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是在科学总结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继承和丰富发展。其次,五大发展理念正确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否正确揭示和反映客观规律,是区分科学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尺度。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才能获得科学真理。五大发展理念正确揭示和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改革开放规律、生态平衡规律,体现了科学真理的本质属性。再次,五大发展理念内含科学的思维方式。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科学的发展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集中体现了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谐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最后,五大发展理念是经得起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目前,我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已经被过去的社会实践所证实,也必将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总之,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向度,要求我们在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的的同时,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正确处理新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东部地区建设与中西部地区建设的关系、三大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国内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的关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
三、价值向度
发展哲学是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包括主体论、认识论、审美论、价值论、方法论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最新的发展哲学,必然含有特定的价值观。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发展的价值,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在价值论领域,由于主体不同,形成不同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如果把人民群众看成是主体,就形成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价值观;反之,如果以个人为主体,就会形成剥削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属于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其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从价值观的视角来研究和反映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核心价值、价值导向等,就是其价值向度。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向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又是价值享受主体,因此,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创新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其次,五大发展理念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人民利益标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是评价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不是评价发展成效的唯一标准,除了人民利益的最高价值标准之外,还有生产力标准,国家利益标准等。其中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利益标准是重要标准,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确保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同坚持生产力标准、国家利益标准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发展,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坚持协调发展、开放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目标提供物质文化条件;坚持绿色发展,创建“两型社会”,为人民幸福创造优美环境。再次,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是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五大发展理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五大发展理念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五大发展理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最后,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向善的价值导向。善与恶是两种对立的价值导向,判斷善恶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善的;凡是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恶的。五大发展理念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向善的价值导向。
四、审美向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知识、道德意识,而且可以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幸福感。五大发展理念内含丰富的美学意蕴。所谓美,是指客观事物能够引起主体愉悦感的属性。美的实质是和谐,和谐即美,是古今中外之共识。自然美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社会美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提炼和超越,其中体现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和谐关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内含“和谐即美”的意蕴。
首先,创新发展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本能来建造,而人则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5]主体创造性内含审美素质。创造是主体创造性的外化,体现了主体的审美观。和谐是美的标准,但和谐并不是绝对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只有通过新、奇、异等属性才能引起主体的愉悦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彰显特色,才能体现经济社会之美。其次,协调发展直接体现和谐之美。何为和谐?和谐就是协调统一。协调是和谐之美的根本属性。只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才能符合社会美的发展规律。再次,开放发展开拓了审美视野。协调发展主要是着眼于国内,而开放发展则着眼于全球。全球视角、世界眼光有利于拓展主体的审美视野。积极参与和引导经济全球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世界是开放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的,从全球视角体现了和谐之美。其四,绿色发展体现了生态之美。所谓“生态”是指生物界的和谐统一关系,内含生态之美。人是生态世界的主体,人与生态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家园,人们才能“诗意”地牺居。最后,共享发展体现了人民幸福生活之美。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减少社会分配收入差别,切实关心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享受美好的生活。[6]综上所述,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十分深刻,内含四大哲学向度,其中,主体向度的实质是实践创造,科学向度的实质是求真,价值向度的实质是求善,审美向度的实质是求美。一句话,五大发展理念在主体实践创造性的基础上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5.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