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寄宿制高中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路径探析

    【摘要】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维护寄宿学生心理安全、促进寄宿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心理教育模式。具体路径是,营造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促进功能的学校心理环境,坚持正面辅导与侧面辅导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全学科、全自助、全层面的心理辅导全覆盖。

    【关键词】全寄宿制;高中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07-03

    【作者简介】陈仲刘,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副校长,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江苏启东,2262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撤并了三所学校后新建的普通高中,在校高中生近3000人,采取全寄宿制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有其管理优势,如便于集中统一指挥,加强了令行禁止的可行性等,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如与走读高中生相比,全寄宿制高中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接触社会、家庭的时间较少;全寄宿生活的个人自由度小,某些可通过社会人际交往得以纾解的负面情绪累积增多;学生在陌生场所,过陌生的集体生活,一开始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容易陷入自闭状态;有些单亲家庭子女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带有个性倾向的心理问题。

    为此,建校伊始,我们就将维护寄宿生心理安全、促进寄宿生心理发展作为育人的起点,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安全与健康发展的校园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

一、一点定位:“把消防的龙头用来浇花”

    一般的新建校由于没有老牌名校的“晕轮效应”,存在社会、家长、学生的心理认同问题,容易将“分数高于一切、高考决定成败”作为办学的最高追求,而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一对一心理疏导模式。我们该如何定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办学追求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借鉴、研判,很快统一了思想:“就分数抓分数、死拼蛮打盯高考”欲速而不达,“过激效应”甚至会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心理辅导不是学校的一项具体工作,它是一种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心躁则学糟,心静则学胜”。

    对于主要采用何种心理辅导模式,学校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分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负责人和具体执行者,认真重温“集体主义教育”的相关论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集体会衍生出一种力量,可以推动集体中的个体以向上的姿势成长。全寄宿制高中生正处于知识与素养的未成熟期,很多学生将“要么平庸,要么孤独”作为人生信条,寄希望于孤独的“盛产”。离开了温馨的家庭和喧嚣的社会,部分学生甚至会因为过于封闭,导致观念滞后,产生与外界交往的不适应。所以,我们需要采用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融入集体、依赖集体、反哺集体。

    基于以上考量,我们将心理辅导定位为新学校强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将心理辅导模式定位为“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而不是单纯的救治式矫正。“把消防的龙头用来浇花”,总体上是对心理健康学生的一种提醒,是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旨归。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做得越好,心理咨询、治疗就越少,最好的预防是营造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促进功能的学校心理环境。

    为此,我们要求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层制订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计划,并将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渗透在实践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情境,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团体活动的意义,以及团体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为更好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奠定基础。

二、两项结合:正面、侧面辅导相融共生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教师或家长耳提面命、义正词严地告诉学生“你要这样做”“你不要那样做”,但是结果却很少遂人愿。原本乖巧的学生在这个时候突然变得异常叛逆,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愿意多听旁劝,这便是高中阶段正面教育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教育更是一种引导,而不是行为上的专制,如果教师或家长首先将利弊权衡好再交予学生,会给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学生造成压力。为了抵制这种压力,学生势必会鲁莽地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认知,而这种认知更多地掺杂个人的情绪而非理性。所以,我们主张采取侧面辅导与正面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而且为了避免学生的非理性认知,可以首先进行侧面辅导。侧面辅导是一种委婉、含蓄的心理辅导方式,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认知的自由,但实际上认知的范畴已在设定的阈限内。在侧面辅导中,学生的认知相对来说是理性的、清醒的,但这种认知的全面性、准确性还存在一定疏漏或者不足,所以在侧面辅导之后还要进行正面辅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强化心理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团队意识”贯穿始终,让学生多听取朋辈的想法,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理认知。

    如团体心理辅导课《新旧轨道》就融合了正面与侧面两种辅导方式,让学生由单一心理思维逐步走向规则思维。课上提供的心理辨析材料是:受道路改道影响,某一段火车轨道被弃用,火车每天都会从新的轨道飞驰而过。有一天,几个学生在新的轨道上玩耍,看到“严禁在轨道玩耍”的警示牌后,其中一个学生便跑到旧的轨道上,而另外三人则不予理会,继续在新的轨道上玩耍。正在这时,火车疾驰而来,假定两个岔道口中间有一个控制装置可以改变火车的方向,你是扳道工,你会把行驶的火车扳到哪个方向?为什么?你的心情如何?在心理辨析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这个选择很残酷:有的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分析,认为应该将火车调向旧轨道,因为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只有一个,三个生命多于一个生命;有的学生觉得旧轨道上的学生太无辜,没有违反规则却要送命;有的学生则选择什么都不做,因为不守规则总要付出代价。听到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后,认为要将火车调向旧轨道的学生开始改变主意,并且完善观点,认为违反规定变道如同“滥杀无辜”,违反了规则。朋辈的心理袒露其实就是一种侧面辅导,让学生有一个心理缓冲区。接着,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梳理,在“无痕迹”的前提下实施正面辅导。正面、侧面辅导不是灌输、教育,而是比较、体悟、觉知,让学生自己体验到:对个体而言,生命是最重要的;但对于社会而言,规则比生命更重要。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负责,在平时的集体和社会生活中,應该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珍惜和尊重。

三、“三全”策略: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全覆盖

    1.全学科。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开设团体心理活动课,并纳入课表,形成“以班级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辅导系列。其他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挖掘教材中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班主任把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引入班集体建设中,在召开班会时汲取团体心理辅导的“丰富营养”,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行进样式”,强化学生的参与和分享,加深学生间的心灵融通。

    2.全自助。

    学校成立了阳光社团,每个班级选出两名学生参加社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辅导技能。这两名学生每周对班级同学的心理情况进行记录,运用在阳光社团学到的知识对同学中出现的简单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无法解决的问题转介给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每个宿舍选出一名“阳光使者”,关心宿舍中每个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问题或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反映。

    3.全层面。

    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如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高二生涯指导团体辅导、高三心理减压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师根据不同的团体分类,设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如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自理能力弱、生活能力欠缺产生“懈怠”甚至“灰暗”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安排“寻找有缘人”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这类学生“抱团取暖”,共同进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的全寄宿制高中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收获累累硕果:该项研究被确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项目,并且已经顺利结题,获得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肯定。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论文10多篇,汇编成3万多字的《启东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论文集》;14万字的校本教材《启东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教案集》、25万字的《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心理剧《静待花开》等分别获得省、市级奖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更快速地适应了全寄宿制的新型人际关系,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体验了互助互利的生活模式,更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群体适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