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我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王静

    

    

    

    我们常说要倾听儿童,可是我们愿意在百忙之中留出时间,停下脚步吗?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放低身段吗?我常常问自己:孩子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又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当我怀着好奇心去倾听时,我渐渐走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的心灵世界远比我想象的美妙、丰富。

    《鸭子?兔子?》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它是著名童书作家艾米·克劳斯·罗森塔尔和插画家汤姆·利希藤黑尔德的作品,是根据心理学家J.贾斯特罗的鸭兔图改编的。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书,既没有常见的主角和配角,也没有常见的情节。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看到的究竟是鸭子还是兔子的争辩,它有着开放的结构和结局。整本书就是两个不露面的人在对话,我们只是通过文字和简洁的画面感受到两个人的存在,一个人确定那是鸭子,一个人肯定那是兔子。书中的对话是这样的:“你看,这是鸭子的嘴。”“你在胡说什么呀?那是一对耳朵。”(见图1)“明明是一只鸭子,你看,他正要吃一片面包。”(见图2)“明明是一只兔子,他正要啃一根胡萝卜。”(见图3)“喏,鸭子在池塘里游泳呢!”“才不是,是兔子躲进了草丛里。”……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两个人的说法都有充分的理由。我不禁想:如果把这本书带给我们班的孩子,他们看到这些画面后,会产生怎样的争辩呢?

    幼儿1:这是一只兔子,因为它是白色的。

    幼儿2:不,这是一只鸭子,只是嘴巴有点长,去掉一点长度,就更像鸭子了。

    幼儿3:不是兔子,兔子的耳朵是向上竖起来的。

    幼儿4:这是一只兔子,它的耳朵一定是被风吹了,所以才会到脑袋的后面去。

    幼儿5:这是一只天鹅,因为它的脖子很长、很细,嘴巴很长。而兔子的脖子是很粗的,有的兔子胖得都没有脖子了。

    幼儿6:这是一只鹈鹕吧,鹈鹕的嘴巴是很大的,里面可以装鱼。

    幼儿7:这应该是一只兔子,你看画面上还有胡萝卜,只有兔子才喜欢吃胡萝卜。

    幼儿8:不对,鸭子也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蔬菜,把胡萝卜切碎了,鸭子也会吃的。

    ……

    瞧,有的孩子根據动物皮毛的颜色,有的孩子根据动物局部的形状特征,有的孩子根据想象和推理,他们都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他们的语气语调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感兴趣程度、专注程度;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发现他们彼此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及推理过程。只有知道天鹅和鹈鹕的孩子才会想到这两种动物,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敢于争辩,只有具备倾听能力的孩子才能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见。我十分欣赏他们认真的态度,他们不会人云亦云。我坐在他们中间,很享受地记录着,而他们似乎总会忽略我的存在。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一页一页地往下翻着,孩子们可以随时停下来讨论。当翻到绘本的这一页(见图4)时,新的话题又产生了:“画面上究竟是食蚁兽还是恐龙呢?”孩子们众说纷纭:

    幼儿1:我觉得这是一头腕龙,你看它的脖子非常长。

    幼儿2:我同意,地上有一堆黄黄的东西,一定是腕龙拉的屎。

    幼儿3:我觉得那不是屎,一定是腕龙下的蛋,然后它用沙子把蛋埋了起来。

    幼儿4:我觉得像蚂蚁窝,因为上面有黑点点,你们看这些黑点点就像蚂蚁一样。

    幼儿5:也许是虫子呀,屎里面也会有虫子的。

    幼儿6:我知道了,那是食蚁兽,食蚁兽会吃蚂蚁的,这是一个蚂蚁窝。

    幼儿7:什么食蚁兽?!我觉得这就是一头恐龙,是长颈龙。

    ……

    在幼儿园里,很多孩子都是研究远古生物的“专家”,他们对恐龙的了解不见得比我少。我倾听着他们的争辩,面带微笑,频频点头。这种争辩本身不是为了得到统一的答案,因为过程就很有意义,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细致观察和已有经验进行推理,并试图去说服对方。倾听,让我从孩子天真稚嫩的话语中发现智慧的光芒,认识到他们远比我想象的要博学多识、善思乐行。

    这种倾听的行为让我与孩子们的关系更亲密了。我欣赏他们,也被他们信任,他们喜欢和我说话。有一年夏天,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草坪上捉蚂蚱。其中一个孩子捉了两只蚂蚱,一只是绿色的,一只是咖啡色的。他认定绿色蚂蚱是咖啡色蚂蚱的孩子。他说:“蚂蚱老了以后颜色就会变得很暗,会变成咖啡色,因为树叶就是这样的。”原来在他的推理中,万物生长到一定时候就会渐渐枯萎,呈现出萧条的颜色,这是生命的规律。而另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在这里,他憋红了小脸,嚷嚷着:“快点把蚂蚱放掉,难道蚂蚱就不需要自由了吗?!”我看着他因愤怒而憋红的脸,联想到也许他曾有过暂时失去自由的经历,也许他认为蚂蚱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还有一次,在离园前我和孩子们阅读《最重要的事》,这本书中每一页上都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孩子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事。读完以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们的回答是:“健康的身体最重要。”“时间最重要,时间走了是不会等人的。”“家人最重要,家人没有了,就会觉得很孤独。”“心脏很重要,它能让我们活着。”“和朋友在一起很重要。”“学习很重要,学习才可以实现当飞行员的梦想。”“生命很重要,因为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工作很重要。工作让我们可以做爱做的事。”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震惊,我本以为幼小的他们会把好玩的玩具、好吃的美食当作最重要的东西,没想到他们的回答指向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健康、时间、家人、友情、学习等,怪不得人们常说“儿童是最接近于哲学家的存在”。倾听,让我进一步认识儿童,让我在面对儿童时变得谦卑、谨慎、永葆好奇。

    有一次,我正忙于电脑上的工作,有个孩子走过来说:“你陪我玩吧。”我说:“等一下,我在工作。”他一脸认真地看着我说:“难道你的工作不应该是陪我玩吗?”那一刻,我怔了一下,孩子说得对啊,陪伴他们成长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孩子们对万事万物总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只是对身边一件最普通的事情,他们也有非凡的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和孩子们一起读《洞是用来挖的》这本书时,就有这种强烈的感受。书中写道:“洞就是坐进去”“洞就是挖一挖”“洞就是从这头看到那头”“洞就是让老鼠住在里面”“洞就是一踏进去就往下掉”“洞就是种下一朵花”(见图5)。班上的孩子们看了这本书后,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洞就是有的大有的小”“洞就是脸上也有很多洞”“洞就是狗熊的家”“洞就是可以藏东西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表达。这本书的插图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比如,文字只简单的一句话“洞就是挖一挖”,但是我们通过画面看到了一个小男孩挖洞的生动景象:他旁若无人撅着小屁股,手持树枝在挖洞,洞的旁边堆有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头。又如,“洞就是从这头看到那头”,图上的小男孩弯腰趴在木栅栏边上,全神贯注地盯着栅栏上的小洞看,小洞的那头有什么呢?连成人都想凑过去看一看呢。再如,“草地就是一个地方,底下有泥巴,长着三叶草”,画面上,一个气温适宜的午后,三个男孩在大树下的草地上野餐,有的坐着,有的趴着,高举叉子的那个孩子面带微笑,仿佛在说:“让我们开始享受美味吧!”

    该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各式各样不存在于字典中的解释,完全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贴近孩子内心世界的语言,将各种我们熟知的东西重新定义,引导读者带着幽默和想象,去重新探索这个充满乐趣的世界。比如,它说“手就是用来牵的”“手就是用它做东西”“手就是你想发言的时候把它举起来”“手就是用它吃东西”(见图6)。还有,“脸就是你可以拿它做鬼脸”“脸就是你脑袋前面的东西”(见图7)。果然,关于脸的说法,孩子们又语出惊人:“脸就是让我爷爷捏的”“脸就是漂亮”“脸就是挡住后看不出我是谁”“脸就是瓜子儿脸”“脸就是一冻就红”……又如,绘本中还有其他一些表达也十分温暖、有趣:“脚趾就是用它们跳舞”“哥哥就是帮你的忙”“扣子就是给人保暖”“聚會就是说你好和握手”“聚会就是让小孩子开心”“山就是上到顶”“山就是下到底”。这种表达形式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两个孩子在用感性、质朴的语言进行讨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孩子甚至还会关注到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很少讨论的对象,比如“屁股必须是两瓣儿,不然不能上厕所”“屁股可以坐在椅子上”……是不是太有趣了?

    记得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园长是做什么的?”孩子们说:“园长就是看我们表演的。”“园长就是在我们吃午饭的时候来看我们的饭的。”“园长就是保护我们的,就是保安。”“园长就是什么都要干的。”“园长就是要给老师发钱的。”“园长就是领导。”孩子们的回答逗得园长哈哈大笑,同时还引发了园长的反思:“我是不是一名称职的园长呢?”我曾试着问孩子们一些抽象的词,比如,爱是什么?生气是什么?伤心是什么?快乐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孩子们除了用语言表达,还用绘画来表达。比如,他们画出踩水坑的小脚丫,说这就是快乐;他们画出彩虹花朵和妈妈,说这就是幸福;他们画出一个摔碎的碗,说这就是伤心;他们画出一个咆哮的怪兽,说这就是生气……所以,教师不仅可以倾听孩子的语言,还可以通过解读孩子的绘画作品去进一步了解孩子语言或行为背后的思维。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孩子彼此倾听和应答的过程,而倾听的过程犹如一场探秘,让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充满乐趣。很多时候,教师说得太多,听得不够,当教师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时,孩子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如果教师真的相信幼小孩子具备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教师都以尊重、欣赏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孩子,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倾听,听出孩子的困惑,听出孩子的内心需求,听出孩子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真正融入每一个孩子当下的生活与学习,才有可能发现童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