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太极拳课程内容设计与效果提升探究
杨静
摘? 要: 通過对中小学太极拳课堂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中小学生太极拳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学生;太极拳课程;内容设计;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0-00-02
随着对优秀体育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强,许多省市中小学都开设了太极拳课程或太极拳兴趣社团。这对太极拳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弘扬固然可喜,但伴随太极拳课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其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因此,围绕中小学太极拳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改进是一项必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合理安排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太极拳课堂的学习内容是教学实践的核心所在,其需要合理的组织和设计去实施。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中学、小学)、不同的场地情况、不同的时间安排,都应当有相应具体的设计方案。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关联性
太极拳课堂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即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太极拳理论是太极拳的文化内核,实践是太极拳文化精髓的具体表现,两者缺一不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生动合理地运用(表1),离不开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以使两者自然融入、紧密衔接。
在教学中,太极拳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期初始阶段,细致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技术特点等理论知识,对激发学生的习练兴趣非常重要。理论内容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内容主要是指太极拳的文化特色、承续渊源、哲学思想等内容,而微观的理论则与本堂课所教授的技法演化、招式内涵、武德修养等内容相联系。
(二)重视课堂的教学衔接部分
课堂教学的衔接部分包括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是正式教学内容之前的导入环节,是带领学生进入太极拳课堂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理论内容包含课堂礼仪要求、太极拳文化内涵、技术特点等。理论的讲解易潜移默化中融入课堂,可以人物轶事、形象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如太极拳经典动作“白鹤亮翅”,在其动作名称中蕴含着中国人形象比喻的特色思维,仅仅四个字既体现出了动作的基本形态、要领,也反映出了这一动作的攻防状态、意识情感。技术内容包括太极拳的专项拉伸练习,以静态拉伸为主,配合呼吸的调整,以此锻炼肢体的伸展性、防止肢体扭伤。在准备部分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舒缓安静的太极拳意境中,为后续的基本部分做好铺垫。
结束部分是一节课程的收尾阶段,即是习武之人常说的“收功”。太极拳课堂中的结束部分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也是对课后练习及下节课教学的准备,应通过放松整理来观察学生在本次课上的身体反应与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并予以指导。身体练习主要以放松整理活动为主,如慢跑、拉伸、换腿跳、拍打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结束部分的练习要体现出轻松、欢快的氛围,与太极拳课上相对沉静、舒缓的节奏形成一定的反差,能对学生的情绪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三)细化课堂的核心部分
基本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实现太极拳课堂运动负荷、彰显太极拳健身效果的重要一环。基本部分主要包括功法练习和技术学习。功法又有动静之分,静功如原地静态的抱球桩、无极桩等,动功如行进间的步法、腿法练习等。功法练习可实现调整身型、调理呼吸、增强专注力的作用,应根据课程时间安排逐渐由静功过渡到动功。在实际教学中为达到中小学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要求,可加强增力性功法的练习,如抱球桩,要形成基础的抱球桩,具体要求为:双脚与肩同宽,两臂环抱于胸前(如具备条件可让学生抱太极球实物),头上虚领,下颌微收、两膝微屈、含胸拔背、尾闾垂直于地面,可让学生想象如坐在一个高凳之上(膝关节不受力)。在静态保持十个呼吸(学生默数)后,在保持身形的要求下缓缓抱球下蹲,在下蹲过程中要保持身体中正,不偏不倚,膝关节不超过脚尖,避免跪膝塌腰,直至全蹲(全蹲后依然保持含胸拔背等要领),随即保持身形不变缓缓起身还原。此功法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重复练习,以达到锻炼腿部力量,增强身体协调性、稳定性与感知能力的作用。太极拳功法不仅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磨炼学生的心性,从而锻炼他们的控制能力。虽然基本功练习较为枯燥、重复性强,但正是看似重复性的基本功练习才能增加学生对于技术细节、动作意识的更深理解与感受。
技术学习应遵循动静相间相对平衡的原则。太极拳是舒缓有氧的慢节奏运动,强调内外相合,刚柔并济。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正”“体松”“心静”。做到这三点的前提是要通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加强学生对身体本体的感受力。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课堂上可选用太极拳音乐配合学生进行身心的调节,使学生在传统乐曲的氛围中调整情绪,舒缓压力,在平心静气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教师亦可同时将太极拳的练功要义通过语言进行重复性引导,如:虚灵顶劲(头)、沉肩坠肘、舒胸展背、松腰敛臀等。在每一次的语言提示中,学生的身体姿态、本体感受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从而起到调形、调心、调意的作用。
二、精准施教,提升学习效果
目前,在中小学的太极拳课堂中有着很明显的“广播体操化”的教学倾向,教师普遍认为太极拳教学就是学个套路,学期末也以“动作是否能比画下来”为标准去进行考核,忽视了太极拳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点和内容体系,因而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的实践研究发现,想有效解决课堂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快学慢练
太极拳是一项节奏舒缓的有氧运动,但也对自身能力要求较高,看似缓慢的动作需要高度的专注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对于青少年来讲并不容易做到,因为青少年时期属于生理心理发育快速且又相对不稳定的阶段。从心理特点上讲,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易于波动,控制力较弱;生理上表现为,神经细胞灵活性高,稳定性弱;肌肉特点为水分多,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类偏少,因而耐力普遍差,易于疲劳。针对这种情况,太极拳课程教学应该适当调整学习过程中的动作速度和节奏。太极拳的技术原理是“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太极拳套路中可以快学的动作很多,多以重复性的动作出现,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云手等。通过快学可以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性,并更加容易记忆,经过快练之后再逐渐放缓速度,细化动作规格,完善动作要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成效。所以太极拳并不是只能慢不能快的运动,但是快要有快的章法。
(二)拆招單练
太极拳套路的动作是一组组攻防技法,所有的动作都可以单式练习。在每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尽量淡化套路的概念,而是要按照太极拳技术习得的基本规律进行合理化安排,将动作化整为零,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合的顺序进行学习,在掌握单式技术的要领之后,套路的完成就会水到渠成了。拆招练习的关键是如何去练,练什么内容。“练”太极拳即遵循太极拳技术的基本规律和要领进行习练,所选择的单式动作应既是套路内容的核心动作,又能在学习中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24式太极拳套路中,核心技术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云手、左右下式独立等,掌握了这几个核心动作,对整套动作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游戏对练
太极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对练,也称之为推手的内容具有调节精神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的作用。推手练习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可采用分为半接触与接触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初期可以游戏的形式介入,如拉人角力等,锻炼学生在相互对峙中身体平衡的稳定性和反应能力,这虽不是真正的推手练习,但可以为推手练习做好铺垫。在学习的中期可增加单式推手的练习,如平圆练习、立圆练习等,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半接触练习。半接触练习是指对练两人脚的内侧相接触,手臂保持虚接触状态。具体是:两人面对站立起势,同时迈出左脚或右脚形成半弓步,前脚的内侧接触靠拢,后脚尖内扣45度,以保持身体稳定性。以右弓步为例,两人同时右脚在前,伸出右臂,左手手心朝下按于左胯旁,手臂保持5~10厘米距离,随着身体的前弓后坐进行平圆推手练习,进退时手臂距离保持不变。在学习的后期,随着学生身体协调性、控制能力的增强,可在半接触的基础之上过渡到接触性练习,并适当增加游戏竞技的内容以增强其趣味性。依然以平圆单推手为例,两名学生可分为甲乙方,甲方为进攻方、乙方为防守方,在前弓后坐的规定范围内,甲方手臂必须粘住乙方手臂不得脱手,否则判输,可采用得分制进行。此方法既是游戏也是竞赛,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性。但应注意的是要将礼仪、技术要点和游戏规则融合到其中。
三、结束语
太极拳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受众群体为青少年,因此在课堂设计、组织、内容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等身心特点,通过充实课堂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增进教学方法等来提升教学质量,凸显太极拳技术的特点和价值,加强学生对于太极拳的了解与喜爱。太极拳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现代课堂中发挥价值。
(首都体育学院?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