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非通用语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徐艳艳 刘春富
摘? ? 要:为了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非通用语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以及可行性出发,梳理了现阶段“英语+非通用语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教育目标与内容、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力度、整合实践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英语+非通用语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英语;非通用语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90-03
在全球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一直较为坚挺,同时也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多极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对象已经逐步走向世界,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之后,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逐步扩展。实际上尽管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在地域文化、特殊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之下,非通用外语依然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适应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发展,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语言教育观,逐步探索“英语+非通用语种”的新型教育模式,加速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应用型外语类
人才素质构成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英语+非通用语种”教学目标,提升教学针对性,必须要从“一带一路”宏观背景下对现阶段国际化应用型外语类人才的素质构成进行分析,下面将从深浅两个层次上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与研究。
(一)跨区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就已经开始发展非通用语种教育,从当时我国非通用语种的具体教育情况来
看,大多集中在亚洲小语种层面当中,如朝鲜语、印地语、俄语、哈萨克语等语言,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我国非通用外语教学逐渐发展起来。现阶段我国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中共计开设了60多种非通用外语专业,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政治、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基本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逐步落实,我国依托“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经济投资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与快速,同时,经济文化合作的多主体现象也变得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导致传统的双边合作机制将逐渐被多边合作所取代,跨区域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频发。例如,我国向非洲、中东等地区所推出的铁路工程就要求能在同一服务中满足不同国家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也要具备开展跨区域沟通交流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以单一的非通用语种为核心的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尽量以英语作为辅助沟通语言,满足不同场合下的国际沟通与交流合作需求[2]。
(二)精准把握特定区域文化的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单纯以经贸合作的合作机制逐渐转化为以文化交流为主导,以经济合作为手段的新型合作模式,文化交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另外,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空间位置布局来看,古丝绸之路经济带连通了亚太、中东以及欧洲地区,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则辐射到东南亚、南亚、澳洲等地区,不同地区在文化形态上存在显著区别,同时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宗教、信仰问题对跨区域的经贸合作也存在着深远的影响,这就必然导致文化交流互信成为经贸合作的主导因素。这也要求具备外语类人才必须要准确把握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能力[3]。对文化的把握不仅要深入到文化本源之中,同时还应从更宏观的比较视野出发来分析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英语+非通用语种”教育模式则为人才文化思维的生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有利于对文化的精准把握。
二、“英语+非通用语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英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大范围推广之前必须要对其可行性进行验证分析。目前阶段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探索这一问题,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在“英语+非通用语种”教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建立了“英语+非通用语种”教学实验基地,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相关经验,认为“英语+非通用语种”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必须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逐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而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相匹配。根据上海外国语学院小语种教研室的研究成果现阶段“英语+非通用语种”教学要想在实际中发挥效益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教学计划改革。传统以基础语言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双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同时“英语+非通用语种”教学还应尽量拥有一个与国际前沿更加吻合的空间环境,这就要求必须要将改革传统课程组织形式,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环境,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起更具体的国际思维模式[4]。(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英语+非通用语种”教育虽然与传统语言类专业教育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却与以往完全不同。为此,必须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例如,应进一步加大对非通用语种的科研投入力度,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促进科研向教育的转化,另一方面,则应进一步加大对教材开发、语言实训教师建设的投入力度。(3)积极主动深入到国际经贸合作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必须要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开展“英语+非通用语种”双外语教育之中应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向前推进,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力度正在逐步加深,相关地区高校在双外语教学模式发展方面的探索也正在同步跟進。例如,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都基于传统俄语专业开设了“英语+俄语”双外语专业,上海师范大学、江南大学也立足韩语专业开设了“英语+韩语”双外语专业,并同步实施了全方位的配套教学改革,结果发现近几届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传统专业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也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实施“英语+非通用语种”双语教学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境遇
尽管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已经具有了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非通用语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之中。
(一)教育体系不完善
从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来看,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以及语言技能依然是大多数高校非通用语种教学的主要内容,具体到实际教学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高校将语法、词汇等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所安排的课时往往相对较少,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在这种教学体系之下,学生对非通用语种的文化背景了解存在较大缺陷,也无法生成更广阔的国际化视
野。其次,从具体培养模式方面来看,目前开展了“双外语”、“国际化”培养的高校,大多数都采用完全独立的范式来进行人才培养,这就势必导致“非通用语言+英语”教育未能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无法通过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其自身能力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缺陷。最后,现阶段非通用语种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教材不齐全现象较为严重,甚至部分教材依然是几十年前的教材,关于非通用语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也难以有效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这些最终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非通用语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大部分外语类高校在校际合作方面都集中于英语方面,不同高校在非通用语种方面的成果共享机制建设一片空白,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发展格局[5]。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非通用语种教学在地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在多个方面均有体现,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内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而言体现在院校数量、师资条件以及教师教学经验等方面。首先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开设非通用外语的院校相对较少,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几所语言类综合性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非通用语言种类都相对较少,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例如,新疆、内蒙古地区主要开设俄语,黑龙江、吉林地区则在俄语、日语、韩语教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次,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非通用外语在实践教学方面依然相对较为薄弱,绝大部分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口译能力方面都相对较为欠缺,学校口译相关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层面之中。大多数地方性高校所开设的非通用语言专业都相对较晚,整体综合实力也相对较为薄弱,例如,近年来云南省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都开始建设东南亚语种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师资缺乏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硕士毕业,甚至还有部分院校只能被动招收本科毕业的学生作为教师,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独立开展语言教学科研的能力,在授课方面的经验也相对较为欠缺。
(三)非通用语种教学缺乏国际化视野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全球治理所贡献的东方智慧,是一种基于更高层次的全球一体化思维,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方案都是基于国际宏观环境所提出的,具有更加清晰的国际化视
野。非通用语种教学不仅要满足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需求,还要从国际化的宏观角度提升人们的思维模式,有效落实“一带一路”的具体方针政策。但从现阶段我国非通用语种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国际化思维。一方面,受师资力量、资金等条件限制,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开展非通用语种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无法引导学生进入国际经贸合作、文化合作的前沿,在这种模式之中纵然学生能够掌握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但也无法形成更开阔的国际化思维。另一方面,国际化思维的形成必须要依赖于特定的载体,这就意味着语言教学必须要与其他类型教学联系起来,例如采用“语言+经贸”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领悟“一带一路”内在的国际思维。但实际上由于学习非通用语种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在客观上并不具备这种教学条件,只能采用通识性语言教育模式开展教育,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只能通过特定实践才能掌握特定的国际化思维内涵。
四、“英语+非通用语种”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
培养策略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笔者从多个层次阐述了“英语+非通用语种”教育的背景、要求以及可行性,在下文当中将重点阐述现阶段我国开展“英语+非通用语种”教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英语+非通用语种”教育目标与内容
“双外语”教学是指在外语专业培养中,除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作为专业的外语以外,强化第二门外语的教学模式。放在非通用语种专业上来说,就是在非通用语种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以最终掌握一门非通用语,同时英语达到大学生英语六级或英语专业八级为目标的教学培养模式。从培养策略上来说,要正确处理非通用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关系。由于要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因而,教学时间紧凑、要求高、难度大。这就要求本着学生需求、社会需要、特色要求的原则,科学设置学分、学时,合理设计、安排课程。专业课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类、听说读写类、翻译类、国情概况类和特色课程等五个类别。 一年级主要是基础类课程;二年级增加听说读
写类课程比例;三年级深化听说读写类课程学习;四年级增加翻译类课程以及经贸类、旅游类等实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在有限的学分安排中,科学地增加相关课程的学时,加大二外英语的比重[6]。
(二)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力度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既要对主要国家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还需要对国际相关规则与政策法规具有较为精准的理解。现阶段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已经意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这种办学模式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逼近真实的非通用语种学习环境,这对于“英语+非通用语种”双語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方面,现阶段相关高校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办学力度,通过交换生等方式为学生深入到特定语言国家学习提供必要的机会[7]。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双方学生沟通交流搭建起合适的桥梁,例如,境内外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起学生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在平台之中双方学生既可以练习口语,也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文化。
(三)整合实践教育
在“英语+非通用语种”教育中实践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实践教育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英语+非通用语种”双语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教育层面之中与传统语言教育存在一定区别,必须要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实践教育质量。具体而言,一方面,应组建双语实践教育新机制,实现二者的协同实践发展,英语实践教育与非通用语种的实践教育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一性,教师通过实践任务设计等方式将二者的语言实践融合在一起,在同一任务中实现对两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做好实践教育师资队伍整合,现阶段大多数高校“英语+非通用语种”实践教育往往采用分离式教师教育模式,既不同教师负责不同语言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整合力度存在明显不足。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师的教育培育力度,满足整合型实践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对我国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笔者对“英语+非通用语种”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面发展,满足“一带一路”商贸合作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忠敏.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转型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
[2]刘玉双.高职外语院校“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2).
[3]袁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以西部某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种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8).
[4]陶瑞萱.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5]杨晓强.对高校非通用语种“3+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印尼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5).
[6]张卫国,胡瑞.“非通用语+英语”双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东南亚、南亚语种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
[7]陳碧兰,梁双.非通用语种教学新尝试:东盟语种(越语、?泰语)+英语[J].东南亚纵横,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