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满意度与市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王玉芳 李静 朱洪革 苏晋 仲维维
摘? 要:社會经济的转型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更高层次,对于国家拔尖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都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关注其自身的满意度及个性的发展,又要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不断提升其创造力。这些都要求要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文章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教育满意度的研究趋势与研究重点的梳理,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基于满意度与市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然后提出了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树立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学生主体性与持续胜任力有机结合的新理念。基于这一新理念的指导,文章设计了基于满意度与市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提出要重新定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立体交叉式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满意度;市场导向;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45-05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api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posed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 higher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as mor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national top-notc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requires that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be focused upon their own 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ut also must be market demand-oriented, so as to constantly enhance their creativity. All these require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be innovated. This paper takes the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trend of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and combing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satisfac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that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cultivating talents", thereby constructs a new concept of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their sustainable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this new concept, this paper designs a new train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based on satisfac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roposes to relocate the training goal of graduate students, so as to build a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and intersecting curriculum system as well as a set of diversified training methods.
Keywords: satisfaction; market orientation;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自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资本而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发展及知识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也成为了一个国家具有战略性的任务。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都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目标、教育方法(Taguma, M.[1])、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都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中也进一步强调“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可见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意义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曾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令社会满意、令学生满意的呢?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很好地实现他们个人及集体的幸福感呢(方向,盛群力[2])?高等教育如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更大力量呢?这些问题的核心点归根究底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根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研究,认为教育应该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实现他们的个人幸福感;二是要竭力培养他们适应公共生活,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能和谐融入集体中,共同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实现集体的幸福感[3]。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包括在年轻人头脑中培育某些才能、态度和思想,既追求知识的本质也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质,这样的教育才是令人满意、令社会满意的,也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幸福感和市场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对于国家拔尖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都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生对教育的满意度能够直观反映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改进教育管理,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群体不断壮大,他们的市场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也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的挑战,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办满意的教育,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周文辉等[4])。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重点探讨在教育满意度与提升市场竞争力视角下,如何创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他们对教育的满意度,达成个人与集体的幸福感。
一、教育满意度的研究趋势与研究重点梳理
(一)教育满意度的研究趋势
学术界对学生教育满意度的研究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美等国家,他们多是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并将教育满意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教育满意度的评价上。近年来,国外学者们主要运用SERVQUAL(服务质量测评)量表从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移情性、有形性五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进行研究(Angell Robert J[5]);或从研究生的研究经历(PRES)[6]和教学经历(PTES)角度对教育满意度进行研究。中国对学生教育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根据中国知网对此问题发文量的统计,国内的整体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2007年之后,中国国内学术界对学生教育满意度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8年-2020年期间对教育满意度的研究达到高潮,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二)教育满意度的研究重点
根据中国知网对教育满意度研究主题的统计发现,国内学术界对教育满意度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教育满意度的模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等方面,如图2所示。
从上面的梳理可见,国内学术界对教育满意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教育满意度的实证分析、定量评价及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上,学者们主要通过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课程、科研、导师、实践等学习过程的角度(王兰珍等[7]),分析学生教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问题,而基于教育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的视角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问题,目前的研究并不多。这方面的现有研究也都是针对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如李健[8]研究了满意度导向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李晶晶,黄一涛[9]研究了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问题;黄晓梅,岩磊[10]研究了市场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李雄伟[11]、谭井华等[12]研究了市场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
本论文基于教育满意度与市场导向的视角,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教育满意度与市场导向下的经濟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对改革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满意度与市场导向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根据课题组前期对全国6所农林院校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对于其教育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研究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对其教育满意度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对具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服务质量因素中,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与就业的指导、关心与帮助,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就业;在设施质量因素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培养模式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较大(王玉芳等[13])。可见,正确而科学的培养模式的设置,对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及其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然而,课题组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在所调查的6所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与教育满意度及市场导向不相适应的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上,单纯追求市场导向,忽视了学生对教育满意度的需求。调查中发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现有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明确了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合格的个体、独特的个体,没有体现对学生态度与精神的培养目标。
第二,课程设置上,与满意度及市场导向匹配度不高。
(1)有些专业课的设置相对陈旧,不能适应国家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需求,没有体现市场导向的需求,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因人设课的问题。
(2)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高水平核心课程,在有些院校目前都没有开设。
(3)课程设置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性不足,难以支撑全面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很多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内,外延扩展不足,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机制难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內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要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一流人才、全面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构建一套多学科交叉、有机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4)思政课程建设力度不够,难以支撑对学生价值观、个体精神思想、态度及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5)课程设置中,缺少“产学协同”的育人机制。虽然近些年各高校都非常注重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各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但是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缺少产学协同育人的板块,难以有效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第三,培养方式上,缺乏个性化的设置,缺少能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课程及给予个性化、专门辅导的机制,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影响后续的创新能力及就业能力。
三、满意度与市场导向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新理念
2019 年 4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大会,并于 2020 年 11 月,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王仕勇[14])。《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需要坚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守正创新;要强化价值引领、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等。根据《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指引,考虑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未来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考虑到教育满意度及市场导向的要求,作者认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树立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学生主体性与持续胜任力有机结合的培养新理念。
育人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完整性、全面性、健康性的塑造,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育才则要注重对学生技能、专业的培训,注重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价值。
育才,则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力与胜任力的培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9年发布的《学习罗盘2030》中指出,面对2030年的新变化、新环境,学生必须要能够使用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连贯的、负责任的方式采取行动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Bentley, T.[15]),实现个人和全社会的幸福,这是学生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这种持续的胜任力包括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和承担责任。
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即要求培养学生使其在教育中实现成功蜕变,成为有目标、有意识的主体,自觉、主动投身到学习中,以实现自身理解和认可的目标,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如前所述,满意度与市场导向下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理念,首先强调要尊重规律,这既包括要尊重教育规律也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成长规律。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有关能力和思想的内在差异性和由机遇所导致的外在差异性。内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智力、期望、兴趣,及意志力和毅力方面;外在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金钱和社会地位对教育的限制。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个体的差异性,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以设计不同的培养方式。同时,学校教育还有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使学生主体性与其持续胜任力有机结合起来。
四、基于满意度与市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
(一)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路
如前所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设计,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及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既要立足国情,凸显中国特色,又要面向世界,以“育人与育才”为核心导向,注重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满意度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持续胜任力为准绳,从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各类实习实训平台,创新培养方式等模块出发,构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新模式。
(二)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如前所述,国家开展的新文科建设与OECD组织发布的《学习罗盘2030》中对教育目标的新定位具有一致性,都强调“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更高层次及拔尖人才的培养环节,更强调通过人文精神的提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新技术的介入,创新传统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市场需求的单一目标,而应该设定“研究生个人满意度与市场导向下胜任力持续提升”的双重目标,并以此指导后续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的选择。
(三)构建多层次、立体交叉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前文所述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考虑到要实现学生个体的满意度,同时又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研究中提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
1. 横向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为目标,可以设置分布式的必修课模块,拓宽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或院系,根据自己的興趣爱好,分散性地必修一些课程,也可以设置综合导论性质的课程模块(类似于高校中现行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
2. 纵向上,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为目标,设置功能性课程模块,以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解决社会生产及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3. 搭建核心课程体系模块。形成研究生培养中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轴。核心课程既应该包括核心的、高水平的专业课程,又应该包括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从而突破单纯的知识与专业的局限。
4.构建思政课程模块。无论是分布式的必修课模块,还是功能性课程模块以及核心课程模块,都应该要立足国情,凸显中国特色,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搭建思政课程模块,使课程思政成为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重要闪光点,融入到每一个课程模块中,引领学生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和塑造。
5. 构建“产学协同”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构建“产学协同”的实践课程模块。三螺旋模型理论用于分析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16])。该理论把大学、产业和政府比作三个螺旋,它们在保持自身独立身份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创新系统的螺旋式发展(Leydesdorff, L.,[17])。通过政府、大学、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搭建企业实习与实训的平台,在政府相关政策的保障下,通过与大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培训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能让他们具备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1.建立学术导师指导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今天大学中设立的研究生导师培养的方式,这种方式更着重于导师对学生科研业务、科研能力和素质的指导,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力的指导不足。而前期的课程学习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因此,在满意度与市场导向下,还应该建立学生课程学习导师制度。
2.建立学业导师指导的培养方式。针对学术个体的差异以及学习兴趣的不同,指导学生先自由选修课程,找到感兴趣的课程,学校再围绕学生的不同兴趣,设计不同的组合课程,形成小班制的授课形式,为其建立专门的学业导师制度和咨询制度,指导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为胜任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企业实训导师的培养方式。依托“产学协同”的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及企业实践力,储备一批实践导师,通过搭建起来的实习与实训平台,形成大学及企业(政府)“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构建持续的胜任力。
参考文献:
[1]Taguma, M.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Conceptual learning framework[EB/OL].(2018-10-24)[2020-3-22].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Education-and-AI-preparing-for-the-future-AI-Attitudes-and-Values.pdf.
[2]方向,盛群力.2030学习罗盘:设计未来时代的学习[J].开放学习研究,2020(4):18-25.
[3]哈佛委员会.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周文辉,王战军,刘俊起,等.2013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24-30.
[5]Angell Robert J,Heffernan Troy W,Phil Megicks.Service Qualit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J].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2008,16(3):236-254.
[6]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PRES)[EB/OL](2015-01-15).https://www.heacademy.ac.uk/consultancy-services/surveys/pres.
[7]王兰珍,张志强,赛江涛,等.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基于8所高校林业硕士问卷调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66-70.
[8]李健.满意度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1):80-85.
[9]李晶晶,黄一涛.市场导向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160-162.
[10]黄晓梅,岩磊.市场导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50-51.
[11]李雄伟.市场导向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128-129.
[12]谭井华,刘亦武,丁茜.市场导向下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9):1-2.
[13]王玉芳,孙安阳,曹博,等.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6):111-117.
[14]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15]Bentley,T.OECD 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2030:Coping with tensions, dilemmas[EB/OL].[2020-03-22].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about/documents.
[16]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 1995(1): 14-19.
[17]Leydesdorff, L. The scientometrics of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Scientometrics,2007,70(2):207-222.
[18]许长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以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3):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