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习网站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员逸群
【内容摘要】主题学习网站作为动态资源库,主要是依托于网络环境,围绕某一门课程或者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构建而成的学习型网站。将主题学习网站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创造与创新思维的养成大有裨益。因此,本文将着重围绕主题学习网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策略予以全面阐述。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主题学习网站? 应用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育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主题学习网站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学实践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学生可以实时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及时获取与学科知识息息相关的最新动态信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主题学习网站模块,构建一个集启智、趣味、创新等元素于一身的高效课堂,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快速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一、主题学习网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资源获取便捷,搭建沟通平台
由于主题学习网站接入互联网络,借助于光纤宽带的信号传输功能,该学习平台能够获取大量的与信息技术课程息息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学习网站检索到与课程内容相同步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此弥补教學过程中的存在的疏漏与不足。学生可以利用主题学习网站搜索到快捷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而节省大量的思考时间,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将平时所讲授的课堂内容及时上传至网络客户端,学生在网络资源共享的环境下,能够第一时间回顾和温习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在浏览过程中,及时查缺补漏,如果发现重点与难点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站的交流平台与教师之间建立沟通关系,教师只需要在网站平台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课外辅导服务①。
2.激发课堂活力,构建趣味课堂
过去,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常常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即便在上机操作环节,也只是突出课程理论,而忽略了课程实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因此受到牵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学习兴趣。而主题学习网站的实际应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情感互通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站论坛与贴吧,将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独到见解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网站平台,这样一来,教师打开网站客户端以后,可以在弹出的对话框当中浏览到学生的留言与个人想法,因此,这一平台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频次,学生在发帖与交流当中能够感受到活力课堂所展现出的趣味性,进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快速养成。
3.突出学习主题,吸引学生视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平台的日均访问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而一些不良的网站开发商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增加网站流量,将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上传至大小网站,学生在浏览网站时,经常被这些信息与不良内容所误导或中伤,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主题学习网站突出“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将该课程所涉及到的教学重点、学习难点、基础知识等内容上传至网站平台,进而形成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学生打开网站首页,映入眼帘的只有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联的内容,而不会出现其他不良内容。由此可见,主题学习网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到真实的学习情境当中,这对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大有帮助。
二、主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1.围绕课堂讲授内容,构建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单元知识点较多,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单元,作为网站的学习主题。比如在学到《网上资源搜索》的单元知识点时,教师以“走近圆明园”为学习网站主题,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搜索互联网资源,网罗圆明园的相关历史资料。比如圆明园的坐落位置,始建时间,圆明园的格局,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的时间,掠夺的金银财宝数量等等,这些资料应当包括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以及真实的历史记载。学生在搜索网络资源时,教师可以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对资源搜索时涉及到关键字词检索知识、资料图片的下载知识、网络资源的存储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掌握网络资源的搜索知识②。当学生构建了主题学习网站的框架以后,教师可以对网站雏形与功能进行指导。尤其知识容量与储备是否体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壮美,是否能够流露出学生的爱国情怀,然后选择学生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述与讲解,进而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建站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设置交流模块,开展协作学习
主题学习网站的一大优势在于沟通交流功能模块设置,借助于这一模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无阻碍的在网站平台上面进行沟通、协作、交流,并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互交换意见与建议,进而达到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以《word文档的编辑》为例,该单元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如何利用word文档对一篇文字或者文字与图片共存的文档进行编辑和润色。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学习网站的沟通交流模块,将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与方法及时予以分享。
3.作业批改模块,及时查缺补漏
在设置主题学习网站的功能模块时,应当考虑模块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如果发现功能模块与信息技术课程毫无关联,或者对教学以及学习毫无帮助,教师应当及时撤销该模块。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许多难于理解的概念性知识,而且学生的上机实践时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不甚了解,甚至出现概念滥用或者概念混用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学习网站的作业批改模块,为学生布置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网站平台完成,然后教师可以直接在线上批改学生的作业,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讲授《轻松制作表格》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后学习任务,并通过网站平台进行提交。课后作业任务如下:“请同学们在主题学习网站将制作普通表格的步骤进行分享。”当学生接收到这一课后学习任务后,在经过缜密思考后,能够快速获取正确答案。比如:“首先打开word文档,然后在文档的左上方功能栏当中找到‘插入字样,点击确定进入,接下来选择表格的行数与列数,并通过表格属性对表格的宽度与长度进行调节,直至满足任务要求。当表格制作完毕后,应当及时对表格属性进行修改。”当学生的作业进入到批改系统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主题学习网站,获取学生的作业信息,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完成质量予以校核。如果发现学生在制作表格过程中,对如何设置表格属性比较模糊,这时,教师可以在批改意见当中进行补充,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灵活和快速掌握表格的制作技巧③。
4.专项知识模块,拓展知识广度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着重考虑了学生的个人接受能力,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级加大课程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与知识广度,教师在设置专项知识模块时,应当突出重点,并引入一些与该知识模块内容有所关联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学到《初识PowerPoint 2003》的知识点时,需要学生掌握PowerPoint 2003的用法与操作步骤,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PPT课件,因此,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点时,也能够渐入佳境。为了突出这一模块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对主题学习网站中的PowerPoint 2003软件进行实地操作,并结合这一单元知识点,制作一个PPT学习课件,在课件当中,学生可以引入图片元素、视频元素等,以丰富课件内容,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
5.构建竞技平台,突出评价效果
主题学习网站属于综合型、智慧型网站,目前,主题学习网站的应用频率较高,学生对网站的框架组成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已经轻车熟路,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主题学习网站建立一个信息技术知识比拼平台。出于公平公正考虑,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以5人为宜,然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网上竞技活动,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互助协作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元知识点单独提取出来,并针对每一个单元知识点,遵循“题型难度系数均衡”原则,设置10道简易题、10道中等难度竞赛题、10道难度较大的竞赛题,满分为30分,每一个小题1分。比如以计算机病毒的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出一些概念题,也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问答题,或者是选择判断题,当答题时间开始后,每一个小组可以直接在主题学习网站上面答题,最后由网站的问题批改模块对各小组的回答结果进行批改,根据最后的比赛成绩确定优胜小组。当本堂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站的评价系统,对各小组的参赛情况与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与公正评价,使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
结束语
主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目前已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该平台的趣味性、益智性、创造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从这一点看出,主题学习网站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既能够发挥普通网站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普通网站所不具备的专项学习功能与正向引导功能,因此,也成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注释】
① 黃华清. 主题学习网站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 魅力中国,2020(8):49-50.
② 王环宇. 主题学习网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 情感读本,2018(5):41.
③ 苏博. 主题学习网站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远程教育,2009(3).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