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生态建设路径

    赵姚姚

    [摘 要] 延安时期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其成功经验表明, “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态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人率先垂范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前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健全的监督体系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严厉执纪执法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强保证。

    [关键词] 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关键少数”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5-0004-04

    政治生态学是一个新的概念,宏观、中观、微观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从宏观角度来看,政治生态主要包括政治运行体制与当下社会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政治运行体制与自然环境的当前双向互动关系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政治体制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三方面内容。从中观角度来看,政治生态是指社会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等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政治体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动态运行机制。政治生态展示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政治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环境,集中体现了党政之风是否清明、社会风气是否良好。从微观层面来看,政治生态指政治体制内部各要素运行的现状及其所处的环境。本文主要基于中观层面的政治生态进行探讨。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政治生态环境最好的时期之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就在于抓住了“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因素。根据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我们有必要对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根据当前形势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创新,努力建设一个更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领导人率先垂范

    延安时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的带领下,形成了“只见公仆未见官”的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风优良在于党风的引领,全党的党风优良在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示范和表率。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各级领导干部不断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带领边区党风、民风的转变,在全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首先,领导人均做到了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作为领袖的毛泽东每天的吃穿都与普通百姓一样。他甚至将刚从苏联毕业回国的大儿子直接送到农村锻炼,而不是安排进机关。当毛泽东的表哥写信委托其找工作时,毛泽东也是婉言拒绝。作为总司令的朱德,不仅自己背筐拾粪,将自己的马匹贡献出来帮助百姓用于运输,为了节约棉花,他甚至将自己已经变成硬片的褥子装入干草。领导人这种克己奉公、不以权谋私的精神,无形中起到了引领全党清正之风作用。其次,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毛泽东曾讲到,骄傲是革命的一大禁忌,李自成起义的失败正是由于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全党应该以此为戒。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就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永不自满、尊重事实,不断向书本、向群众、向生活实践学习,使革命永葆新鲜血液。最后,敢于解剖自己,作自我批评。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都对自己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批评。周恩来在1943年参加九月会议时,进行了一场时间最长、自我分析最细致的发言,对自己过去的工作实践和思想实际进行深入检讨和自我批评。此外,张闻天同志也进行了多次深刻的自我批评,尤其是对于他在遵义会议之前所犯的“左”倾错误不做丝毫隐瞒。中央主要领导人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不仅为全党做出了示范,而且对国内外进步开明人士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延安时期,正是由于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作风上、精神上发挥示范作用,因此,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选人用人制度对于良好的政治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治理一个国家首先需要管理好干部队伍,只有干部队伍清正廉洁、为民服务,才能有良好的政风。延安时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根据陕甘宁边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全党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选人用人标准。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中国的5千多年的历史中,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是两个对立的选人用人路线,任人唯亲最后导致的都是权力的滥用和政权的衰落及覆灭;而任人唯贤则是在看重个人工作、领导能力的基础上委以重任,通常情况下会给政权建设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遵从党的纪律,愿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吃苦耐劳,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中的一员。第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作为党员干部,“德”“才”二字缺一不可,干部的“德”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群众,了解民生疾苦,真心为百姓服务,不在工作中为自己及家人谋取私利。“才”就是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只有“德”“才”兼具,才能胜任好领导职务,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第三,“五湖四海”的干部选拔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的共同努力,才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等矛盾,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毛泽东指出,领导干部要有大局意识,不可拉帮结派,每一名干部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都是人民的公仆。通过教育,边区领导干部队伍逐渐摆脱了旧中国封建落后的官场作风和习气,小团体、拉帮结派现象被消灭,形成了唯贤是举的良好风气。党员干部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排头兵,基层党员干部更是联系国家和群众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宗旨意识、服务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影響到群众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干部的选拨任用对国家政治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今看来,我们需要的是汲取延安时期的选人用人经验,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选拨、任用、升迁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让潜规则无处藏身。

    三、健全的监督体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的监督体系在保障政策、方针落地实施、及时反馈方针政策成效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行党内巡视制度。党内巡视从党的二大开始进行初次尝试,到1928年,中共中央颁布《巡视条例》,正式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党内巡视制度起初建立的目标是上级党组织指导下级党组织开展工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巡视制度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而且能促使巡视人员在巡视走访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协助领导干部解决问题。例如,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巡视人员发现了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偷懒耍滑、不做事等官僚主义倾向,因此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巡视员数量,加强巡视密度以及检查的嚴格性,并进行及时的跟进和反馈,故而有效地促进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顺利进行。第二,实行党内监察制度。1927年党的五大中第一次设立中央层面的纪律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党员及干部是否严格依照党章来开展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中对监察委员会的职权作了具体规定。党的七大对监察机构的职权、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作了规定和完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监察机构、监察工作方式方法等的探索为日后建立党内纪律监察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基础。第三,开展党内监督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监督的一场规模浩大的运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工作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党内生活具体对于党员同志所犯的错误不能顾及个人情面,一定要敢于揭发,并在揭发出来后要对这些同志进行批评,使今后的工作以此为戒。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错误和改进下一步工作,而不是打击报复。监督运动不仅要纠正错误倾向及思想,还要加强党内团结。在党内监督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开展党内监督运动使得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党内同志更加团结,党内风气得以净化,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基础也就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四、严肃党纪法规

    始终坚持严肃党纪法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革命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第一,建立系统的纪律规章制度。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奠定党内纪律法规基础的《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 《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和《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这3个文件。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制订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等法规来进一步规定和规范领导干部及至党员的行为。第二,用法纪“牛鞭子”管理党员干部。在延安时期,不仅采用纪律规章制度来约束干部的行为,还针对干部队伍中极少数变质党员给予了更加严厉的惩罚。例如,逼婚女学生失败又将其枪杀的老红军黄克功、身居高位贪污公款的肖玉璧等人。对于黄克功、肖玉璧的严肃惩处对其他腐化党员起到了强烈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使党纪党规进一步深入党员心中,成为了广大党员严格奉行的行为标准。在严肃处理腐化分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获得了群众的坚定支持。

    只有以史为鉴,不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当前,正是由于一些腐化变质的“关键少数”罔顾党纪国法,影响了地方政治生态建设。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其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以身示范引领广大群众,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肖纯柏,蔡世忠.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独创性贡献[J].理论探索,2014,(1).

    [2]郭建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治生态的建设路径[J].理论视野,2016,(4).

    [责任编辑:谭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