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范类学生德育教育对策研究

    杨小聪

    【摘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加强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引导师范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完善高校德育教学举措,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利提升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新时代的阔步前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师范类大学生;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69-03

    新时代的中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实现伟大目标,关键在于人才的培育,而人才培养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重点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优秀教师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高校培养优秀的师范类大学生,将其培育成符合我国现代化教育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源头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从根源上抓好教师品德的形成。为新时代培养出大批量德才兼备且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教师。

    一、提升新时代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师德建设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师范类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校教育、网络教育等的绿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时代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满足新时代國家对优秀教师的需要

    习近平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为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奋斗终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主体,必须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爱心才能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行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培养师范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忠诚于党的领导,使其从事教师职业之后能利用讲堂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满腔热情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国家未来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身,务必努力学习、奋发有为,并立志以克己奉公的精神服务人民。

    (二)提高社会尊师重教的理念

    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华民族儿女有着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且非常重视教育。让全社会尊师重教,当然必须注重提升教师师德,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则尊师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崇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此必须提升全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形成尊师重教的理念。高校通过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能整体有效的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家长让学生从内心认可人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工作态度。在广大教师队伍中,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使其作为一种模范和指引,鼓励在校师范类大学生向这些最美教师和优秀劳模学习。2017年评选出的最美教师之一王晓梅,用“一个也不能少”践行着她的教学事业,成功劝学了54名学生重返课堂,2000名学生走出大山,指引孩子们成长成才,用“平凡”的爱关怀学生,用对教育事业的坚持影响学生。时代的飞速发展,也需要有温度的教师来温暖全社会。

    (三)促使师范类大学生成长成才

    习近平指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高校应该正确引导广大师范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背景下,根据时代的需要自觉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终生的职业目标,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科学的理想信念能帮助广大师范类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自觉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在高尚道德情操的指引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摒弃消极懒散的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品德修养的提升以成就更伟大的事业,将来从事教育事业能有所作为,并不断完善自身真正做到言行世范。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师范类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有效激励他们以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担负起国家重大使命而努力奋斗,以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成长成才。

    二、当前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思想有待提高

    近年来民办教育机构日益增多,缓解了师范类大学生入编的压力,但整体来说,未来的就业压力依然不小。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未来就业面临的各项挑战。在新时代大力发展教育的号召下,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因此,在校期间的师范类大学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通过各方面提升自己,积极参与社团、学生会、班委等活动。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有些同学局限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淡化了对集体的责任感,也忽视了德育中道德修养的提升。“在历史上,曾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两种不同观点的德育价值观。社会本位论主要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认为德育主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而个体本位论更注重德育的个体价值,注意个人需要和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需要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更应该强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将德育教育理念深入到师范类大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应该注重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高校德育教育方法实效性不强

    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通过思政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容的灌输,期末的时候通过统一的书面考试,再综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摸底了解,以及作为考察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依据。这也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轻实践重教学。高校教师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德育并非简单的理论教育,作为长期接受德育教育的学生来说,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知作为起点,再经过知、情、意、行得到升华,最后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如果高校的德育教育只是停留在思政课堂,那么学生无法达到从知到行的这样一个过程。不能很好的形成一种自律,无法将德育中的正确思想有效地践行。在道德的启发下自觉的去做该做的事,并且影响身边的人。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德育教育应该要达到的目标,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三)高校德育教育环境不尽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对德育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德育教育环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相应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使得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是曾经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紧紧与社会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对高校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是把握时代创新德育教育的机遇,更是未来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挑战。网络的兴起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实践锻炼不足也会导致师范类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除此之外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崇洋媚外,攀比成风,把中国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抛之脑后,彻底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才使得形形色色的校园贷将魔抓伸向校园,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灾难和噩梦。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对策

    新时代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各项挑战,为解决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以下三个维度解决:

    (一)强化高校师范类大学生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入师范类学生头脑中,同时让广大师范类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未来想做一名好老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品德。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的社会环境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未来才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栋梁之才,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在大学四年应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考察,重视学生乐于助人、尊师敬长等道德品质的培养,突出道德的重要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内容的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促使师范类大学学生自觉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有为青年。

    (二)完善高校德育教学方法

    1-力Ⅱ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德育教师队伍包括学校领导层、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首先高校领导班子在党的领导下应该积极开展德育教育事业,为德育教育提供各项保障。其次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学习和晋升的机会,激励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获得感。将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师范类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有利于任课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教学工作。再次就是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教学工作中接近学生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高校领导层在坚持正确德育方针的前提下,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言传身教的教学之外,也应该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他们是师范类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的业务和管理能力影响着班级的班风和班级活动的开展,辅导员通过与师范类大学生的朝夕相处,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高校在辅导员队伍选拔时必须要求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同时,应该注重提升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能只是把他们当做学生保姆的角色来看待,应该根据辅导员自身的特点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德育教师队伍能为德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德育教育的保障,有利于德育教學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德育教育除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德育实践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从知到行,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误导道德行为,行为作为一种衡量个人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该得到重视,在正确的认识引导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人才。在思政理论课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案例情景再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可以积极开展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主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情感上认同,而不是流于形式。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养老院看望老人,沿袭中华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带领学生去种植树木,爱护青山绿水从小事做起。从而自觉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教学活动,丰富课内外德育教学内容方法,使师范类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德育教育不间断,有效指引学生毕业和就业,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净化高校德育教育环境

    1.完善高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的德育功能从古至今都有明确的体现,当代的大学应该继续秉承以大学的文化精髓教化学生,使大学生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滋养下得到很好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优良学风等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教化人。高校校园布局合理,能充分体现出校园的特色,又能体现出文化内涵,在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中美化学生的心灵。再以崇高的精神文化如校风、校训的德育功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有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活动的开展,并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校园特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广大师生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以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净化德育网络教育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高校教师授课的课堂上,在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对网络的辩证认识,应该注重德育网络教育环境,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入到思想教育、休息娱乐、信息服务等校园网络栏目中,为学生提供网络发声的平台以进行交流。开设公众号,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网络信息,有效引导师范类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守好网络道德的底线,并在网络积极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低俗的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