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文本的解读方向

    姚鑫

    散文以“散”为体式特征,但并不代表读者可以用“散漫性”“随意性”的心态来解读文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散文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对文本挖掘过深,或者解读过于肤浅,更有满足于现成的结论等倾向,这些现象都是散文课堂教学中对散文文本解读的方向性迷失。散文作者的写作,一般是先受客观景、事、物的触动,继而引发内在的情思,然后形成文章表达出来。读者解读文章,则是透过文章内容的解读触摸到作者的情思,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深幽的意蕴。准确把握解读散文文本的方向,直接影响到读者解读散文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确保散文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笔者以为散文解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厘清脉络,品析结构美

    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散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明了散文的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这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散文贵在“散”,题材广泛,表现方式灵活多样,这才使得散文的结构具有了无穷的奥妙。在结构安排上,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大凡散文作家往往都颇具匠心。因此学生只有把握了散文的行文线索,才能高效地理解文章。

    比如,《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包含的生活片段十分丰富:时间跨度之久,前后二十余年;大小事件有十余件之多,涉及的地点多处。如此复杂的材料组合,作者是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需要读者厘清脉络,否则无法理解课文内容。《藤野先生》一文,作者鲁迅先生巧妙地把这些复杂的生活片段结合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行文手法:一条明线,叙述了作者本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意在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一条暗线贯穿文章的始终,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由此可见,厘清散文的脉络,读者就像牵住了风筝的丝线。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握散文的结构,尽快融入文章的解读之中。根据作者的行文习惯,散文丰富多彩的结构:如,记叙性散文多以事件的发展来铺展情节。游记类的散文结构方式则更加灵活,有的采用空间的转换,有的采用时间的推移,还有的采用移步换景的结构方法。抒情性散文、寓情于景的散文、托物言志等类型的散文,一般以景物画面的展开层次来行文。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以“画面”结构文章,读者抓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从中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悦赞美之情。还有些散文的段落拟写小标题,进行提示;也有采用空行或者采用“一、二、三”等数字来标明顺序的,如《邓稼先》一文就采用了五个标题,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风范。

    二、重视朗读,品味语言美

    散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散文,让学生在诵读散文的过程中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比如《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散文名篇,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读起来节奏自然、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犹如琴鍵弹奏出的优美曲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诵读体味,使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如:《春》一文中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把春天里孩子们愉快玩耍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好似在欣赏一曲轻音乐。再如:《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骈散结合,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大气势。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品读文章,获得语言美的享受。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朱自清散文语言清新、欢快的特点,进行品读:1.文章在景物描写中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的童心、童趣。作者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拟人化手法,流露出作者纯真的童心。又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作者以儿童的视觉经验进行描写,充满童趣。2.作者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描写居多,读者只要细心品读,就会感觉到作者喜悦赞美之情。文章中大量采用叠词、叠句的渲染:“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等等短句,读起来节奏感极强,让读者似乎看到了春天的样子。3.作者善于化用古典,本文中运用极多,化用古典就像诗情画意一般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直接引用古典:“吹面不寒杨柳风”,化旧出新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即化用了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使人感觉到了春天喧闹沸腾的景象。读者在读中品味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

    三、展开联想,领会意境美

    “意”是作者思想的感悟,“境”是作者绘制的美好艺术图景,意和境水乳交融,形成散文的意境之美。一篇好的散文,情趣盎然,诗情画意,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联想。

    1.写实之美。散文是一种自由多样,世相百态的文体。叙写的多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选取了家庭在遭受灾祸后,父亲送作者上学的感人场景。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橘子的动人画面,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

    2.绘画之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作者在抒写春天的景物时,就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为读者绘制了几幅美好的春天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天在作者笔下就像图画一样美妙,让人产生联想:春草勃发,生机无限;春花竞放,蓬勃向上;春风温暖拂面,轻抚万物,春雨轻柔如丝,滋润大地;孩子和大人在这大好的春光中欢快愉悦,精神抖擞地迎接春天降临。作者歌咏这大好春光,也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大自然的博大情怀,把读者也带到这灿烂的春光之中,和自己共同咏唱春天的伟大赞美之歌。

    3.磅薄之美。散文在行文上大多自由自在,随性舒展,一般不受过多的限制,而且笔法也比较自由灵活。如《醉翁亭记》中,作者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宴酣之乐,酒喝得是多么的畅快!不管是坐着的,还是站起来的,在太守面前毫无拘束,高声嬉笑,恣意放纵,太守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融洽!众宾的欢乐之态,透出了太守内心的欣喜之情。

    四、注重体验,感悟情感美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悟散文的情感,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品味语句的情感。作者总是把深挚的情感蕴含在词句之中,读者只有透过词句层面的解读,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并与作者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看《春》一文中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盼望”一词反复运用,作者对春天急切期盼、渴慕的情感流露无遗。“来了”“近了”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天即将来临的惊喜之情。2.品味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散文善用多种修辞手法来绘景状物,抒发情感。品味修辞的表达作用,能帮助我们领悟文章的情感。再看《春》中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一句,抓住春天的总体特征,采用排比、比喻等手法,用“娃娃”“小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的新、美、力等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总之,学习对散文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品味,让我们走进作家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提升我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