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凉州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
王斌山
摘 ?要:作为地域文化的凉州文化,在历史、非遗、民俗、文学艺术与边塞诗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将凉州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是德育内容创新的一次尝试;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凉州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又是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的一次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凉州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旨在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度、高效率、大容量的特点,开发凉州文化网络德育课程,供中小学生在线学习。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凉州文化;德育工作
凉州文化是王其英在其《凉州历史文化散论》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历史上凉州地区繁衍生息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凉州地区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既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是多元一体的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学校德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通过课程教材、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积极利用学校、班级、社会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学校德育的理念、模式和发展都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凉州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旨在变革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互联网 + 文化育德”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目的。
一、互联网环境下凉州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意义
1.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良好发展
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良好发展主要在实践中获得,在行动中培养。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提供一种高速度、高效率、大容量的载体,充分发挥凉州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开发凉州文化互联网课程,引导学生在线学习。通过凉州文化进课堂的方式,将凉州贤孝中的名段《杨小娃拉柳笆》《任仓埋母》《三子分财》《丁兰刻母》等视频资源在凉州文化课堂中播放,课后也可以将视频资源推送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学生观看学习,然后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观看心得交流会。在线上学习和线下交流分享的基礎上,引导学生建立家庭伦理观,体会家庭亲情,懂得孝敬父母、疼爱兄弟姐妹,承担家庭责任,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良好发展。
2. 丰富学校德育网络课程资源
丰富的学校德育课程资源是实现学校德育创新的前提。互联网环境下将凉州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重点,从凉州历史文化中的英雄故事,非遗文化中的凉州贤孝、河西宝卷、凉州攻鼓子,民俗文化中的各种节庆纪念日,名人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名家,文学艺术与边塞诗文化中的凉州本土文学作品与历代吟咏凉州的诗词等方面,提炼出适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德育资源,分类整理,录制微课,制作以凉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课程,最终构建以凉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课程网络资源库。
二、互联网环境下凉州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 助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型网络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然对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肩负着立德树人重任的学校德育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影响,以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凉州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开展历代咏凉诗吟诵和学生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活泼的成长氛围,有效拓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路径。
2.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目前,网络短视频正迅速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不断地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学生比成年人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互联网环境中。然而,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即时性、时空差异性和虚拟互动性等特点,吸引着学生沉迷于互联网中的短视频、小游戏等,导致学生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理想的奋力追求。因此,学校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又要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空间。挖掘凉州文化资源中符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德育内容,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和路径,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将凉州文化资源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三、结束语
总之,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凉州文化资源的品牌特色,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资源库,并以移动网络的方式及时、高效地传播,必然会取得较为理想的德育效果。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地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以凉州文化为例(GS[2019]GHB1276)。
参考文献:
[1]王其英. 凉州历史文化散论[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余胜泉. 互联网 + 教育:未来学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