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洪源

    近几年,笔者所在地区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潮,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都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 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标理解不透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技能操作的培训。有教师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只重视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讲解,完全偏离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2.对学生认识不清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内容均为非零起点,城市的学生基本能适应,但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困难。面对这样的不平衡,如果教师“胡子眉毛一把抓”,则违背了“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3.对教材把握不准

    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有的教师删繁就简,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提升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也有的教师“依葫芦画瓢”,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教,违背了新课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

    4.教学方式欠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学生兴趣及需要出发,构建实践性、直观性和丰富性俱佳的课堂。但很多教师没有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采用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没有设计合理的探究实践任务,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较低。

    5.教学过程性评价模糊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理解较为模糊,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考虑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方案,这种注重总结性评价的功利性倾向,使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把课堂上成专业培训课,从而把信息技术课程引向“死胡同”。

    ● 解决方案

    1.更新观念,研读新课标

    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体悟新课标的理论精髓,并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计算机等多种设备的优势,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必要性,感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开展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与实践。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教育理论体系,引导学生灵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学生,以人为本

    面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认真备学生,只有清楚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长,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应在学期初就做好调研,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弥补。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课程讲解后,为其设定教学主题,鼓励进行自主探究及自主研发、制作;而对于学習能力稍低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事先制作一些教学微课,在完成基础讲解后,将微课分发给这些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微课中的步骤完成作业,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对技能性内容欠缺的学生采取集中补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差距较大的班级,采用分层教学,也可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因此,面对新教材,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特别要处理好两个关系:①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而不是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为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发展技能应用的迁移能力。②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

    4.构建特色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优势,强调构建完善的网络课堂教学空间,丰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形式,采用综合性和特色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体验创新。首先,应当建立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机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和同伴研讨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多维互动中有效互动,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维的互动空间发展,发挥好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其次,布置实践性的探索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自主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活动,在设置良好情境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性的实践学习。再次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发展,设置问题导学式、翻转课堂式、微课引导式、课下互动式的教学空间,基于互联网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引导,真正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中提高能力。

    5.采用多元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或者使用在线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电子作品的情况,评价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例如,在对学生作品过程性评价,我们要重视将“半成品”的评价与任务解决过程中的评价相结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做的过程,以评价为引导,重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培养和能力开发的要求。同时,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使过程性评价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因此,在思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策略时,必须明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面临的难题,并站在学生综合素质体系构建的角度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