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摘 要:高中物理是一门复杂抽象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尽管物理知识学习难度较大,但由于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以推动物理教学顺利进行。文章结合相关教学案例,分析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高中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方法,不断改革创新。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复杂而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是高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推动物理教学生活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时效性。
一、 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中物理知识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高中物理教师针对于高中物理知识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教师通过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记忆,并且在课后完成相应的物理作业的方式进行物理授课。这种方法往往容易导致物理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出现物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较大程度忽略了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之高中物理知识本身难度系数大,复杂抽象,从而这种教学模式极易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下,学习兴趣不高,以至课堂教学时效性低下,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高中物理知识教授过程中过分注重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脱离了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对物理知识进行记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教学问题存在于绝大部分的高中物理教学之中,由于这种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吸收所学习的物理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高,学习过程痛苦不堪。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通过对物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然而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形成短暂的知识记忆,而不能真正理解与吸收相关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并有效运用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 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遵循教育目标
生活化教学即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课堂知识以及运用课堂知识的目的。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高中必修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知识内容相对其他科目所学知识来说更为抽象难懂,学生往往较难有效掌握相关知识。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学生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内容难度也不断提升。动力分析、电磁场相关内容的学习与运用,电学实验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更是让学生倍感压力。然而,物理教学作为高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便极为必要。通过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师能够充分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更好地理解、吸收、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通过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建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拉近物理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从而大大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时效性,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适应教育改革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物理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此同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当致力于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充分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化抽象物理知识为具体,协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将物理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知识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改革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三、 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学科奥秘。高中物理教学也当如此。在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高中物理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物理知识的奥秘的园地。由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冲破以往旧的教学思维与观念,充分将课堂留给学生。
(二)坚持“开放性”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传授相关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开放性”教学原则,以切实推进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师的物理教学应当努力打开固有局限,在教材设定的基础之上,积极进行调整,推动引导学生开放性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开展开放性物理学习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将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从而推进掌握物理知识。开放性教学原则即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开放性的措施以及形式。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当致力于开放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坚持“开放性”教学原则,教师应当信任与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科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发问,勇于质疑。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尊重每一位学生,让课堂更加开放,更加放松,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此外,坚持“开放性”教学原则,还要求教师积极开放学习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知识面。例如,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仅仅局限于高中物理知识的教学,在推动高中物理课堂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复杂的物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涵盖有其他学科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多学科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教师能够落实教学“開放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例如,将物理知识与数学、地理知识相结合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等,就是“开放性”教学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坚实“综合性”教学原则
各个学科所涵盖的内容与知识来自生活,但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各学科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相互融合的,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往往包含有多种学科的知识,由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推进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渗透“综合性”教学原则。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到生活本身,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科与学科之间往往不是相互断裂,相互独立的。各个学科知识之间往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例如,物理、数学、化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语文、地理、历史脉脉相通。由此,要想切实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当坚持“综合性”教学原则,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框架,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更全面更稳固地掌握相关知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 推进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一)推动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推动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切实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高中物理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效谈话,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看法以及意见,从而针对性地推动教学内容生活化,帮助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充分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力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概念。在学习与电学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带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并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应当有意识地思考“这一物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体现与应用”,从而推动教学内容生活化,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畏难情绪,从而推动提升教学效果。
(二)合理应用生活化知识,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切实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应当合理应用生活化知识,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物理学科知识。高中物理知识往往抽象难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生活化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三)创设生活化物理情境,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
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应当注重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为推进学生物理学习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有效放松学生的学习紧张情绪,让学生在更轻松的状态之下进行物理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常见的生活例子,拉近学生与抽象繁杂的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慢慢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授物理力学以及电磁学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如,电水壶的壶嘴壶肚构成的连通器和水面始终保持一个相平的状态;通过倾听声音可以知道所灌热水的大概高度与水量等,创设生活化物理情境,有效推动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逐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
五、 总结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高中物理教学应当推动生活化教学,从而切实提高物理教学实效性,引导学生以更轻松的状态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运用物理知识。切实推进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应当坚持“学生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原则,落实生活化教学对策,推动物理教学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宇.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79):139-140.
[2]陈冲.浅析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7):18.
[3]史春梅.探析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50):290-291.
作者簡介:董林伟,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