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贤娟 陈丽娜

    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本源泉,高校是人才培育的聚集地。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价值,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目标。影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渗透着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育,主导着现代文化,对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前言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一词,始于西方。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汇,各国对其内涵界定不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核心素养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理念,经过20年不间断地发展,201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与深化课程改革体系融为一体。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个人成功与社会健全所需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为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在内的9大素养[1]。此概念的提出凸显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影视作为艺术范畴的一个重要分支,承接着现代科技与艺术,是两者互融的产物。影视通过新技术媒介的传播开启了新领域,以多维度、全方位的形式实现其传播价值。它以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生活。同时,影视中各种工具被用作通过屏幕显示的载体,实现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并传递知识、思想、技能、概念等,给特定的对象进行教育活动,新时代赋予了影视文化特定的教育功能,渗透人文素养和深化文化意蕴的培养工作。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影视教育是核心素养重要的教育体系,它是21世纪新型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视教育的深入发展,完善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形成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将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

    二、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现状

    早在1910年,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种转动着手轮的机器,会造成我们生活的革命,它直接攻击着老式文学艺术,其变换迅速的场景、交融的情感和经验比起我们熟悉的、沉重的早已枯燥的文学强得多,它更接近人生。”[2]新中国成立之初,拉开了电影的新篇章,也打开了电视教育事业的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一股影视教育浪潮迎面而来,电影课程纳入大学文科相关专业被正式提出。影视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它在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崭新的影视教育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卓越的发展,同时,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课程和专业影视大学课程形成了分流同进的局面。

    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发生着巨大变化,我国影视教育近十年来的发展与过去不同。目前,影视教育已成为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影视教育的传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凝聚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它不仅具有思想文化内涵,而且还包含着广泛的经济利益。这是一个国家迫切需要的软实力与经济利益的结合,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影视教育的大量全面发展,其交流方式快速便捷的特点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更深入地渗透到公众中。普及的传播方式也使高校更加迅速地将影视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开辟了“人民教育新道路”的格局。

    三、高校影视教育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格局,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效率,在当下社会需求中多维度的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全面发展的场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交互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群体交往能力,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能力。从这三个层面构成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进一步细化为9大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基本形象塑造,在这一传统背景模式下,核心素养培养体系需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并契合我国当前国情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则是两者契合发展的高度统一,全面发展包括道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核心素养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核心。

    (一)丰富与增强:文化内涵多维度相互性吸收

    文化是精神构建的原动力,精神建设依赖于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化丰富着人类的灵魂,精神构建与优秀文化密不可分,两者相互扶持,共融共建。如今,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尤为突出。影视以流行的传播方式将文化优势凸显,影视教育成为当下新型教育模式,占据了现代文化形态的主导地位。

    高校是各类文化碰撞的地方,也是學生学习吸收各类文化的主要场所,它对学生学习文化观念和文化认知养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影视文化在共性与个性发展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影视艺术承载美学,建筑,文学和其他综合艺术的集合,它与科学,工业,社会,经济等领域密切相关。古今人类知识的积累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人类知识系统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影视教育可以让学生越来越直接地走向广泛的人类知识。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外影视史的发展和分支是庞大而复杂的。例如,导演的电影风格或形式难以通过理论知识理解,假若通过影像式的画面直接呈现,通过音频和视频的结合,并仔细观摩相同类型影片后,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导演风格和形式,进而转化为对影片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的发掘。对于非影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影片补充历史文化、地理文化、科技发展等不同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与所学的专业课有机结合,运用科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影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达到相互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构建。

    高校开设“电影欣赏”“优秀电影片段鉴赏”等公共影视类课程,能有效地解决电影故事与学生人文情感培养之间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电影片段的理解和探索,以提升到思考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影视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理性教育的感性教育,这是一种生动而具体的教育形式。影视艺术不仅具有功能性和美学特征,也隐含着“人文关怀”。影视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真实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特殊片段,同一主题的影视片段不断叠加,观众能从中发现共性,产生共鸣,构建起情感的桥梁。如一系列国内外电影像《天堂的电影院》《黄土地》和《人生》等都受到称赞,因为他们故事中的情节为观众带来了“人文关怀”。它重视电影本身的内涵,也抓住了观众的需求,教育与情感密不可分,往往情感是最动人的。

    蔡元培在《美学文选》一书中提到:“美育,辅以智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完成。”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还取决于对美育的支持,有必要提高人的道德、智力、身体和美学发展,高校培养技术和应用型人才也需具有审美品质,影视教育作为大学生培养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之一,通过艺术美的熏陶和培养,它可以起到净化人们思想的作用,提高审美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现实和意识的角度来看,审美品质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强的影响和作用。影视教育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真理,善良和美丽的道路,增強人文底蕴,具备国际视野,朝着“全面发展的人”目标前进。

    (二)促进与完善:个体与社会的自主发展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到:个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他人行为或行为后果观察而习得的[3]。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的全民发展,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淘汰的则是一批批一成不变的“机器”。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内在动力,学生应具备管理自身的能力。自主发展主要指学生能高效地进行学习,合理地安排生活以及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管理,能确立正确的自我发展发现,并能持续地、长期地进行自我监控。高校作为促进和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需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在复杂而深奥的专业课程中增设影视教育课程,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一是影视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倡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索学习,通过具有指向性、引导性的学习来提高自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主体的自我开发与客体的自我发展。学生个体发展与群体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两者是个体与一般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校属于群体社会的发展着力点,在重视群体全面发展的条件下,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基石。为了注重教学中的个体发展,影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独立空间,拓宽了视野和丰富了知识,同时在提升个性方面起着微妙的作用,完善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二是影视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长期的学习生涯使学生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接受教育只是为了寻求社会的稳定,缺乏对生命价值、人的真理的追求,缺乏探索的意义,只有通过丰富的影视教育材料,才能为人格心理建构提供一个系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高校需关注的,学术研究进程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其他压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叛逆的心理,拒绝主动缓解压力或与人交谈。人的身心健康是通过身体健康和情绪舒适感来实现的。影视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基础,使学生能够以协调和全面的方式来发展,调动人们的兴趣,缓解人们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发地交流,影像化的片段与生活非常接近,以达到受众彼此产生共鸣愿意进行谈论。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地保持个体发展的方向,协调学习、生活以及人生三个层面,情绪稳定才能有利于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从而真正建构自我发展这一核心素养。

    (三)激发与开拓: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中国强调培养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电影和电视教育是技术和艺术教育的结合,包容性使其与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专业课教材上我们的理论是概念性的,由不同的支线组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虽然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到概念体系但是并不一定能真正地渗透理解,影视教育结合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新方式,在对学生开散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上有一定的帮助,对于非影视专业学生在开拓个性化创新思维的方向上起到一个指向标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视教育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大量的图像同步在课堂上传播,使学生能够瞬间融入视听环境,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影视的多元化思维来解决文学、建筑、艺术、科学等问题,这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精密集合,两者思维模式交叉作用下有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科学的创造离不开艺术的猜想,优秀的影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电影和电视是一种多维度的存在方式,与金融和工程相比,它更具包容性,其包容性特征可以为学生带来思想和创造力。许多综合性大学将电影和电视教育纳入普通教育课程。它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影视人才,是为了让主修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培养与提高: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大学生肩负着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决不能停止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梦想。青年必须充分意识到国家和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的时代能创造历史。在信息整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利用来自各个方向的信息大胆创新,但容易迷失自我。如何在多元化时代加强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必须认清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高校教育要健全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体系,防微杜渐。

    主旋律影视是以民族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温红色经典影视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起到积极作用,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教育是一种更加直观、积极的向大学生传达意识的手段,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在观看《建国大业》《建军大业》与《决胜时刻》等红色影视时,不再以文字的形式学习,而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祖国复兴的艰苦历程和英雄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们通过影视来到了人们的面前,他们的精神值得大学生学习和践行。影像沟通的形式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激发了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增强了学生实现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影视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传播载体,以特有的形式传递着价值观念和文化,影视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然而,学生在面对大量外国文化通过影视传播来到中国时,必须保持“求同存异”的态度,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样性,共促文化交流与融合,学会正确判断其内涵。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伟大而漫长的教育工程,在新的时代中,大学教育需将此作为一项使命来完成。影视教育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专业传媒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都在努力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大力倡导高校影视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校应将教育与艺术相协调,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J ].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6(2):4-5.

    [2]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何柏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路径探讨——以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 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