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刘洋 宋飞朝 强怡星
摘 要:近些年来,高校志愿服务呈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再到其他重大社会事件,高校志愿者作为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原则,致力于社会服务和大型活动等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其责任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正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也是高校在思想政治领域教育的有效体现。
关键词:志愿服务;责任意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6-0165-03
Absrtact: In recent years, volunt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ooming in an incredible speed. Volunte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as the backbone in events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to Beijing Olympics to other major social event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 dedication, fraternity, mutual aid and progress", voluntary service is committed to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such as social service and large-scale activ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fiel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the backbon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embodi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volunteer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ollege students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更应培养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做到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文选题切入点为高校志愿服务,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意识。
一、志愿服务的概念
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阶级产物,在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观念经过萌芽、扩展、规范形成现有的志愿服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等西方国家,率先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被社会所重视,国家大力鼓励公民自觉参与社会服务,实现社会的正向循环,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发展的平稳,志愿服务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不仅趋于规范化,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志愿服务形式是“义务运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要特点;直至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号召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此正式标志着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开始起步。自此以后,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被迅速地壮大起来,实现质的飞跃[2]。
作为志愿精神的实践者,志愿者应具备志愿精神、不计报酬、乐于助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简言之,志愿者就是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人[3]。志愿服务者在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以不获得物质报酬为前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类事业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繁荣而从事的服务活动就是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以在校青年志愿组织为实施主体,在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现已发展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志愿服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指出“要加强对青年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积极弘扬中华民族奉献他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培养无私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法定义务,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深化學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4]”。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也充分肯定了“志愿服务凝聚人心,增强群众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意义”。201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需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5]”。由此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志愿服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作用
(一)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被丰富,其中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优势而被青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工具[6]。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对于他们形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勇于奋斗的美德大有裨益。
志愿服务作为新兴舆论阵地,备受社会各界和国际各方势力的关注,培养高校青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意义尤为重大。我国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自己的理论支柱,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载体和新途径,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志愿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实现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显性和隐性教育,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隐性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因为志愿服务具备隐性教育的特点,而更容易被在校大学生所接受和吸收[7]。我国的教育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就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为主。理论灌输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大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教育模式和理论学习模式,所以难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和行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产生折扣。那么志愿服务以其特有的隐蔽性可以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得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践行大学生的责任,更好的培育大学生的服务意识[8]。
(二)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增强大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综合竞争力。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作为参与者大学生可获得实践经验的累积、心理素质的磨练、激发个人学习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会积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的形势,提高综合“软实力”,在就业、工作以及为人处世中处于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9]。高校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组成,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务应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趋同;大学生志愿服务所从事的扶贫济困、助教助学、社区服务等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志愿服务所追求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相统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践行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这也是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10]。
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隶属人生价值的范畴,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促进社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前提[11]。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无法脱离社会价值的实现而独立实现,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志愿者精神以“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接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
三、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解析
(一)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的现存问题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现状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和效率都是非常可观的[12],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和问题在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的时候也会有所体现。我国高校大学生基数大,青年志愿者参与人数众多,但是从整体的参与率来讲还是普遍偏低,参与度不高,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志愿者的服务领域和形式过于单一。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起步晚,发展的历史时间短,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和范例也较少,很大一部分程度是摸着石头过河。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可供使用的经费欠缺,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活动独立性较弱,容易受到政府以及学校的干预,滋生了一些学生官僚等不良风气。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以校团委老师为指导开展相关活动,每一个志愿服务类的社团都会相应地安排指导教师,这样的安排虽然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服务的独立发展[13]。
第三,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认识存在偏颇,社会与学校对于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认识也不够充分[14]。我国高校大学生简单地把志愿服务认为特定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爱心义卖此类可实现的直观志愿服务行为,对于一些没有“爱心”标签的活动不予以认同,或者说是缺乏认识。
第四,青年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制度建设跟不上志愿服务发展的节奏,所以就难以避免的出现了部分志愿服務成为了虚有其表的活动,并未真正意义上起到志愿服务的隐形教育功能。
(二)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对策解析
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大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们应时刻杜绝上述问题的发生。因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问题,但是这不能成为逃避问题的保护伞,我们要正视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措施。为了消除志愿服务形式单一的问题,我们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创新,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形式。我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所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但是可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放宽对于志愿服务的参与,给志愿者更为独立的空间。“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最初是一种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隶属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范畴,以体制内行政化活动为主。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以意识形态式话语和精神激励为主,以号召学雷锋为基础,强调志愿行动的义务奉献,并在实践中与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相结合”。为了规范志愿服务,我们必须尽快抓紧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这样既可规范志愿服务的发展,更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护和法律保护。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以人为本,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凡事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培养一大批青年力量。
参加文献:
[1]龚万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志愿服务[J].理论月刊,2009(12):150-152.
[2]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1,15(4):30-34.
[3]彭远威,王钰亮.近十年来我国志愿者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2):40-43.
[4]王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研究[J].卷宗,2017(23).
[5]许成坤,王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成要素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7(7).
[6]陈志远.志愿者服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3-34.
[7]赵飞,吴男.微网络视阈下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3):425-428.
[8]王金刚.意识形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培育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58-60.
[9]徐希,陈月.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258-258.
[10]伍廉松.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4):65-71.
[11]蒋桂芳.论价值与人的价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54-56.
[12]郭红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1):113-115.
[13]辛榕.我国志愿服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
[14]韩笑.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問题及对策探讨[J].华章,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