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微”成著 造“微”入妙

    高丽

    摘要:如何在习作教学领域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互联网+”与习作教学融合,改变传统习作教学模式,借助班级学习空间、微信公众号,搭建起“微素材”“微指导”“微评价”“微修改”“微展示”的“五微”习作交流平台,让学生的习作变得鲜活灵动、充满生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素养 线上教学 习作教学

    “写作,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在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习作指导“难难难”,学生提笔“烦烦烦”,依然是困扰师生的难题。2011版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开发习作课程资源,丰富写作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性表达。”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五微”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正是将“互联网+”与习作教学融合,借助微信公众号,开发习作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的“习作资源库”,探索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五微习作教学模式”,搭建起“微素材”“微指导”“微评价”“微修改”“微展示”的“五微”习作交流平台。

    一、“微素材”,启迪唤醒

    学生在习作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是鲜活的素材,如果没有触动孩子的内心,便会稍纵即逝。只有引导学生向内觉知,唤醒文心,学会用心看世界,去发现、捕捉并记录下丰富、鲜活的素材,如此,习作才有了源源活水。“五微”习作研究中的“微素材”,即任务前置,引导学生发现世界、观察生活,借助多媒体,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他们眼中鲜活的素材,为习作积累第一手资料。老师借助“五微”习作微信公众号开辟“鲜素材”栏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图片、视频加一两句文字解说的形式,将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人、事、物、景等记录下来,每周选择最有意思的素材投稿班级微信公众号“鲜素材”栏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现与记录,孩子们的素材库里精彩纷呈:大自然里,一个雪人的童话,一朵花的微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各种趣事、囧事、开心事、难过事……课外书、影片、纪录片里的精彩片段,如《冰雪奇缘》《灵犬莱西》《寻梦环游记》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写、仿写,写读后感、观后感。有了“鲜素材”栏目,孩子们的小眼睛变得贼亮,心思也变得细腻。鲜活的素材,给了孩子们源源不断的灵感和不竭的创造力,更给了孩子们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习作,也因此变得鲜活灵动。

    二、“微指导”,系列推进

    “微指导”,即老师结合积累的微素材,制作习作指导微课,开辟线上“微指导”系列课,让习作指导随时随地,开放高效。“微指导”,优势在于时间短、内容精、思维开放、操作灵活、指向明确。“微指导”系列课,采取双线并进的形式。一条纵线:凸显年段特点,设计符合年段特点的系列指导微课,如低年级开发“看图写话”“童话创作”系列微指导课,中年级开发“轻叩诗歌的大门”“故事汇”“生活万花筒”等系列微指导课,高年级开发“金色童年”“光影写作”“成长手记”等系列微指导课。一条横线:分习作专项指导和作后讲评指导,习作专项指导,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如可以设计《外貌描写拒绝“千人一面”》《动作描写“动”连着“动”》《情节曲折逃不过》等专项系列微课;作后讲评指导,重在欣赏吸纳、点拨启发,针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明确好在哪里,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习作进行点拨启发,找到修改路径。“微指导”系列课,“微”在短小精悍、微在指导明确、“微”在突破了传统习作指导的时空限制,灵活自如,高效开放,能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培养语文素养。

    三、“微评价”,多元开放

    “微评价”,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班级学习空间进行的互相评价、全班评价、轮流评价、重点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即利用班级学习空间,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形成学习共同体,组内互动评价,选出代表篇目全班评价、轮流评价、重点评价,形成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10人,形成5个学习共同体。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各小组成员在空间内从“精彩之处”和“小小建议”两个方面线上互相评价组内习作,然后推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组与组之间交流,然后进行全班评价、轮流评价、重点评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互评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学习作后讲评系列指导微课,潜移默化掌握一些评价方法;一方面需要老师课上给予一定的指导。2.线上评价时,可以是就文章主题、结构、语言、修辞某一方面的点评,不需要面面俱到。3.学生在互评中,在欣赏别人文章或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也在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内省与觉察,又可以反过来为接下来修改自己的文章习得经验。开放互动的评价形式,让每个学生,既是欣赏点评他人习作的读者,也是被欣赏点评的作者,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体验中,学生树立了读者意识和作者意识,对文字也更敏感。

    四、“微修改”,自主推敲

    “微修改”,是继“微评价”之后沉淀思考、反复推敲、自主修改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的相互评价中,对文字已经越来越敏感,结合老师、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价,在个人空间内经历“自读—推敲—再读—再推敲”的自主修改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自主修改形式仅凭个人自觉是难以长久坚持的,需要外在的激励与推动。修改后,老师、学习共同体再线上复评,还可以定期在班级交流,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修改情况,将修改前后的习作片段对比朗读,再全班交流。这样长期的自主修改练习,培养了学生布局谋篇、斟词酌句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微展示”,作者意识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应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的习作具有实用的价值,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五微”习作的“微展示”正是借助微信公众号提供多维展示空间,采用配图、配乐作文、配音朗读作文、微视频作文、绘本作文等多种呈现方式,让孩子优秀的习作变成作品。当孩子知道,如果他的习作写得好,就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被很多人读到,他就有了创作意识、有了作品意识,就愿意为了创作好自己的作品,从选材到构思到遣词造句,全身心投入而乐此不疲。如“五微”习作公众号推出“绘本创作”“剧本创作”“观察日记”征稿比赛时,将孩子们创作的优秀习作配上优美的音乐、精致的图片,甚至拍成朗诵视频,孩子们内心创作的热情被点燃,佳作如云。“微展示”,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树立了学生的作品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乐于表达、自信表达的习惯养成,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充分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五微”习作教学实践研究,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从习作内容素材的挖掘,到习作指导双线系列课的创新,到互动评价的多元,到修改习作的自主高效,再到平台分享的激励创新,是对小学习作教学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我们将继续探究“五微”习作教学,积“微”成著,造“微”入妙,引领着学生打开习作之门,唤醒文心,把习作当成记录生活的方式,促进学生语言的充分发展,充分体验文字表达之美。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8):96.

    [3]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论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