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姚佳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生活中,最令我困扰的是:当孩子因负面情绪而出现所谓的不听话行为时,我往往会束手无策。如每当遇到孩子说“我不要做这些事情”“我不想写作业”“我不要穿外套”时,我们可能会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生气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更愤怒,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即使最后孩子在当下屈服了,但是这个状况日后还是会不断发生,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接受孩子的感受。书中提到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权利;第二,每个人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孩子的所有感受都值得被理解,但是行为应该有规范;第三,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感受被父母理解后,他们才有能力集中精力去改变自己的情绪。所以,当孩子有负面情绪而出现所谓的不听话行为时,父母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斥责或者否认孩子的感受,而是专心地聆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作者给出了四个具体技巧:

    第一,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到底在说什么。事实上,父母是否在专心地听,孩子心知肚明。如果不听孩子说什么,就没办法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更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做出改变。第二,用简单的话回应孩子的感受。如可以说:“哦,我懂了,原来是这样子。”以此回应孩子的话,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就提出问题或是建议。第三,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而不是否认他的情绪。如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一定很难过。”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有时,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这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让孩子自己成长。第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而不是完全从逻辑上和孩子讲道理。作者给出的建议能帮助父母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同时又能巧妙地解决当下的亲子冲突。

    二、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愿意合作

    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好,父母该如何开口,孩子才会愿意产生合作的态度呢?作者给出了五种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描述父母当下看到的问题行为,而不是立即责怪孩子。反观自己,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遇到调皮行为时我总会气急败坏地发泄一通,而这种唠叨和说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情绪反弹。如孩子把湿毛巾放到床上,我肯定会很生气并对孩子大喊:“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把湿毛巾放到床上,你怎么就是没记性呢?快点拿走!”这时孩子肯定也很不高兴。本书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事情,如可以说:“床上有一块湿毛巾。”孩子就会领悟你的意思,把毛巾拿走,无须大喊,无须生气,就解决了问题。还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也可以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这样的描述能提醒孩子注意什么地方有状况,他应该采取行动了。

    第二个技巧是做行为上的提示。不要对孩子说:“你看看你的房间,乱得跟猪窝一样。”而是给出行为上的提示:“请你将这些书放回书架上。”当孩子一直玩游戏时,父母要说的不是“你看看你又打游戏了,我要讲几遍啊!”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请你先写完作业,再打游戏。”

    第三个技巧是化长为短,使用简单的提示语。以简单的关键词来作提醒,会比长篇大论的啰唆、唠叨、说教有效许多,也会让孩子更愿意采取合作的態度。

    第四个技巧是不批评孩子,而是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不要对孩子说:“我在和别人讲话,你怎么总是打断我,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呢!”而是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如:“你知道吗,我正在和别人说话,结果一直被打断,我非常不喜欢被打断的感觉。”另外,当孩子说话很冲时,父母也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而是说出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

    第五个技巧是用写的而不是用说的。有时面对面说话难免会带着过去的情绪来反应当下的状况,最好的做法是将建议写下来,或者利用便利贴来提醒孩子。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问题,指引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在工作中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我也期待着自己的提升,期待着孩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