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摘要: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可以探索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改革路径,有助于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化解经管类人才供需失衡矛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对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困境和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两个层面探讨了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學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学科基础课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路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手段和途径,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大学的整个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知识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背景与框架,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具备本学科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终身自我发展和开拓的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在课程定位、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学科基础课程应有的价值,对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与专业类课程相比,学科基础课程具有知识领域宽广、理论内涵深厚、教学内容多、课时量大和开设面广等特征。具体到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还具有人才培养侧重“软实力”、理论知识更新快、考核强调综合能力等一些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征。基于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辐射性和拓展性特征以及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软实力”特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基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
一、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困境与定位
(一)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的困境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调研,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学科基础课程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定位与系统规划以及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后期专业学习相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体会不到学科基础课程的作用,存在“不是专业课”和“所学无用”等种种错误认识,进而忽视学科基础课的学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课程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规律,作为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应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为专业教育服务,而目前的学科基础课程并没有与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内在关联,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课程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对课程的定位相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对学科基础课程的价值还只停留在满足学生了解某一具体学科的功用上,对学科基础课对专业课应有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不够,缺乏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规划。这样既制约了学科基础课程基础性和辐射性功能的发挥,又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教学内容方面的困境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也应为人才培养服务。在教学知识点的选择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本科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的问题,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重视不足。在普及学科科学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要大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专业思维,没有站在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角度去思考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材选择上,目前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高水平教材不多,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选用的传统教材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新时代要求。
3.教学组织方面的困境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上课人数多的特点,再加上对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选择,导致授课教师主动或被动地选择 “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和仿真模拟等教学形式无法有效展开,导致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少和学生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这样无法实现学科基础课的应用性价值。在考评方面,普遍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法,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学科基础课应用性功能的实现,更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定位
根据学科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思维方式、进一步学习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和运用经济管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定位首先表现在课程本身的基础性特征上,例如,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就为后续诸如旅游概论、酒店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对衔接后续专业课程起到了基础作用。具体来说,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等方面要体现与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其次,学科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直觉、学科思维方式和专业兴趣的重要载体,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2.应用性课程
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强化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强调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服务,把理论知识侧重于应用,把案例贴近专业与行业实践。在教学方法、考评方法的选择上,要结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多样性、综合性和复合型特点,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基础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通过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知识供给,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传送给学生,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经管类学科基础课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礎性和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又要面向产业实际需要,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知识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实现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功能,应将传统本科中学科性的理论再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精炼处理,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既要为后续专业课提供理论支撑,又要强调理论的应用价值,立足于满足社会需求。在精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与它们在后续课程以及专业的具体应用环境和案例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产业应用的有效集成。
1.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集成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学科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与后续专业课程相结合。可按课程群、知识模块,系统梳理、全面整合教学内容,以案例和行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学科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功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课程内容选择与课时分配要兼顾专业学习的阶段性与系统性,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跨度要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程度,也应与专业学习目标相一致。
2.教学内容与市场应用集成
有别于传统本科重学科体系,而高职重实践轻基础理论,应用型本科的学科基础课程应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对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论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与专业的具体应用环境和案例相结合,在精讲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使用方法,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以项目管理、岗位任务为载体,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与市场应用的集成。同时,将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入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认识所学知识在未来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实践的热情和探索创新的激情。
(二)经管类学科基础课教学实施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实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要在基础性与应用性功能的指引下围绕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以基础性和应用性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引入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以促进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提升培养学生解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部分,经管类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基于学科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任务重,课时占比大的现实,要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有别于理工类专业传统的教学实验和教学设计,经管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实践不仅应包括课堂上的思维风暴和仿真模拟,也应包括课后的社会实践。具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可划分三个层次:一是案例教学实践。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为学生仿真一个专业知识的实践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经济管理思想,感受经济运行、企业管理各环节的内在实质,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基于问题意识分析具体情景,探究可行的解决途径。二是仿真模拟实践,借助一些计算机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环境,同时,由学生组建虚拟组织,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三是课外社会实践,学生到专业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慕课”资源优势,优化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慕课具有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和交互性强等特质,而学科基础课存在内容多、授课时间短,知识点抽象、理解难度大等问题。将“慕课”引入到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利用慕课平台,基于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特点,设计与组织基于知识点、问题、项目以及团队、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动学科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
2.考评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考评方式改革是引导、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考评改革要综合考虑经管类专业特点、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并从考评形式、内容、标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逐步建立起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学科基础课程特点相契合、与教学方式相呼应的考评体系,形成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首先,实现教学与考核、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教学活动既有完整的过程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理想的教学效果要靠线路分明的过程性与阶段性逐步培养而成。基于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面宽、知识点相对独立的特点,为避免学生前松后紧、学过就忘和期末“一考定成绩”、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学科基础课程的考核要把考核与教学融为一体,把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实现“学中考”“考中学”。可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PSF”课程考核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考评机制。
其次,提高考评的市场适应性与专业适应性。学科基础课程的考评标准要体现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特点,既要考虑对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辐射与指引作用,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最后,实现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考虑到团队协作在经济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团队的考评。在组团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团队作业、情景模拟和管理游戏等,既强调对团队表现的考核,又对团员在团队中的表现给予考评。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
四、小结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改革既需要从功能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又要考虑学校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和教学实践,先对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困境和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两个层面对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改革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对功能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分析的深度不够,期望在后期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映辉,李海波,黄蕾.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7,(1):153—157.
[2]刘刚,程熙鎔,刘静.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16,(8):85—88.
[3]高小玲.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4,(9).
[4]张英奎,陈明,郑庆华等.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5]张琳,王佳.高校学科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3—114.
编辑∕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