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宣言》的阅读教学中提挈写作能力

    曾伟

    

    [《创造宣言》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出自《陶行知全集》]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三段名言。

    (屏显,生朗读)

    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 ? 模式。

    ——爱德华·波诺

    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十九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

    ——卡尔·艾里

    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么人们有创造力”,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意识”。创造力面前我们必须毫无惊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力,我们会认为这是个奇迹。

    ——亚伯拉罕·马斯洛

    师:这三段名言分别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第一段话论述了创造力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生:第二段话论述了有创造力的人都善于思考且有探究的恒心。

    生:第三段话论述了大多数人都没有创造力。

    师:你们对创造力是怎么理解的?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未来。

    师:说得不错。看来,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那么,今天这篇课文也跟创造有关,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题目。

    (屏显)

    创造宣言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题。(生齐读)大家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

    生: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发出了一个关于创造的宣言。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非常准确、精辟。下面我们就开启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之旅。首先请同学们看学习目标,了解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屏显)

    1.咬文嚼字,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批驳对方的观点,从严密的论证逻辑中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重视创造的力量,树立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的信念。

    师: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学习目标,说一说你从学习目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本节课要学习作者怎样通过自己的论据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严密、有力的驳斥的写作方法,并在学习中帮助自己树立培养创造力的信念。

    师:嗯,分析得非常透彻。同学们可知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呢?

    生(齐):陶行知先生。

    师:对,就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品味课文的语言,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本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明确本文的文体。

    生:这篇课文采用了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所以这是一篇议论文。

    师:你的阅读理解能力真不错。既然确定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那就请同学们再默读第1~4自然段,找出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的分论点。

    生: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雕刻艺术,指出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阐述了创造要运用正确的方法。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三自然段“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和第四自然段“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中看出来的。

    师:那是不是每个人也和作者一样,认为只要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进行创造呢?

    生:不尽然,文中提到了几个跟作者相悖的? 观点。

    师:所以作者打算怎么办?

    生:作者驳斥了对方的观点,是一篇驳论文。

    师:既然是驳论文,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驳论文的特点。

    (屏显)

    驳论文: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因为是反驳别人的观点,所以论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一定要严密,达到无懈可击。

    师:从驳论文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反驳别人的观点必须达到无懈可击。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做到的呢?请细读课文第5~10自然段,先找出作者共驳斥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生:作者一共驳斥了五个错误的观点,分别是: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生活太简单了,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我”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师:完全正确!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生:作者主要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所以是举例论证。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事例对错误的观点形成有力的驳斥呢?请细读课文第5~6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的词语。

    (屏显)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 平静。

    生:我们小组认为在第5~6自然段中,最能体现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的词语是“无过于”。

    师:说说你们小组的理解。

    生:“无过于”是一个表程度限制的副词。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先利用“无过于”顺承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举出最能代表“平凡”“单调”极限的事物,然后在第5自然段中论述了再平凡不过的白纸和石头通过创造也能变成名贵的杰作、不朽的塑像,接着在第6自然段中论述了那些生活在极端单调的环境中的人们都取得不凡的成就或获得了别人的赞誉,从而推翻了错误的观点,所以,我们小组觉得“无过于”在驳论过程中是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

    师:(板书:副词——无过于、竟……)你们小组合作的力量太强悍了,为你们点赞,此处应有? ? ?掌声!

    生:鼓掌。

    师: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6自然段中的詞语“但是”“竟”也对作者利用事例驳斥对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是表转折的连词,通过语意的转折,作者有力地否定了对方的观点。“竟”在此处做副词用,表示出乎意料,作者利用意外之意彻底推翻了错误的观点。

    师:(板书:连词——但是……)分析得非常合理。那么作者通过反驳得出的第二个小论点是? ? ?什么?

    生(齐):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无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师:抓住重点字词,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生:作者首先利用“可见……只是”这个关联词推翻了对方的观点,接着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有创造思想的人就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师:分析得很准确。其实作者在驳斥对方观点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副词、连词使自己的事例对对方的观点形成一个严谨、有力的论证逻辑以外,还利用了一些表现手法来推波助澜。请细读课文第8~10自然段,找出文中能够达成有力驳斥对方观点的表现手法。

    (屏显)

    ⑧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⑨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⑩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生:在第8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转折连词“但是”连接事例驳斥对方观点以外,还用“哈哈大笑”和“哑口无言”形成对比。“哈哈大笑”在文中体现了对方见到与自己观点形成反差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不以为然、尴尬、掩饰等复杂的感情,而“哑口无言”则是表现了对方看到自己的观点彻底被推翻以后产生的失败感,在两种神态的对比中显示了作者的驳论力量。

    生:第9自然段有一句话,“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方式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这句话在语言平实中透着尖锐,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观点。

    生:第10自然段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个人的“大无畏”精神比作“斧头”,将“智慧”比作“剑”,形象地告诉了每个人不管在怎样“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中,只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应用好自己的智慧,凭着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就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板书:对比、反问、语言尖锐、比喻)

    师:分析入木三分,老师自叹不如!根据板书,谁能把作者驳论的方法总结一下?

    生:在利用事例进行驳论的时候,要准确运用一些恰当的副词和连词进行,使事例对错误的论点形成严密、有力的驳论关系;同时,还要运用一些尖锐的语言进行有力的驳斥;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更有鼓动性。

    师:说得非常好。下面,老师把关于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做一下总结。

    (屏显)

    1.找准对方观点存在的漏洞,选取有力的? ? ?材料。

    2.在利用事例进行驳论的时候,要准确运用一些恰当的副词和连词进行连接,使事例对错误的论点形成严密、有力的驳论关系。

    3.找准对方观点或材料中的漏洞,利用犀利的语言进行抨击。

    4.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更有鼓动性。

    师:你的总结太完美了。作者最后得出的观点是什么?

    生:作者最后得出的观点是——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师: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生: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师:论点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理念?

    生:文中的几个叠词“处处、天天、人人”强调了创造无处不在,彻底推翻了所有的错误观点,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应该常怀创造之心,积极地进行创造。

    师:解读得非常深刻!那么,一个不怀创造之心,没有进行创造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细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原文略),说一说东山的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东山樵夫是一个墨守成规、不思改变的人,所以泰山在他眼里变得非常普通,泰山上各种秀美的景色,人们“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在他眼里都不存在。

    生:其实文中的东山樵夫只要做一次小小的创造,改换一下自己的生活观念,把拔草换成种树,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由一个割草人变成一个种树人,由一个一味索取的人变成一个有创造价值的人。

    师: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是太强了,让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作者发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宣言?

    生(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师:作者发出的宣言怎么理解?

    生:我们只要怀有创造的“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可进行创造,便可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繁殖出一片创造的森林。

    生:其实,创造并不是一种非凡的能力,有时一种小小的改变也是一种创造,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就像文中的东山樵夫,只要把割草变成种树,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他对事物的看法,就完成了一次创造。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精辟,看样子都从本文的学习中收获不少。老师有一句话送给你们:创造永远值得点赞!本篇课文的学习到此结束,接下来请运用在本节课中学到的驳论方法,完成一个? ? ? ?练习。

    (屏显)

    针对“当代中学生都缺乏创造力”这个论点,运用事例进行驳论,200字左右。

    师: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明德学校;52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