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培养语言能力
杨红娣
【摘? ?要】为了改变阅读与表达中“忽视能力培养,漠视相关联结,轻视经验积累,无视有效反馈”的现状,教师通过“聚焦语文要素,建构语言体系;赏析重要语句,落实语言实践;训练语用思维,积累语言经验;加强互动交际,完善表达方式”等策略,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势生长,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第三学段;语言能力;策略研究
为了改变阅读与表达中“忽视能力培养,漠视相关联结,轻视经验积累,无视有效反馈”的现状,我们围绕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一本手册、两个方面、三种招式、四方评价”的策略研究,让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三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一本手册——聚焦语文要素,建构语言体系
“赏·用”手册是指一种“与统编教材紧密配套,与学生生活、课外阅读相联系,集各单元语文要素素材收集、方法选择、多元评价于一体”的言语表达专用手册。该手册旨在解决学生阅读理解力不强、思维逻辑混乱、语言表达欠缺等问题。学期初,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本子,作为“赏·用”手册,供自己浏览、翻阅。学生将手册中的内容串联起来,汇总成清晰丰富的语文要素集锦,从而建构起“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体系。
如教师围绕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研读本单元4篇课文、课后题、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将目光聚焦在描写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上,以此来设计“赏·用”内容安排表(见表1)。
一方面,该表聚焦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的表达特色,如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每篇课文中选择两句进行赏析,由此发展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该表指引學生在阅读中领会描写事物和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实践中领悟言语规律,内化语言,迁移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两个方面——赏析重要语句,落实语言实践
“赏·用”手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赏即赏析,用即运用。手册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二是句子赏析,学生摘抄一句,用一句话进行赏析,每天赏析两个句子。三是每日言用,即运用语言素材,完成相关任务。
课内赏析和言用的内容是如何确定的呢?比如《白鹭》一课,课内师生聚焦描写白鹭外形的语段以及三个生活画面,关注第三、五、六自然段中的修辞手法,并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赏析。学生摘抄描写白鹭外形和水田垂钓的语句,运用品析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想象,把白鹭精巧的外形之美以及大自然的朴素之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句子赏析训练了学生描写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后摘抄描写外形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课内赏用结合教材进行,课外赏用又该怎么做?统编教材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一体化的教学结构。教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内外交替推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如学完《白鹭》后,教师拓展课外内容——张抗抗的《天鹅》,让学生阅读后对描写天鹅外形和姿态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样既做到了课堂内外关联,又完成了赏析和运用的目标。总体而言,在“赏·用”手册中,语文要素多重呈现、滚动推进,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三种招式——训练语用思维,积累语言经验
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法宝。学生需要亲身经历品味、探究和揣摩的过程。语言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学生能力薄弱的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种思维方法,积累语言经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品味语句,推想联结
关键语句是文本学习的重点。对于精读课文,学生应围绕语文要素,抓住内容精彩处、语言运用经典处,反复入境入情地读、品语言。同时,学生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的经验,运用推想、联结等思维方法,拓宽思维的广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对于精读课文,句子赏析、每日言用的内容都由教师结合语句来定,学生赏析同一个句子,关注同一个话题。比如学习《桂花雨》时,学生借助具体语句,品味“摇桂花”的动作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想象作者“摇桂花”时的情景,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之后联系生活写片段,运用前两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表达真实的感受。
精读课文学赏用方法,略读课文则要迁移运用所学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推想与联结之法,体会略读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学习略读课文《珍珠鸟》,根据阅读提示,学生默读圈画语句,采用读、想的方法了解珍珠鸟的外形与行为,合作交流,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此外,学生还联系生活,尝试写有关动物活动的片段。学生品味关键词句,经历“感知特点—明晰方法—得知缘由”的过程,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修辞,想象带入
除了品味关键语句,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要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品味修辞手法。比如,学习《白鹭》第六自然段,学生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出水田垂钓的画面,将抽象、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具象、动态的画面。随后学生对照赏读,最后全体看图吟诵,揣摩语言。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如阅读张抗抗的《天鹅》时,学生运用想象,将自己带入情境,赏析天鹅的姿态,体会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并且活学活用。
(三)揣摩写法,归纳比较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既要吸收进去,还要倾吐出来,形成独特的语言思维。比如,学习《落花生》一课的“议花生”部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特点—圈词语—明写法—知缘由”五步来探究,着重揣摩父亲将花生和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时的语言。具体包括:从哪些方面对比?为什么要这样写?由此体会花生与人的品质之间的共性。随后教师出示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学生在自读、与同桌交流感悟的基础上,用不同符号圈画出三个句子的对比对象和对比内容,归纳出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是都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了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不同点在于几个句子分别用“……不像……那样”“……即使……也……而且”“……比……”等词把对比的对象和内容进行连接。这些写法都突出了事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四方评价——加强互动交际,完善表达方式
为了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促进学教评一致,教师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四方评价体系,按照课内外评价流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做法如下:一是自我评价,圈画修正。学生写完后大声读自己的作品,读后修改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边画边想“方法是否点明,内容是否清楚,情感是否融入”。二是小组评价,互提建议。学生当小老师,相互评一评:你认为他这样理解有道理吗?请根据评价的五个维度打“★”,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三是家长评价,批语激励。学生回家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说说作品的优、缺点,并在结尾处写上评语。四是教师评价,综合奖励。教师根据学生自己、小组、家长的评价,综观學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过程,结合学校学业评价体系,奖励热衷学习的学生一张“乐学卡”,奖励表达清楚、有条理的学生一张“表达卡”,以此来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除了评价,教师还可利用“赏·用”手册让学生经历螺旋式学习语言的过程。做法如下:一是小组分享,在倾听中吸纳。学生先读自己的作品,后读同学的作品,主动反刍,不断修正与吸纳。二是全班分享,在表达中明晰。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和午间时间,学生朗读同学推荐的作品,互相阐述与倾听,在语言的碰撞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三是家长分享,在点评中激励。学生渴望自己的阅读赏析、表达运用的成果能被家长认可,家长的点评能提升学生的信心。四是平台分享,在展示中完善。教师利用班级园地、墙报等开辟作品“专栏”,学生在课余相互欣赏,在多向交流中逐渐完善自我表达。
实践证明,“赏·用”手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循文体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此外,学生的学习水平各有不同,教师要顺着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因势而动”,珍视每一次交流反馈的机会,积极促成多方评价,让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2019(1-2).
[5]刘荣华.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意义、落点及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5).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 ?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