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班级集体 开展感恩教育
赵永志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饮水思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这种源远流长的感恩教育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时期,实现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也不相同。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因此,要传承感恩美德,学校就是重要阵地。
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就是班级集体。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经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逐渐领悟和掌握了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的方法和准则,从而逐渐养成适应集体生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各种能力。由此可见,班级集体就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社会单位,成为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单位。《教育学》中指出,“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段话进一步强调了集体的力量。既然班级集体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呢?
一、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和途径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了父母和其他社会成员,班级集体就成了感恩教育的主要場所,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也就成了感恩教育的直接对象。所以,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要报答恩惠,无须走出校园,对为自己日夜操劳的教师和曾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说声“谢谢”就是最简单的感恩。
二、营造感恩氛围,发挥良好环境对个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营造浓厚的氛围,能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促使学生自发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班级集体感恩氛围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营造:首先,在教室张贴“感恩”的相关名言和事例,让学生从名言和事例中明白感恩的含义。二是教师做好表率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三是对学生的感恩行为在班级集体中进行表扬,扩大影响力,这是通过学生的个人行为影响集体,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和号召,让“感恩”意识深入每个学生心中。
三、完善评价体系,发挥班级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力
使学生乐于感恩,就要使学生认识和体验到感恩的乐趣和意义。而众人的评价是使学生体验感恩乐趣的途径之一。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对乐善好施的学生进行德育加分或评选“感恩之星”等,能激发学生的感恩兴趣,促进其主动感恩。而当每个学生把自己融入了集体之中,在集体中受到肯定的时候,他们就会把集体的兴衰与自身的利益、荣辱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集体和荣誉的监督下,学生会把“感恩”养成一种日常习惯。
四、教师在班级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进行感恩教育
做任何事情,只要把握好了时机,就可以事半功倍。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把握好教育契机。教育契机是指对学生进行某种教育或解决某一个问题时的最佳时机。抓住契机教育,适时引导,比刻意去讲解感恩的对象、途径和意义要深刻得多。通过具体的文字和情境,能更好地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去识恩、知恩乃至报恩、施恩。
五、在班级集体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
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要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中。如开展“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组织“感恩”征文比赛,让学生用文笔记录身边感恩的人或事例,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些“感恩”活动的开展以个人为单位,以集体为中心,个人的行为离不开集体的约束和荣誉,要始终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去为每一位学生注入“感恩”之血。
班级集体是学生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理智、情感、个性和社会化进程。它是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情感家园”,是学生迈向社会的“演习场”。学生离不开集体的生活活动,感恩教育也应一样。尽管感恩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但只有依靠学生集体去开展,才能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天天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