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业设计工作室平台T型教学模式研究

    侯建军 毛轶超

    

    

    摘要:为顺应我国应用型教育转型,把实践融入课程教学,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研究建立T型的工业设计教育平台体系。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为案例,分析工业设计工作室制的研究理论和现状,讨论工业设计T型平台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平台管理模式、工作室制的考核方式及运作模式。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业设计工作室教学体系,并从工作室课程设置、跨工作室多元化培养,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对工作室导师和学生综合评价考核,执行末位淘汰制度,加强工作室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工业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作室 T型教学平台 工作室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3-0140-03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提高质量的历史新阶段,随着我国连续推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以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等,中国教育部计划将对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的600所逐步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与设计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工业设计作为支撑和带动制造业发展变革的一个学科领域,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然而工业技术快速更新换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崛起,使得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和社会发展脱节。近年来,许多高校设计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如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工作室模式等,但多数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往往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如能顺应应用型教育转型,改革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适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切实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和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以满足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

    一、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学科将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正在经历从产品技术设计到产品理念设计的转变,从功能设计到情感设计、服务设计的转变,从整体设计到细节设计的转变,以及从单个产品设计到系统化设计的转变过程。而目前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课程体系方面,虽然设置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但是实践课程与社会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趋势之间缺乏直接相关性,导致本科教学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第二,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宽泛,许多院校根据教师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如批量化输出的教学模式而缺少依据学生兴趣特长的个性化培养。第三,在教学模式下,多数院校设计专业仍沿用传统的班级单元教学,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的推广已经出现专业技能不精、人才特色模糊等问题。第四,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本专业过于单一的依赖于教师评价机制,有待于将项目完成程度机制、市场检验机制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纳入体系。

    在将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还需紧跟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发展,如产品信息化设计、交互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材制造(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绿色设计、服务设计等需求,不断调整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向,以满足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工作室体制在工业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所谓工作室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入相关的实践项目或教学案例,模拟社会工作岗位和环境,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工作室教学最早出现在1919年德国创立的包豪斯学院,其基于“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概念,在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之后,美国和欧洲的设计教学中也通过基础理论、项目实践、学科交叉和专项实践课程结合等方式,灵活地把工作室方式融入课程中。以上国外的设计教育视野,对我国工业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研究从观念、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国许多知名院校在积极实施和探索工作室制度:如湖南大学建立“人工智能+设计”工作坊,从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到用户研究中以提升设计教育;中央美院以教师个人负责制建立各个工作室,教师与校企结合带领学生完成一定前瞻性的藝术和创作;浙江大学创立“互联网+教育”模式,整合学校资源和企业共同开办交互设计“微专业”模式;同济大学创立短期工作坊模式,主要探索一些新产品设计概念及应用;还有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知名高校创立校企联合工作室,完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具体产品开发。

    同时我国教育学者也在潜心研究工业设计工作室的理论:马辉(2019)在工作室运行模式从工作室的模式建设、技能训练模拟、协作模拟和环境模拟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有效地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结合。肖瑱(2019)以浙江大学的整合“人本+设计+技术+商业+文化”为指导,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把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研究引入课堂,项目负责人主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方式实施工作室制度。曾栋(2017)通过总结国内外工作室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七点相应改进对策:校企双方辅助、建立协同平台、小题实做、灵活时间和设计评价、现场实习、建立工作档案以及建立校企长效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龙以标(2011)不仅阐述了实行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对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和管理制度作了充分的论述。通过以上调研可以发现,工业设计工作室虽然在实施中遇到些难题和问题,但是高校和学者都在积极的思考和改革,依靠自身学校的特色优势发展或完善工作室体制。

    三、建立工业设计T型平台教育模式

    我国的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大部分采用三段式的教学体系,分别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然而工业设计具有设计方向多,分支广的专业特点,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总体学分限制,专业课在设置上只能考虑通才教育模式,而对于因材施教和实行个性化教学还有较大差距。如将课程模块化,建立以工作室为平台的T型课程平台,一砖一瓦地打好理论基础,使学生由简至深进入更宽广的专业平台,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是将教育课程划分为不同模块,教师系统并层次递进式的教授知识,实现各模块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业设计各课程特点,课程体系可划分为:公共基础、基本技能训练、工业设计理论、工程化技能训练、设计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七大模块。

    公共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二维和三维软件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美学素养及设计表达能力。

    工业设计理论和工程化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主要包括设计概论、设计美学、产品材料工艺、模型制作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了解设计基础理论,掌握常用材料特性及工艺流程知识,为产品的综合设计提供工程化理论基础。

    设计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本模块依据不同工作室的专业方向设置,主要包括设计方向的理论基础课程、材料工艺及结构课程、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从立项、调研到设计的整个流程,具备独立或协作完成项目的能力。

    (二)建立T型教育平台

    通过以上课程模块的划分,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为基础知识、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像大楼的地基,一砖一瓦稳定的支撑着整个工业设计教育平台。而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仅继续学习设计的综合课程,同时开拓了一个巨大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平台上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进入不同的工作室体制,针对性地学习不同的理论课程,以上划分即综合构成了工业设计“T”型教育平台,如图1所示。

    (三)不同设计方向的工作室设置

    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以后,可通过个人兴趣及特长双向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进入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如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工作室、生活产品工作室、交互设计工作室、电器产品工作室、文创设计工作室等。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由该专业方向特长的教师担任。各工作室可以与企业课题联合研发产品,企业专员参与教学,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与成果评估,使工作室承担教学与研发,课程与课题的双重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便于学生毕业后的方向定位,如图2所示。

    (四)专业实践教学的T形体系

    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工程认知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四个层次,由计划内必修实践环节和课外选修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主要必修环节有:大一和大二公共实践,包括军训、写生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考察等,同时有针对工作室的不同设计方向实践,如材料工艺考察、品牌考察、结构拆卸、专业项目训练、设计竞赛训练Ⅰ、设计竞赛训练Ⅱ、专业项目训练、工业设計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体系从公共基础实践、独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项目教学到工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践难度逐次增加。

    四、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育平台管理模式

    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离不开系统的教育平台管理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需从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学分获取方式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

    (一)各工作室依据各自培养目标,建立不同课程体系

    各工作室的教学计划由工作室负责教师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务处规定的学分和课时要求建立系统化的授课体系,并且通过专家认定,经学院及教务处审核执行。如家具设计工作室所对应有家具设计概论、家具史、家具材料与工艺、家具结构设计、家具课程设计等课程,学生需修满该工作室必修学分。

    (二)跨工作室多元化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多元化,学生不仅完成本工作室的必修学分外,还需选修其他工作室的课程,完成选修学分。如家具工作室学生不仅完成本工作室课程体系,同时需从不同工作室选择至少两门兴趣课完成选修课程,以家具工作室课程体系为例如图3所示。

    (三)多工作室培养,取得培养证明

    针对基础较好和兴趣广泛的学生,在时间不冲突的前提下,可同时完成多个工作室的培养,如均修满学分可同时获得多个工作室的培养证明,犹如本科二学历证明,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如图4。

    (四)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教师与学生盲选或者指导老师指定题目等方式较为普遍,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存在设计方向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等问题。而学生大三进入工作室后可直接选定指导老师和设计方向,同时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可由老师引进实际项目,或者学生挂靠实习单位项目,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并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五、探讨工作室制的考核方式及实施运作模式

    工作室教学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时需要系统的考核方式和实施运作模式,以及末位淘汰制度是维持工作室良好运作的根本。

    (一)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建立完善的工作室运作模式

    工作室是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采用设计公司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建立工作室完善的设计流程、工作室管理方式、教师考核方式、学生考核方式、人员分配及工作分工等,将专业教学和实践设计有机的结合,也让学生提前熟知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方法。

    (二)合理划分工作室区域,加强企业实地实践教学

    工作室以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控制10人以下,工作室为固定空间,兼具教学和学生自习等功能。工作室工作区域划分为:管理区(指导教师办公桌)、工作区(学生进行设计项目)、交流区(讨论设计方案和设计心得)、展示区(展示设计成果)等。同时每个工作室要有企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集中带领学生在企业实地教学,完成相应的实践学分。

    (三)教学和科研同级抓,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教师考核

    教师依照各工作室培养方案,根据各教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各种不同的技能来合理选择设计项目教学。年终时教师依据《工作室制年终教师考核表》横向和纵向项目、著作、论文、专利以及工作时间、课时量等方式自评,然后由上一级学院评估考核水平。

    同时各工作室可聘请校外工业设计专家、企业职业设计师、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全程参与课程教学,校外人员也需参与院级评估考核。

    (四)以“四创”为标准,企业和导师共同参与学生考核

    工作室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为培养目标,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不仅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项目获得学分,需同时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省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项目、论文发表、授权专利以及获得工业设计专业相关技能证书等方式获得学分,年终时通过自评并完成《学生工作室年终考核表》,由负责导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考核水平。

    (五)加强工作室良性运转,导师和学生执行末位淘汰制度

    为了使工作室高效运作,工作室教师、校外专家和学生均有末位淘汰制度。工作室教师需由学院和学生共同考核,对工作态度不佳、专业能力不精、工作室管理不善的老师实施淘汰,淘汰后需整顿考核后再次开启工作室。学生需由工作室教师和企业共同考核,对学习态度不佳、专业方向不明确的学生实施淘汰,被淘汰学生可申请其他工作室,参加学生和教师双选,完成相应学分。

    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工业设计多为“全才”的培养模式,此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学生毕业后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就业竞争,从而恰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更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由“全才”至“专才”培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建立T型的工业设计教育平台体系,同时探讨工作室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和具体考核等标准,来探索基于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工业设计T型教学平台模式。当然,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唯有改革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工业设计中的逐步应用,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需要快速适应发展才能引领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传输优秀的应用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