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经济发展战略

    郑正真

    [摘? ? 要] 新形势下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最佳路径。成都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城市之一,在人才吸引力、產业基础、科教资源,以及消费市场潜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要实现新形势下新经济发展战略,成都应在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上,以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目标,准确把握“六大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层次,推动“六大新经济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加速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全球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引领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厚植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关键词] 新经济;新动能;高质量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七大应用场景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10-0055-07

    新经济指的是由新技术到经济的推进范式、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虚拟经济发展到实体经济的经济新形态,其不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和技术现象,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新形势下,新经济的发展核心是创新所带来的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则在于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也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全力打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基于此,成都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新使命、对外开放的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及城市特质形成的独特优势,将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实践,努力推进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动力接续转换、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

    一、国内外先进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一)国外先进城市新经济的发展经验

    当前,新经济已在全球掀起浪潮,同时也在不断重塑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根据Startup Genome《2019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GSER)》和数据智库CB Insights《2019年全球独角兽企业名单》等权威研究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以硅谷、纽约、北京、深圳等城市为首的世界新经济城市发展格局。

    1. 硅谷。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产业集聚地。硅谷发展新经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开发应用全球顶尖技术来获得巨大商业利益。硅谷早期是以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而得名,随着其逐步的发展,先后产生了IBM、微软、英特尔、戴尔、谷歌、脸书、雅虎、苹果等高科技公司和产品,创业者和大企业善于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转化为商业价值。二是校企协同发展为区域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比如斯坦福大学为硅谷提供了新高科技研发的灵魂——智慧。斯坦福大学在科研理念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先导,企业通过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设备,或是直接参与研究作为合作方式,有效地把斯坦福大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商业中。对企业而言,可以获得高效、低成本的技术转让;对斯坦福大学而言,能获得大量科研资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三是鼓励多样化组织建立,以促进行业交流合作。创新的种子要生根发芽,必须有适宜的创新环境。硅谷行业组织超过100个,其中硅谷本地协会37个、亚洲协会25个、当地校友会5个、专业协会23个、当地亚裔美国人协会8个等等。这些组织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极大促进了不同领域思想理念的碰撞和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各行各业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 纽约。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多年来凭借其独有的金融、行业、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逐渐成为仅次于硅谷的科技创业中心。其发展模式,一是通过“应用科学”计划打造与现代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新型大学园。该计划目的在于吸引世界顶级的理工院校到纽约建立大学分校或科技园区,为纽约培育更多的高端应用科学人才。如建设“康奈尔科技园”“城市科学与进步中心”“数据科学和工程学院”三大应用科学项目,并提出产学研紧密衔接和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模式,推动大学和园区成为城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二是通过“众创空间”计划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创客。该计划目的在于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通过搭建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纽约创客有效提供低成本、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助力创新、创业发展。三是通过“融资激励”计划推动企业或个人发展壮大。该计划目的在于解决“众创”主体的资金缺乏问题,充分利用纽约金融中心的优势,政府联合风投公司设立“纽约创业投资基金”,强化对创业企业的支持,专为处于早期阶段的纽约本土创新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计划”提供最高50%的贷款担保。

    (二)国内先进城市新经济的发展经验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特征、产业选择及发展目标等方面呈现各自特点,已形成以北京、深圳等城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1. 北京。北京作为中国新经济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已成功进入世界创新城市顶尖梯队行列。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以高端价值链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留学生归国创业热潮,让一大批留学生在中关村开始创新创业,形成了由人脉链到技术、资本、生产、组织等方面的汇聚转化,实现了跨区域、全方位的高端价值链产业生态圈。二是重点培育了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当前北京在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技术等重点领域已实现重大突破,拥有全球第二多的独角兽群体。中关村也已连续多年实施“瞪羚计划”,通过精准施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培育出了一大批以独角兽、瞪羚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三是以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聚集一批最优秀的企业家、创始人、投资人等创业圈子。涌现出了如创新工场、微软加速器、36氪、中关村创业大街等一大批创新型孵化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发达,促进科技与金融最终实现了一体化发展。

    2. 深圳。深圳正在加速成为“国际创客中心”,被称为国内最具有硅谷气质的发展区域。一是其以制度创新释放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在去产能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优化产能,以行政立法等手段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的同时,又推进了制度创新,充分释放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了“四个90%”,即90%以上发明专利、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和研发资金皆来源于企业。二是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圳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战略,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正在加快开展高新技术领域重点企业的增量提质行动,建立细分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培育库,大幅提升科技产业的质量和转化效率,不断增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当前,深圳已确定要把每年的6月份设立为国际创客周,吸引全球创客汇聚深圳,集聚智慧共谋发展。同时,通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资助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创客空间和服务平台等优质项目,促进创业者与配套商实现有效对接,逐渐吸引企业乃至风投的主动关注与支持,力图为创客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服务,助力创新创意想法的实现。

    二、成都新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2]。对于新经济而言,具有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和高速增长的特点。成都新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明显的阶段:其一,2003年至2009年萌芽期。以电子信息产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开始布局,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向各领域、各行业的广泛渗透;其二,2010年至2014年起步期。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其三,2015年至2016年发展期。伴随人才引进、要素集聚、创新创业共同渗透到电子信息、科技传媒、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领域,迅速成长出了一批“双创”种子和初创高科技企业,新经济形态基本成形。其四,2017年以来扩张期。新经济已成为成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涌现出如天象互动、理想境界、数联铭品等众多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包括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大数据、新媒体等多个领域。截至2019年底,成都新经济企业突破36万户,同比增长27.6%,存量独角兽企业达到6家。

    (一)人才吸引力中西部第一

    成都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中国新一线城市”榜首,榮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根据《猎聘:2019上半年GDP十强城市中高端人才分析报告》,成都排名第7,明显高于武汉、西安、重庆等城市。截至目前,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285家,其中境外企业198家,境内企业87家。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领头羊,孕育着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在经济形势波动之下,已营造出越来越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人才提供了大量的机遇。此外,除了城市的发展为人才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施展抱负的平台,成都还推出人才落户新政、构建“蓉城人才绿卡”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启动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并对“蓉漂”在蓉安家、就业提供大力的支持与服务。

    (二)新经济的产业基础较为坚实

    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质量指数、竞争指数在国内同级城市中处于排名领先地位,大数据、商务金融、生物医疗等新经济代表领域在全国城市也位居前列,具有坚实的新经济产业发展基础与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技术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科技创新已经由单一层面的创新逐渐转向为高端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核动力、金融科技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多项高端技术目前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二是科技型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等数量明显增多。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从孵化器逐渐演变为众创空间,再转向创新生态的大力营造,各类新兴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且增长速度较快。2019年底,成都市场主体超过250万户,同比增长25%,日均新设企业880户,同比增长12.8%,新经济企业已突破36万户,同比增长27.6%。三是跨界融合新兴业态涌现。“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有效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不断衍生叠加出数字科技、科技金融、科技传媒、科技服务等新业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036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上交所、新三板西部基地签约落户,新增上市公司13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06家,总量位居中西部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三)新经济的科教资源强劲

    从硅谷、纽约等先进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科教资源的支撑。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十大古都之一,拥有4500年文明发展史、2300年城市规划建设史,积淀了三国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巴蜀文化等元素。成都科教资源丰富,拥有56所高等院校、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超过60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0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院所在生命医学、大数据、新一代通信技术、无人机、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都具有较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积累。此外,成都已有296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众多知名企业在蓉设立的研发中心,如微软云加速基地、易安信成都研发中心、华为研发中心等,世界500强及其分中心也为成都培养了大量高级研发、运营管理人才。

    (四)新经济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成都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是西部消费中心、西南生活中心。消费城市是成都的鲜明特质,常住人口总数全国第四,新经济市场十分活跃。近年来,以互联网理财、旅行预定、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发展迅猛,同时,成都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行预定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2.3%。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478.4亿元,同比增长9.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零售额7158.1亿元,同比增长9.9%;乡村实现零售额320.3亿元,同比增长11.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6354.4亿元,同比增长7.7%。不难看出,成都所具有的强大消费能力能为新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新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三、新形势下成都新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路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构筑未来战略竞争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关键之年。成都必须主动迎接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加速到来的新变革,以培育集聚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经济企业为主线,强化企业精准服务,推动新产品研发投用,进一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生态,创造企业发展机会,为推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工业园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一)准确把握六大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层次

    从新的产业发展逻辑来看,产业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理清产业发展层次才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与市场更接近的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壮大和升级是一种更加合乎逻辑的发展途径。“六大新经济”可划分为前台层、后台层、奇点层、基础层四个层次,应以“前台拉动、奇点爆发、后台服务、基础支撑”为核心思路,构建有竞争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从产业发展稳定性看,前台层和奇点层应是新经济发展的市场依托,后台层和基础层应是新经济长远发展的保障。基础层的快速崛起需要找到市场依托,坚持做好底层前沿技术储备,支持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向各领域渗透,是保证新经济稳健发展的最有效路径。

    其一,前台层包括创意经济。产业更接近市场,能够起到拉动整个产业生态的作用。成都创意经济上游孵化动漫、科幻、网络文学IP源头活跃,中游运营文旅、电影、阅读等文化消费市场巨大,下游变现游戏、VR等产业成熟。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设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文化创意节等方式促进上中下游齐发力,来打造“成都文化创意之城”超级IP。其二,后台层包括流量经济、绿色经济。流量经济聚焦建设覆盖西南、中西部的流量生态圈,围绕新会展、龙泉山城市公园、科学城等,完善生活配套和设施,提升流量承载力;依托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打造全国重要的物流信息节点,建设西南数字中心,提升流量控制力;加强公共区域免费WiFi、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提升流量运作力。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则应聚焦制度、金融、产业、技术四大方向,通过完善绿色产权制度、出台绿色技术开发者计划、成立绿色经济产业基金等方式强化新经济发展的绿色基础。其三,奇点层包括共享经济。奇点层更加强调新的商业模式在经济形态中的渗透,成熟技术支撑下的新模式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共享经济重点着眼生产能力、生活服务两大需求驱动共享场景,发展壮大交通出行、房屋住宿、办公空间三大优势共享领域,推动知识技能、医疗健康、科技资源等共享经济的潜在领域,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新一代通信等前沿技术在共享经济中的应用,推动共享经济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加快建设全国共享经济示范城市。其四,基础层包括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基础层应是尖端技术和服务构成的新经济基底,也是支撑新经济加速迭代发展的基础。成都目前有实力较强的人工智能企业约30多家,要发挥成都智能应用基础领域的优势,以智能应用拉动智能服务与智能制造,通过建设智能经济小镇、泛娱乐+人工智能示范工程和智能经济社会实验室等,进一步提升新经济产业后台智能技术支撑。成都四类数字經济中,服务型发展迅速,技术型基础良好,资源型为集群发展,融合型尚发育不足。因此,应以服务型和技术型数字经济引领,带动融合型和资源型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加速数字经济向整个经济体系渗透,强化新经济发展的新要素支撑应是必然选择。

    (二)加强新经济应用场景供给

    市场是供求关系的总和,新市场就是新供给与新需求及其互动关系的总和[3]。场景革命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逻辑。工业经济的本质是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由供给推动,产业发展手段在于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优惠条件的驱动。而新经济的本质是消费决定生产,经济发展由需求拉动,场景代表资源配置的逆向创新,是回归新经济消费决定市场的本质,成为新的产业发展手段。以市场应用为核心的场景已成为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的稀缺资源,主动营造各类产业发展的场景也已成为催生产业爆发的新逻辑。

    成都提出的“七大应用场景”首次从城市角度强化场景营造,将新技术和城市级规模用户相连接,加快新技术成熟应用,对六大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形成正反馈。在新经济时代,场景供给能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竞争点。其一,规划打造新场景,前瞻性思考全球科技、产业变革方向,尽可能考虑科技对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环境、行政等方面的渗透和变革,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充分留白,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如充电桩、无人驾驶道路等应用场景空间,建设人工智能测试场、游戏测试实验区、科技街区等应用测试场所。其二,创造新消费场景,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定期发布主体功能区建设、创新生态培养、15分钟生活圈构建等领域“城市机会清单”,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接口。其三,营造包容性场景。对于已经在积极推进市场化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给予积极大胆的包容,推进当下管理流程、规制与其相融合,如无人工厂、无人快递、实时罚单等。对于经过市场考验、发展前景好的创新领域的优秀项目,通过政府采购、试点示范、相关牌照优先发放等多种形式,加强推广支持,助力快速壮大。

    (三)紧抓当前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点

    新经济意味着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组织架构、制度环境、监管方式的全新变革,要以开创新时代的政治勇气和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创新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极力营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营商环境,提升新经济发展能力,充分释放新经济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其一,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优化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的筛选办法,完善新经济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针对各个成长阶段的“痛点”,建立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助力新经济重点企业快速成长。制定出台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明确强化人才支撑、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府采购、打造应用场景等优惠扶持政策,及针对种子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或行业领军企业的个性化支持政策。其二,抢抓城市功能发展布局机遇。以功能布局为重点抢抓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主动权,紧紧把握国家重大项目战略布局,努力在“城市卡位战”中抢占先机。积极向上争取具有基础性、面向前沿、引领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战略布局,推动数字城市试点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军民融合云平台等重大功能性平台落户成都。其三,强化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发展壮大为导向,推进新经济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技术、人才、资本等效率型要素,形成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素市场,为新经济发展培育丰厚土壤。整合、赋能政府和社会公共数据资源,建立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其四,强化新经济平台载体作用。加强新经济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实现汇流量、聚资源、抓落地。将天府新区独角兽岛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展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质生活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超级孵化器载体。优选具备发展潜质和竞争力的新经济企业,提供创业俱乐部、头脑风暴室、云服务等共享单元服务和一站式、人性化的政务服务,培育新经济企业快速达到独角兽规模并推动其IPO上市。加快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可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其五,全力营造新经济发展话语权。围绕“成都,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依托新经济研究院开展新经济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对外交流合作,为新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态势感知、趋势预测、政策设计、决策判断、平台运营、对外合作、生态建设等服务和支撑,打造城市新经济“智库”,举办新经济高端论坛、研讨会,营造新经济发展的城市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徐娟,代杨龙.创新驱动视角下培育强化西部经济发展新动能[J].经济研究参考,2018,(37).

    [2]? 任保平,李禹墨.改革开放40年: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4).

    [3]? 黄恒学.论新时代新经济的新动能——兼论中国优先的新经济发展战略[J].国家治理,2018,(21).

    [责任编辑: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