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语文要素一目了然
陈兰
【摘? ?要】语文要素是每个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备课时,可借助思维导图,着眼单元整体,让相对零散的要素得以整合,从而系统、全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提升逻辑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要素;备课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中。“点”“点”相连,层级上升,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能力得以形成。
毋庸置疑,语文要素是每个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备课时,如何着眼单元整体,让相对零散的要素得以整合,从而系统、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呢?构建思维导图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它能让语文要素一目了然,同时又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提升逻辑思维。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从阅读要素掌握、阅读要素检测、习作要素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一、掌握閱读要素,深入解读文本
(一)一张导图,明了单元要素
以六年级下册前三单元为例,教材主要呈现了哪些语文要素呢?画思维导图就能一清二楚了(如图1)。
(二)一张导图,梳理方法要素
要让语文要素落地,有哪些方法呢?以“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等要素为例,借助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提示,再加上对教材的解读和对相关要素的思考,可提炼出一个或若干个具体方法、要点,让语文要素的掌握更逻辑化、直观化、具体化(如图2)。和“交流平台”呈现的内容相比,它更直观、精练、全面、深刻,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一张导图,细解课文要素
教材中的课文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课后习题也通过问题、关键语句的品读提示了一些“点”。但课后习题只是个例子,由这个例子拓展开去,还有许多可挖掘的“点”。仍以六年级下册为例。
【例1】第一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的详略处理
图3呈现了《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写略写的具体日子、原因,以及详写的写法,建构了本课语文要素的整体模型。抓关键词表述,可让课文的详略变得特别清晰、易解。
【例2】第二单元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人物评价
【例3】第三单元课文《那个星期天》的情感表达
图5呈现了“具体事例、内心独白、综合运用、融情于景”四种表达方法,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阐释表达的情感。特别是“融情于景”这一方法,凸显情感变化过程:随着“光线”的消逝,我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情感越来越崩溃。
二、检测阅读要素,破解答题密码
相较于教师“教”了没有,语文教学更在乎学生“学”了没有,学“会”了没有。在教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习得了学习方法,寻到了相关答案。这不算真“会”,要想真正“掌握”,需要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实现知识、技能的激活、内化。因此,一个单元学完后,教师应检测学生对相关要素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阅读练习、在新语境中运用语文要素,破解答题密码。以第二单元“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为例,教师可找寻阅读材料,设计问题情境,通过思维导图呈现“读文、审题、激活、寻据、回答”的解题思路。
在学完第二单元后,教师以《骑鹅旅行记》中“变回人形,告别大雁”的相关内容作为语境,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等,针对作者、情节、人物、主题、场景等方面进行考查。其中体现单元要素“依据文本评价人物”的题目是:“短文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在回顾单元要素及学习方法后,结合文本中的依据,探寻人物的特点(如图6)。
三、运用习作要素,呈现构思过程
统编教材的一大创新是“读写结合”,重视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不少单元的课文紧扣要素,学生在学习中习得表达要领,并在之后的习作中进行运用。那学生在明确任务、要求后,又该怎样绘制思维导图助力习作呢?教师该怎样教会学生这种列提纲的方式呢?
以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风俗”,习作要求是“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习作构思图的绘制大致经历“搭框架、定详略、细局部”三个步骤。图7是习作《端午粽子》的思维导图。通过此图,习作的框架、详略的处理、详写的内容等一目了然。有了这样的导图,习作自然不会走偏,详略也当然得当。
以上内容结合具体文例,介绍了思维导图在“明了单元要素、梳理方法要素、细解课文要素、破解答题密码、呈现构思过程”上的强大优势。思维导图与语文要素的强强联手,实现了“一图在手,要素尽把握”。当然,思维导图在助力语文要素的掌握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大家共同探索、开发。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