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王勇 张子帆 宋梅

    【内容提要】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新闻院校大多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和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设施,校媒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情况下的现实路径选择。

    【关键词】 传播技术 ?新媒体 ?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教育 ?校媒合作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新闻传播技术也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给新闻传媒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也给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和满足新闻业界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当前摆在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戰

    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闻传媒的转型和新闻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新闻传媒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给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传媒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传播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新的传播工具、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并带来了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变革。”①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快闪、抖音等新媒体相继诞生,大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融合新闻、VR新闻等新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相继出现,当前一些传媒更是进入了AI主播时代、5G时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闻传媒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拥抱新媒体,向全媒体发展转型;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从工具、载体、方式到流程、理念等都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媒体的新闻产品由原来单一的报纸或广播或电视等发展为除传统媒体外,还有网站、手机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多媒体矩阵,在产品生产与传播上变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载体、多渠道、多介质传播。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媒的发展转型、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传媒从业者工作手段与内容的革命性变化,早在2006年,有学者就指出了融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的巨大差异: “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②而新闻工作的变化又必然带来新闻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变化。新闻媒体大量需要的是掌握传播新技术,适应新闻传媒发展转型和新闻产品生产与传播方式变革的新闻传播人才,特别是急需从事传播新技术研发、新平台建设、维护和运营的技术人才,从事新媒体、融媒体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新闻业务人才。

    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滞后于传媒生态的变化,导致新闻传播业界所急需的人才缺乏。如在我国广电行业,“面临媒体融合发展,现有的高层次人才、新媒体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要求,尤其是复合型全媒体人才更是极度匮乏。”③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媒体,地市级、县区级基层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更是稀缺。据调查,云南省的34家地市级媒体中,有19家媒体的新媒体人才占员工比不足10%,有9家媒体的新媒体人才占比低于5%。怒江广播电视台、昭通日报社、丽江日报社等9家地市级媒体的新媒体人才仅1-3人,另有12家地市级媒体的新媒体人才没有超过5人,曲靖电视台的新媒体人才甚至至今为0。缺乏新媒体人才、融媒体人才严重制约了云南省地市级媒体的融合发展。同样,“人才缺乏是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问题。”④

    (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为新闻传媒行业培养其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既是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责任,也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然而,针对当前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媒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却面临着软硬两方面的困难:软件方面,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硬件方面,缺乏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

    1.软件方面: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普遍都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

    首先,由于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高校从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主要是学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他们在学校学的基本上还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其次,由于当前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大都是学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他们大都未能掌握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更不用说人工智能技术了。因此,尽管他们也想学习传播新技术,但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对大数据新闻需要学习的编程技术,许多教师就望而却步。

    基于此,也有一些新闻传播院系曾尝试引进学习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方面的人才,但一方面这些人才缺乏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难以胜任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由于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的待遇和发展前途远低于他们从事本专业工作。如果从新闻传媒业界引进人才,一方面业界本就非常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因为待遇和发展前途方面的原因,基本上没有引进的可能性。正是因为以上原因,目前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普遍非常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如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的某大学,曾于2015年创办“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但由于师资短缺的原因,2018年就停办了该专业。其它一般性大学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2.硬件方面:缺乏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设施

    新闻传播学是应用型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与一般人文社会学科不同,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具备必要的教学硬件设施,否则一些课程无法开展教学,或者只能纸上谈兵。但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学硬件设施大多还是基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设施,如“报纸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摄像实验室”“模拟演播厅”等等,即主要是满足于有关传统媒体新闻采、摄、编、播等业务技能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

    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开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突破原来相互之间壁垒,逐步融合在一个全新的平台或者说融合成一个全新的媒体——全媒体。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吹响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冲锋号。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要求,目前我国所有县区市都正在加紧建设或已建成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全媒体是未来主流媒体存在的必然业态。要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和未来融媒体、全媒体的媒体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⑤,但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普遍缺乏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特别是新媒体、融媒体新闻传播业务教学的硬件设施。大部分省区市的新闻传播院系,除极少数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资金雄厚的新闻院系正在建设融媒体实验中心外,绝大多数新闻传播院系由于资金、技术方面的原因,没有融媒体教学设施,有的新闻传播院系甚至多年没有对教学设施进行更新,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导致在教学上还是以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编、评、摄、播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虽然开了《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媒体新闻学概论》之类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式地讲授一些最基本、最粗浅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训练,无法满足培养适应传播新技术、媒体转型和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变革的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

    总之,由于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和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阶段,严重滞后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导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与新闻传播业界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传播新技术不了解、不熟悉,更不会操作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对策

    面对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媒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在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方面的困境,一些新闻传播院系采取消极回避的策略,不管外面传播技术如何发展,新闻传播实践如何变化,仍然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开展教学。这种人才培养策略显然是脱离市场需求进行的盲目生产,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新闻传播业界的需要,只会导致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新闻传媒业新媒体、融媒体人才紧缺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这种培养模式说得严重一点是浪费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尽快抛弃。在当前普遍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和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的条件下,新闻院系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校媒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情况下的现实路径选择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在当今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必须紧跟传播技术的发展,必须紧贴新闻传媒的转型和新闻产品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大力培养能胜任新媒体、融媒体新闻传播工作的人才。在当前普遍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师资和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的条件下,高校新闻院系只有与媒体合作,协同育人,借助媒体的力量和资源,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破解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

    当前我国的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各省级主流媒体,大都积极从事传播技术的研发,拥有最新传播技术和技术平台,也拥有掌握最新传播技术的人才,甚至一些有实力的市级主流媒体,不但建有融媒体平台,而且开发出了新闻机器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和主流媒体进行合作,协同育人,不但可以克服当前新闻传播院系普遍缺乏掌握传播新技术的教师和满足传播新技术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的问题,而且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方面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传播技术和媒体业态最新变化,熟悉和掌握新媒体、融媒体新闻采集、制作、播发业务。

    (二)校媒合作、协同育人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主流媒体合作,协同育人,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到实验实习,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进行合作。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大多具有多年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经验,了解人才培养规律;而有实力的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实践的最前沿,了解传播技术和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清楚传媒市场急需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传媒业界对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新要求。新闻传播院系和媒体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重要的是课程设置),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和特长,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切合传播技术发展实际和传媒行业发展需要。

    二是在课程教学上进行合作。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大多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但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新闻传媒业进行过长期的实际工作,实践经验比较欠缺,特别是在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融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方面是短板。而有实力的主流媒体,拥有从事传播新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他们掌握最新传播技术,熟悉新闻生产传播业务,正好可以弥补当前新闻院系师资上的不足。这种合作可以采取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聘请主流媒体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传播新技术的人士,为学生讲授相应的课程,解决高校师资缺乏、无法开课的问题;第二种是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不定时邀请主流媒体从事传播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的人才、从事新媒体、融媒体新闻实践工作的人才为师生做讲座,使师生及时掌握传播技术和新闻传播实践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第三种是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主流媒体进行人才换岗交流,即主流媒体选派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学习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主流媒体工作,以熟悉和学习新媒體、融媒体新闻传播技能,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目前高校缺乏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的问题,还可以为高校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是在教学设施上进行合作。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普遍缺乏进行传播新技术教学的设施,而我国主流媒体大多拥有比较先进的新闻传播设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可以与主流媒体进行合作,对一些涉及传播新技术,特别是新媒体、融媒体新闻传播方面的课程,可采取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在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到主流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具体可采取现场观摩、现场教学、跟班学习、顶岗实践、短期实训、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融媒体新闻传播实践技能。此外,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可积极争取主流媒体的支持,引进传播新技术,逐步改善教学设施,包括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建设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等。

    (三)校媒合作、协同育人的实施需要三管齐下

    一是新闻传播院系要勇于抛弃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办学模式,实行开门办学,主动寻求与主流媒体合作。

    二是主流媒体则要提高对与高校合作、协能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支持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习近平同志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⑥主流媒體与高校合作,培养适应传播技术发展、传媒转型和新闻传播方式变革的新闻传播人才,从小的方面说,是我国主流媒体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大的方面说,是关系到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合格人才,关系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问题的大事。因此,主流媒体要抛弃急功近利思想和目光短浅的做法,站在长远发展高度、政治高度,以“协同共赢”的大局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支持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三是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为校媒合作、协同育人创造良好的条件;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引导、协调、促进新闻院系与主流媒体合作,协同育人。

    只要三管齐下,就能在我国形成校媒合作、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有效改变当前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应传播技术发展和新闻传播实践变革的新闻传播人才,为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西南沿边民族地区的政治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17BXW110)、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云南实践研究”(TBWT201803)、云南省委网信办项目“网络传播态势及新生代受众研究”(YNWX2017006)、云南省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台校共建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18042)】

    注释:

    ①王勇,王磊,孟光升.论机器人新闻对数据新闻的超越及其局限[J].未来传播,2019(01):90-95.

    ②⑤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09):51-56.

    ③唐瑞峰,王朝明.思考篇:商业模式缺乏,可能是广电融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J].电视指南,2019(01):26-29.

    ④谢新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关键问题剖析[J].新闻战线,2020(01)(上):46-49.

    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34.

    作者简介:王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研究院院长,云南省南亚东南亚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张子帆、宋梅,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