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宫灯画保护研究

    魏治明

    

    摘 要:灯画的产生依托于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它的演变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其源于隋朝,成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繁盛,加上宫廷帝王的喜爱和推崇,灯画迅速在民间得到普及和推广,绘画内容由文人绘制转向民间匠工制作,趋于通俗。每逢佳节,民间往往张灯结彩来表达庆祝,灯画承载的不仅是实用功能,同时具有审美娱乐和观赏价值,在普及通俗文史知识和文化浸润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作用,寄托了人们求吉纳福、祭祖酬神的美好祈愿。如今,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建筑格局和其实用功能的变化,灯画的制作工艺和绘制手法等渐渐没落,甚至可以说濒临灭绝,基于此,对于宫灯画的传承研究和保护推广的意义就变得十分有价值。

    关键词:徽州;灯画;宫灯

    灯画,又称灯屏画,属于民间早期连环画的一种,源于隋朝,成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产生与我国传统元宵节息息相关。据有关史料记载,“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1]。在民间传说中,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这天,张灯可以保家宅平安,赶走妖魔鬼怪,驱邪纳福。观灯的习俗宋代在民间已经普及起来了,到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下旨规定上元节期间,朝中官员可以不奏事,闲暇休息,民间放灯,而到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设宴招待群臣,随后,请大家在宫内赏灯,可见明清封建帝王对于上元节赏灯十分重视和喜爱。这也是灯画在民间繁盛的重要原因,从此灯画也由宫廷艺术转向民间艺术,特别是在当时经济富庶的徽州地区得以普及和推广。徽州商人因盐业、茶叶等生意发家致富,可是在当时,徽商即使再富有,也排在工农士商的末流,社会地位较低,所以徽州商人便效仿文人士大夫在家中装点字畫以显示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志趣。比如,在徽州民居中,中堂画,楹联,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广泛运用,当然其中还有对宫灯的运用,徽商不惜重金购买名家字画或者聘请文人名流进行灯画的绘制,以装点自己的住宅门面。这些字画的内容对于徽州世代家族的熏陶和教化同样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灯画的形制结构和制作工艺

    灯画从制作材料来看,有玻璃灯、铁架纸灯、竹架纱灯、料丝灯等;从造型样式来看,有四方、六方、八角、圆柱、花篮等,自明清以来,徽州民居中的灯画形制以六方宫灯比较常见。宫灯实际上是皇宫建筑特有的产物,多由文人画家参与绘制,作品典雅精致,从唐代开始,宫灯渐渐民间化,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宫灯在民间普及,更加突出装饰性和生活化,多为民间画工参与制作;以徽州黟县宏村承志堂后进中的六方宫灯为例,其灯架多选用紫檀红木、花梨木、楠木等珍贵木材,这些高档木材经过打蜡磨光后柔和自然,尤显典雅华贵,并经过雕刻、上漆、镶纱绸,配以彩绘仕女、山水、花鸟图案等,装穗而成,多饰以龙凤造型的弯梁、探出的龙头和凤头。宫灯讲求结构对称,分上下两层,上面叫上层围子,往外延伸探出来,下面叫下层围子,往内缩进去。据说传统的北京宫灯要经过五十六道工艺,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样样都得靠手工。[2]宫灯的一般做法是:以六片红木雕刻的架子用铜饰件活连成六面柱体骨架,插上六扇以红木为框、或糊纱绢或嵌玻璃并施装饰的灯片。有的在灯罩上方加华盖,灯下加挂珠玉金银的穗坠,有的在四周挂吉祥杂宝、流苏缨络等,有的镶嵌雕刻玲珑的翠玉或白玉,使人备觉晶莹明亮。宫灯可装可卸,不用时,取下六扇灯片,拆散六片架子,分别叠放收藏,十分便利。[3]传统的制灯工艺繁冗复杂,灯画各具特色,现代社会,宫灯基于商业用途,所有的工序都实现了机件的“标准化”生产,从艺术的独特性来说与传统灯画差距较大。

    二、灯画的内容

    明清之际,徽州地区经济富足,在徽商崇儒重教的影响下,建筑、书画等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因为民间市场的大量需求,灯画作为一种手工行业被确立,灯画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商人,都要在门前悬挂宫灯,以示庆祝佳节。由于灯画更加趋于民俗类,在史料的记载中往往被忽略,不被重视,缺乏史料的记录是造成当下对徽州灯画内容研究的困难所在,在此,只能根据徽州民居中现有的灯画以及明清时期北京灯画的相关记载做些基础研究。灯画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第一,人物类,主要描绘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等。明清时期,由于徽州地区戏曲和小说的繁盛,加上这一时期的经济稳定发达,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人人都爱看戏,喝茶听戏是人们日常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画灯画的画工多次出入戏院,对舞台上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目识心摹,写实记录各种人物角色的衣服冠戴以及配景的摆放,熟练掌握人物的神情和姿态以后,形成一套程式化图像反映在宫灯绘画作品中。小说内容灯画的流行首先是基于文学作品的盛行,再者因为社会中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识字率极低,所以需要借助图像来解读小说故事,这也是灯画中表现小说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说故事的内容多取材英雄救美、除暴安良、孝子烈女、侠义志士等题材,常见的文学小说作品比如《三国演义》《西厢记》《杨家将》《西游记》《水浒传》等。除了戏曲、小说故事外,也有表现逸人高士和仕女美人等人物类题材的。第二,山水类,此类的题材在宫灯绘画中被广泛运用。在宋代以前,宫灯画的绘制大多是有绘画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的,绘制的作品手法技巧高超,格调高雅,画风细腻,华贵精致,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宫灯绘画已经趋于民间世俗化,大量民间画工参与到宫灯的绘制当中,这时期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来说作品水平较低。山水画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有工有写,有富贵辉煌的浓墨青绿山水画,也有淡墨浅赭的山水画,有雄伟高大的名川山脉,也有空旷悠远的绵绵山峦等。总体来看,山水类的灯画表现形式和手法多样,表达主人寄托旷古悠思的情愫。第三,吉祥寓意类。这类题材也是宫灯绘画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如绘制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寓意君子之志,画牡丹、芍药等花卉类能寄托富贵安泰之意,再如画动物题材,如蝙蝠、梅花鹿、仙鹤、鲤鱼等祈求福禄寿喜。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也是人们托物言志的体现,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心愿和追求。

    以上简单分析概括了徽州宫灯绘画的三大种类,下面将以徽州黟县宏村承志堂后进长辈居所中的宫灯绘画(图1、2、3、4)为例做具体的分析:承志堂的后进,是长辈居所,里面共悬挂了十个宫灯画。综观十个灯画画面的内容,大多数描绘的是山水类题材:从构图来看,有的画面充实,描绘高山大川,行云流水,有的画面则构图散淡,寥寥数笔勾勒苍茫简淡意趣;从技法来看,有工有写,有的刻画细腻精致,有的则比较写意传神;从设色来看,有的画面设色浓烈辉煌,施以重彩青绿,有的敷以淡赭水墨,淡雅温润。还有一部分描绘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图,也有其他几幅牡丹等花卉题材,寓意君子之志的品格和富贵安泰之意,花卉题材设色较为浓艳,造型圆润,能够突出花卉的娇艳和饱满的姿态。十个六方宫灯六十个面,每面上下两层画,总共一百二十幅作品,为承志堂营造书画丹青世界。试想,每逢元宵佳节,一家人其乐融融,观灯赏画,是多么的有文人雅趣,美满幸福。

    目前来看,虽然承志堂还有宫灯绘画的展陈,但是从其制作工艺以及破损程度来看,并综合分析十幅宫灯绘画作品的笔墨、构图、设色和立意构思,对宫灯画的保护和投入远远不够。承志堂是整个宏村最为重要的民居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宫灯画在整个宏村乃至整个徽州地区的保护现状。

    三、徽州宮灯画的保护和传承

    灯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中非常珍贵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灯画的功能性作用已经被电灯取代,加上现代建筑格局的变化,灯画这一形式基本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在现在商超或者饭店等很少场所中也能看到对于宫灯的使用,但是基本都是采用电脑制图、机器印刷而成的标准化机件。传统的灯画手工绘制技艺基本已经灭绝,鲜见宫灯手工绘制的作品,除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机构有收藏外,宫灯画几乎没有保存了。灯画不仅是一门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中可以窥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传承徽州民间灯画的制作工艺,解读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种类灯画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属性,探究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是传承和保护灯画的意义所在。从保护和传承灯画的角度来看,还需要政府等相关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培养一批研究灯画制作工艺和绘制手法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且整理记录徽州灯画的史料,把灯画推广运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样,这门艺术形式才有可能继续延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彭恒礼.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展演及其隐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27-30.

    [2]顾平.明清红木灯具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9):14.

    [3]尤曌颖.中国灯彩艺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