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其‘垃圾分类,主题专刊”教学实录
严璐
师:同学们,上海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
生(齐):垃圾分类。
师:是的,我们学校配合政府号召,校刊《朝花》要出一期专刊,向全社会倡议垃圾分类。这不,现在有两个岗位要请大家竞聘,一是记者,二是编辑,都要围绕“垃圾分类”这期专刊组织采访、写稿、编稿。欢迎大家热烈竞聘,其他同学都作为评委听一听。有没有同学愿意第一个竞聘呀?是记者?还是编辑?
活动1:現场招聘会,形成“语言得体”意识。
生:评委老师好!今天我想应聘的岗位是记者。我特别喜欢追踪事情的真相,很有探索的欲望,希望评委老师给我机会。
(板书:敬辞)
生: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一个观察求实的人,交往能力比较好'我可以很好地和对象沟通。 师:你观察比较全面,善于和对象沟通;上一位同学有探索事实真相的欲望。两位同学都抓住了记者这个岗位的工作特点,也凸显了自己的特点,有意思。
生:评委老师好!我今天不是来应聘的,而是来圆梦的。我每天锻炼身体,是因为我知道记者要有强健的身体;我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有意识地用最准确的语言传递给大家。这些,都是我为圆记者梦而做的准备,希望大家能给我机会。
师:你不仅注意到了敬辞,还注意到场合。在这种容易让人紧张的场合中,你的幽默一下子拉近了与人的距离,确实很适合做记者。但我们不要忘记,三位竞聘者都没有突出自己的文字能力哦,记者不仅能采访,还要能写稿呢!(板书:场合、对象)同时,我们的表达要明确目的。(板书:目的)
师:有没有同学要应聘编辑的?考虑一下,相比记者,你的竞聘宣言更应注重什么?
生:评委老师好!我是来应聘编辑的,我经常写文章,文字能力还是不错的。同时,我也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时就经常编辑一些文字,做排版。我希望在更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您能给我机会。
师:你很谦虚。在对对方使用敬辞的同时,对自己也使用谦辞。明明是班长,个人微信公众号粉丝也很多,但很低调地表示要来学习锻炼。
活动2:现场采访,初步形成“语言得体”技巧。
师:刚刚的竞聘工作,我们的小记者说得很得体,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实际采访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现在有两位采访对象:一位是和你同一社区的七十岁老大爷;一位是带着孩子来游玩的外地中年游客。请同学们化身为记者,先思考他们在“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列好采访提纲,我们现场采访、演练一番。两个组采访—下社区居民,另两个组采访外来游客。请小组集体讨论,列好采访提纲,预估采访对象会遇见什么困难,你能给予何种建议。
(第一组:记者采访外地游客)
记者:您好,打扰了,我是进才实验中学的记者,能否请教您几个问题?
游客:好的。
记者:我看您背着书包、拉着孩子,您是到上海旅游的吗?
游客(笑):是的,带孩子来玩。
记者:您对上海目前推行的“垃圾分类”了解吗?您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游客:不太了解,我现在很多垃圾都拿不准是什么类型,所以不敢乱扔。
记者:您也知道乱扔垃圾会被处罚吧!那您对上海的“垃圾分类”活动有什么建议吗?
游客:我希望能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学会怎么做好垃圾分类,毕竟我也带着孩子,也想给孩子做好榜样。
师:这一组很明显地突出了外地游客的实际困难,也请大家思考如何给他可操作的建议。我们来看第二组。
(第二组:记者采访社区居民)
记者:大爷,您好,请问您有时间接受下我的采访吗?
居民:好啊,小朋友,你很有勇气啊!
记者:谢谢您!我想知道,您觉得目前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呢?
居民:不是很满意啊,垃圾桶摆放位置很随意,投放非常不方便。
记者:谢谢您的反馈。您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居民:我感觉自己做得蛮好的,家里最麻烦的就是厨余垃圾。我想到我的小孩要生活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还是会慢慢耐心地做好垃圾分类的。
记者:嗯,大爷,您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谢谢您!
师:通过观察以上两组采访,我们发现,当对象不同时,语言表达也会随之改变;如果针对这两类更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倡议,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实际操作一下。
活动3:写倡议书,提升“语言得体”能力。
师:请同学们针对刚刚讨论的两种对象,现场写倡议书、再交流。
(屏显不同读者对象的两个样例)
例1:
垃圾分类倡议书
亲爱的游客:
您好!
欢迎您来上海旅游!上海目前正在推行“垃圾分类”,为了让您的旅途更顺利,为了让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更美,我们向您倡议:
1.购买食物要适量,避免产生过量垃圾;
2.注意就近寻找投放点,不乱扔垃圾。
3.垃圾分类如有不明确的地方,大街上有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请随时向他们咨询,得到他们的帮助。
亲爱的游客,上海的洁净也需要您的努力。让我们积极响应倡议,为上海“垃圾分类”尽一份力!
倡议人:×××
时间:×年×月×日
例2:
垃圾分类倡议书亲爱的小区居民:
你们好!
“小区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从7月1日起,上海正式推行“垃圾分类”。针对我们小区目前的情况,向您倡议:
1.家里至少备好两个垃圾桶,坚持做好厨余垃圾的正确分类;
2.配合小区志愿者,按时按地投放垃圾;
3.可回收垃圾尽量清洗干净,避免因未及时清洗而沦为干垃圾,提高垃圾回收价值。
亲爱的小区朋友,小区的洁净有您必不可少的功劳!为了您自己、为了我们小区保持美丽的环境,让我们积极响应倡议,为“垃圾分类”尽一份力!
倡议人:×××
时间:×年×月×日
师:两位同学敬辞的使用非常得体,一开头的问候也让人感觉很亲切,而不是僵硬地宣讲道理。
生:我很喜欢例l非常接地气的倡议,如果我是外地游客,会觉得很贴心,而且也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生:例2抓住了小區居民的特点,非常有针对,性,感觉这样的倡议书能让小区居民认同。
生:两个样例都很注意语气、对象、场合的特点,让人觉得这不是冷冰冰的宣讲倡议,而是真正一家人的善意提醒。
师(总结):例2的倡议还稍带哲理,让人愿意反复咀嚼,很值得回味,这是难能可贵的。今天通过三个活动的实践,我们在真实的写作中提升了表达要得体的认识,实践了得体表达,也通过练习习得了,如何更好地使用谦辞、敬辞等帮助我们更好地得体表达。期待大家在实际生活中继续践行我们今天的写作训练:得体表达。谢谢大家,下课!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200135)专家诊断与分析
一、巧选热点材料,有融入感
这堂课,严老师巧妙选取了上海人民时下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垃圾分类”,作为了应用文写作“表达要得体”的切入口,就很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写作需要。
虽然有些热点我们不必“剐蹭”,但有的热点我们也需要回应。由上海率先发起并将在全国逐步推行的“垃圾分类”大背景,可以让老师无须搜肠刮肚地对学生进行什么写作激趣,更可以让学生迅速而直接地融入写作活动中去,并使学生有话想说。
二、角色定位明确,有现场感
写作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交际活动之一,而明确知道自己将以什么样的身份或角色进行交流、交际,则是其顺利、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严老师让学生竞聘校刊的记者、编辑,就清晰地明示了学生此次写作活动中的身份或角色,由此引领学生带着强烈的身份或角色意识进入写作情境,学生写作的真实感、现场感十足,其参与写作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在进行角色定位时,严老师板书了“语言得体”实现的几个具体途径:敬辞、场合、对象、目的等,对学生进行“语言得体”意识的养成教学,其努力让学生有话会说的教学意图,也是十分明确的。
三、由口语而书面,有提升感
如果说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是严老师这堂课中的写作教学理念,那么,其设计的教学活动2“现场采访”,则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写作理念进行实践检验的第一次牛刀小试。
在这一环节,严老师又给学生清晰地限定了两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这实际上也是在紧密呼应着上一个竞聘活动中对学生“语言得体”意识养成的教学内容,并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地强化。而学生的采访活动,也很好地验证了严老师对学生“语言得体”意识养成强化的效果。尤其是第二组采访中,当记者听到居民大爷的不满意见时,也能使用“谢谢您的反馈”;听到居民大爷表示要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时,又真诚地表达“大爷,您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谢谢您”!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语言得体”了,是不是更能让接受采访的居民大爷感觉十分的暖心而惬意,进而会更加努力地做好以后的“垃圾分类”呢?
接下来,严老师设计的活动3“写倡议书”,继续将学生口语表达的“得体”推进到书面语“得体”的更高层面,则是严老师对自己写作理念的再次实践检验。而这一层面,也应该是本堂课的教学核心任务_应用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要得体”。从严老师课堂展示的两个倡议书的样例来看,学生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写作任务的,其“表达要得体”由口语而书面语的提升也是明显的。
四、观察渗透理论,有获得感
学生的写作,包括我们所有人的写作,都不是凭空而来、无中生有的,而是建立在既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因而,在写作上寻求新的突破是比较难的,此时,学生就需要新的或更为先进的写作经验或写作理论的牵引。
严老师让学生做记者、做编辑、做评委……就给了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他人和观察自己的机会。而无论是做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即时交流,还是做编辑与文本、做评委与评判对象的延迟交流,都需要学生的密切观察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和交流方式。这在写作实践上,就是比较先进的写作理念:情境写作或者说是交际语境写作。严老师的这堂课,就鲜明地践行着这样的写作理念。从学生评委的评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这一先进写作理念的牵引下,学生本堂课的收获是比较多的,这也必将激发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去。
当然,严老师的这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安排了竞聘记者、编辑两个岗位,记者的活动体现得很充分,编辑的活动却少有展现,且未能清晰地辨别二者岗位职责的具体不同。是否可以安排只竞聘记者一个岗位,让记者一个角色贯穿到底,采、编一体,以凸显应用文“倡议书”的写作这—核心教学任务?二是评委角色的弱化。评委本是这堂课中人员最多的角色,其在前两个活动中踪迹全无,教师俨然成了所有评委的代言。这似乎与教学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学生有些距离。而活动中学生评委的评论,也略显单薄与空洞,谈到较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缺乏对倡议书的行文和具体内容等有理有据的客观评判。三是教师板书的时机选择有些生硬,“敬辞”等四项板书内容的出现均比较突兀,其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指向性作用——何为“敬辞”、哪种“场合”、哪些“对象”、什么“目的”——也不够明确。四是活动3“写倡议书”环节,只是直接呈现了两个倡议书的样例,缺乏教师“教写”和学生“学写”的过程。这也使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要得体”还是书面语“表达要得体”,显得不够清晰统一。另外,在记者采访外地游客后评判中,教师已然提到“请大家思考如何给他可操作的建议”,却没有了下文的呼应。如果此刻顺势引导学生学习“倡议书”写作的内容要具体清晰、有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上来,当能更好地锁定并突出本堂课“应用文写作”“表达要得体”这一教学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