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赋体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要】 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赋体文一类,笔者细化教学研究,抓住赋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主要特点和赋文在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从教材文本、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多方面细致探讨关于赋体文教学的多个问题,并勇于突破,革新教学观念,从理清思路、涵泳文本、咀嚼字词、比较阅读等方面提出了赋体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赋体文;《阿房宫赋》;文本分析;助读系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054-03
【本文著录格式】朱一闻. 高中赋体文言文教学策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22):54-56.
文言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倾注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不少教师陈陈相因,囿于字词串讲模式而淡化了文本内涵,过度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其成效可想而知:课堂沉闷无趣,教师单调教学,学生机械学习,成绩低位徘徊。其实,高中生已基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充满了对深度探究的渴求,这一切都在驱使着教师重新思考定位文言文的教学方式。笔者以《阿房宫赋》教学探究过程为例,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得出若干赋体文言文教学策略,以期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一、始于文本分析
(一)源于学情因素
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苏教版和统编版的重要文言篇目。由于学生在初中未接触过“赋”,高中伊始仅接触了《赤壁赋》,教材近年删减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因此,学生对“赋”这一文体缺少深入的学习和认识。究其原因,长期以来“赋”和“骈文”均被指摘为“形式主义”,无法深刻理解赋文“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的价值和地位。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重“言”轻“文”的倾向,师生均缺乏鲜明的文体意识和强烈的文学认知。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若能摆脱僵化的文言串讲模式,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那么学生不仅会获得语言文字习得等基础能力,更能触发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综合培育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认识赋文价值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把赋分为古赋、俳赋(骈赋)、律赋、文赋四种,概括说明了赋的演变过程。文赋是在中唐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淡化押韵,如苏轼名篇《赤壁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关于“赋”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有言:“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赤壁赋》打破了句式和声律的束缚,摆脱了藻饰和典故的堆砌,保留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特点,其教学设计通常是重“文”轻“赋”,赋文的知识点往往蜻蜓点水,以文体简介一带而过。赋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典型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浓厚的文体魅力,决定着师生不能仅把它作为文言字词教学的一个例子,不能仅把它作为分析杜牧拳拳忧愤之情的一篇案例,教师应当重新思考赋体文的教学方式。王荣生老师曾提醒师生,阅读内容要根据文本体式确定:“阅读实际上是一个体式的思维,不同体式的文章、作品,阅读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
(三)分析赋文特点
杜甫在描摹“秦爱纷奢”时极尽铺排之能事,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评价——“京殿苑猎……词必巧丽”。第一节写建筑之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说明楼阁的多和密;“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说明建筑的精细和奇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通过比喻、想象,说明建筑的高耸壮丽,以及殿宇繁复到让人产生了错觉——“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第二节遵从空间顺序,写宫人:罗列了“妆镜”(“荧荧”,一片光亮的样子,说明镜子多、宫人多)、“绿云”(“扰扰”,纷乱的样子,说明乌发多、美女多)、“渭流”(“涨腻”是水面浮起了一层油脂,说明脂粉消耗多、美女多)、“椒兰”(“烟斜雾横”,烟雾缭绕状,写香料多,还是在写美女多)。这些事物,这组铺排,形象地描摹了妃嫔宫女一天里极日常的生活,从各个角度写出了美女之多,这就叫铺排。而且描写得极美极流丽,这就叫“铺采摛文”。
“讽喻”的目的和形式,亦是赋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杜牧《上知己文章启》有言:“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第三节的“收藏”“经营”“精英”,都指金玉珠宝;燕赵韩魏齐楚指六国,剽掠来的珍宝“倚叠如山”,足见珍宝之多。秦始皇穷奢极欲、奢靡浪费到什么程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阿房宫赋》借古讽今,越是堆砌辞藻,越是描摹宫殿,百姓的愤恨之情就越发强烈,重蹈覆辙的悲音便越是言犹在耳。铿锵有力的短句与前三段的铺叙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始皇霸业的“灰飞烟灭”,其效果怎能不令人震撼,不令人哀思?至此,“古來之赋此为第一”的评价,学生便能心悦诚服地认同了。
二、基于助读系统
朱绍禹教授曾说过:“现代的语文教材观,既要求遴选典范而恰当的课文,又要求设计内容充实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思考题,还要穿插配合必要的图像,以及编写语文知识等。”这便提示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
(一)研读专题导语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它的编排体例是以专题组元,专题下设板块,再连缀课文。围绕专题,教材提供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几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深化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阅读思考。《阿房宫赋》一文被编排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中,“后人之鉴”板块统摄了《六国论》和《阿房宫赋》这两篇有着历史沿革的文言,“后人之鉴”四字直揭要义。从专题导语看,“其中有英雄的喟叹,有智者的思索,也有文人骚客的歌吟”几句话便概括了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在内的数篇选文,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营造了学习的期待情境;“抵达历史的现场”“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等文句明确提出了教学要求,强化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借助书下注释
注释是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往往包括释音、释义、用典、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精细备课提供了重要参考。从《阿房宫赋》的书下注释看,关于杜牧其人的生平简介,六国的更迭和宝历年间的奢靡,都有着准确而又简明的概述。字音词义的注解,文化常识的说明(如释“鬟”、避名讳),典故出处的考证,都秉持着细致、严谨的态度。如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一句的解释,编者引入了《易经·乾卦》“云从龙”的说法,为长桥似龙这一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巧妙地连起了逻辑的链条。不可否认,不同版本的注释均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如对词类活用一带而过,对特殊句式不甚提及,然而这些都是高中文言教学的重难点。一线教师不应回避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借助工具书,揣摩文本语境,做出详尽思考,在课堂上恰当地探讨与点拨。
(三)思考插图存废
尽管《阿房宫赋》一文未配插图,但《六国论》配有一幅“战国七雄形势图”的插图,这让我想到了人教版给《过秦论》配的“秦灭六国示意图”,二者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风格却存在明显差异。苏教版的“形势图”只是一幅静态地图,人教版的“示意图”上有着箭头、时间、地名等标示,能有效提示学生当时六国的斗争形势,明确秦国横扫六国的全过程。那么《阿房宫赋》是否也需要一幅如此明晰的插图,高度还原当年阿房宫的美轮美奂、富丽鎏金?恐怕跟杜牧那支神来的笔一比,都是相形见绌。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能用隐喻性、抽象性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品味文字后面的意蕴,才是语文最大的魅力!因此,什么样的课文需要插图,需要怎样的插图,是编者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最大程度还原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悟到语言之美,是教师要设计的思路。
(四)参考练习系统
苏教版古文部分的练习设置比较灵活,既涉及“死”的语文知识,又精心设计了“活”的题目,考查了学生对古汉语知识的积累和融会贯通的开放性思维。“文本研习”将《六国论》《阿房宫赋》两篇文章合在一起设计习题,如:“《阿房宫赋》是怎样描写阿房宫的豪华与宫廷生活的奢侈的”这个问题,启发我们从写法上,从“赋”的文学特点上作探究;“《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总结历史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依然在强调史论文和赋文的文体区别。这就给这两篇文本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教学过程中预设的重难点,提供了些许值得深入探究的启示。
(五)尝试写作实践
本专题的“写作指导”聚焦于消息和通讯的撰写,这是由《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则通讯生发的,拓宽了学生对应用文体的认知,也落实了语文的工具功能。“写作实践”则围绕这几篇古诗文进行设计:“当你驻足历史遗迹……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读史随笔”。发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相互作用,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是“写作指导”给教师提供的一道“灵光”。总之,无论是助读系统、练习系统还是写作指导,设计意图本身就是为了弥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导语、注释、插图、练习题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一个走近文本的桥梁,给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素材,从而生发出无限的教学智慧。
三、成于教学策略
(一)理清思路——感知文体的精妙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是手段,“写志”是目的。如《阿房宫赋》可扣住“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纷”字来设计,以此作为文眼。这一句往前,都是围绕“纷”描摹呈现;这一句往后,都是写“纷”的后果和作者的思索感慨。作者为何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反复铺陈建筑之宏大、宫室之华美、宫人之众多、珍宝之无数?——均为了呈现“纷”字。一旦“纷”超过了限度,百姓必群起攻之、愤然反抗,这便扣合了主旨。如此一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体鲜明,感受强烈。
(二)涵泳文本——鉴赏语言的优美
赋体文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情感强烈,内涵丰富,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特别适合朗读和吟诵。诵读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在给学生创造朗读体悟空间的时候,也要注意恰当地指导:通过声调的高低、语速的急缓以及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感受作者情感的丰沛和变化,甚至通过诵读感受作者潜藏在文字背后的血脉。
《阿房宫赋》的语言除了具备赋体文的一般特点,它还美在语言的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涵泳。比如对宫殿的描绘:“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作者连用6个四字句写出了宫室的繁多和曲折,又用2个三字句和1个八字句暗示观察视角的变化。句式的灵活多变,除了出于内容上的考虑,在表达形式上,也呈现出了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的效果,读来别富韵味。
(三)咀嚼字词——体悟作者的意图
文言之美在于其语言的锤炼。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咬文嚼字”,带着学生理解词语背后的作者用意。《阿房宫赋》末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教师若能抓住几个“后人”的含义,得出由“哀”到“鉴”的历史教训,作者讽喻的写作目的便不言而喻了。再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既有对宫殿、珍宝付之一炬的“可惜”之情,又有对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可悲”之情,还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引人深思的“可叹”之情。师生若能反复咀嚼“可怜”二字,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四)比较阅读——挖掘文本的特色
根据苏教版专题组元的构思,《六国论》《阿房宫赋》的写作意图都在借古讽今,教师可以围绕“历史的回声”这一主题,整合研習,达成专题的教学要求;具体教学时,可立足于探究历史教训提出方式的不同。如:《阿房宫赋》属于辞赋,先叙后议,运用了铺排、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篇末寥寥数语发人深省;《六国论》则是开篇立论,推理严密、论述严谨,叙述议论为主,形象描摹为辅。或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教学,探究文、赋、词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只着眼于语词句段的含义,那便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教师若能关注赋体文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涵泳文本、鉴赏文体、体味内涵,那便能感受到文言文的内蕴魅力,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契合的特点,从而彰显文言教学的价值目标,这便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史俊.高中赋体文本的教学探讨——以《赤壁赋》为例[J].语文教学,2015(4).
[2]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3]朱绍禹.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和使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1).
[4]任文汇.赋体文言文教学摭谈[J].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作者简介:朱一闻,女,1991年生,江苏无锡人,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