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习中要注重发展学生探究性思维
聂红飞
《科学》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被现象所吸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的实施中,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与思考。思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必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
一、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现得也更充分。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发现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动中的一些意外情况。
比如《校园的树木》一棵的教学时,学生带着想要了解的内容来到校园里实地观察一棵树,在观察之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比如:这棵树有多高?有多粗?叶子是什么颜色的?树上开花了么?树叶茂密吗?树皮是什么颜色的?树皮是粗糙还是光滑的?等等。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哪些问题我们要远一点观察更容易解决?哪些问题我们要近一点观察更容易解决?从而让学生由远到近观察一棵树,并进行记录。
在组织学生有顺序的观察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一些意外的发现。因为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独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孩子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不是就是妈妈经常说的……?”“与你想的一样吗?”等等,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二、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
这里的有目的,并不仅仅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知道什么为目的。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如“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會这样?”“如果……会……”等等。教师通过想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推论或推理来发展他们的思维。
为了解决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原因,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出一些实验。马铃薯的沉浮是因为马铃薯大小不一样吗?学生会思考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发现同一个马铃薯在一种液体中是沉,而在另一种液体中是浮。知道马铃薯的沉浮与马铃薯的大小没有关系。马铃薯的沉浮是因为液体多少不一样吗?学生会思考取两种同样多的液体来进行实验,发现沉的马铃薯依然沉,浮的马铃薯依然浮,也可以取同一种液体分成不一样多的两份来进行实验,知道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的多少也没有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从而逐一排除一些无关因素,把问题的焦点聚集到两种液体本身。
三、指导学生能真实地记录
虽然我们的活动指导希望学生能有顺序地观察,但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无序的。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中一些凌乱的,无序发现与思考记录下来,使学生又一次审视自己思维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记录这些发现呢?”“你认为哪些是重要的?”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及时,在探究发现的第一时间作好记录;其次要“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就是在记录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避免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讲究真实性;再者要求记录者能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科学现象,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记录有利于孩子的回忆和反思,面对自己的记录本,能反思自己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的情况,良好的记录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与想法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依据。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记录纸,针对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记录纸,不要每堂课都是同一模式的记录纸。
四、指导学生有针对地讨论
探究交流是形成科学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想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验、观察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极大的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对参与的活动有了思考。尤其是在教师没有刻意把讨论方向限于得到某种结论时,学生讨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显得格外彻底。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也会更持久。
我们在指导学生思考时,教师只控制问题和现象出现的顺序和出现的最佳时机,学生在观察,发现,讨论时,教师不要为了尽快得出既定的结论而过多地控制和打断学生的思维。这将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态度:老师说什么我们才可以做什么,我自己的发现不是老师所需要的,反而会被老师批评。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探究,是盲目的;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活动,更是浅薄的。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的激发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