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杨佛
摘 要:小麦属于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并且其种植技术的高低也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因此,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以及高效的病虫害防治对于高产小麦的种植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优质高产小麦栽培和对应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小麦种植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小麦;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S512.1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8.094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比重很大,但我国的高品质小麦却较少,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对应的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小麦的栽培质量和产量。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小麦种植区,存在化肥、农药使用过量问题,虽有一定的增产以及杀虫效果,但长期使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危害较大,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安徽阜阳为例,论述了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能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各地农民的收入,振兴乡村。
1 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
1.1 选种
选种对于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至关重要,只有优质的种子培育的小麦才会有较强的抗倒伏以及抗病虫能力,当然优质的种子也是优质和高产的基础,选种不能马虎大意。此外在选种时,我们要选用诚信、资质深厚的企业来购买麦种[1]。
1.2 播种
在进行播种时,前期的耕地平整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安徽阜阳地区秸秆还田较为盛行,因此要及时将秸秆粉碎处理平整,并且种植后还要及时的灌水以保证土壤的湿润度。行距要严格控制,同时播种要直且均匀,避免漂秧、过夜秧、深水秧。
1.3 施肥
安徽阜阳地处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施肥是保障优质高产的前提,但是过量的施肥也会伤根伤苗,所以在进行施肥时,种植户需要根据安徽阜阳当地具体的气候、环境、水质特点进行针对性施肥,确保施肥的合理和科学,同时还可以进行土壤微量元素的检测,这样就可以在肥料调制时参考这些数据,进而调整氮磷钾肥的比例,并适当的添加缺少的微量元素,保证土壤的肥力。
1.4 浇水
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差异较大,所以科学灌溉对于优质高产小麦作用也极为重要。因为小麦灌溉时的方式、水质都会影响其品质,所以种植户可采用自流清水的方式来进行灌溉,以促进小麦分芽,根系发育,当小麦秧苗过冬返青时,及时的浇透返青水也是高产的前提。因为安徽阜阳地区的降雨适中,但是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所以麦田的灌溉处理也需要针对性的调整,因此维持小麦根系活力,抑制贪青晚熟,则是较为的适宜的浇水形式。
2 病虫害的防治
2.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小麦病虫害是安徽阜阳地区目前最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也就是通过农药阻止病虫害发生,播种前需要药物拌种可以有效防治一些病虫的侵袭。而在土壤中利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稀释喷洒,则能对锈病、白粉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然对于小麦而言,蚜虫危害巨大,乐果乳油稀释液喷洒较为适宜。而病害中小麦纹枯病最為典型,在其种植中,纹枯病的发病率也极高。叶鞘暗绿色斑点就是该病最典型的特点,小麦在患病后就会形成大面积的云纹斑,严重者斑纹变褐色,中心多白色,进而使小麦上部也被逐步的感染。在安徽阜阳地区,当空气条件达90%的湿度,20 ℃以上的温度就为该病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想要有效的控制该病,就需在灌水栽培时,及时清除麦田杂质集中焚烧,破坏病菌形成条件,适当提高钾、磷肥的用量、减少氮肥用量也可以有效的抑制该病发生率[2]。
2.2 加大生物防治技术运用
目前,我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小麦中已经成功应用,消灭害虫,保证产量。在安徽阜阳地区,种植户可以利用周氏小蜂来有效的杀灭白蛾等害虫的幼虫,而草蛉、蚜茧蜂等可以有效控制麦田中蚜虫的数量,且基本不需额外的成本投入,进而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有效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对于当地生态平衡的维护也是作用显著,养殖户还可以利用杀虫灯等来进行害虫成虫的诱杀。这样可以有效的消灭小范围内的虫害,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进而保证优质高产小麦生产[3]。当然使用的农药也可以是低毒高针对性的生物防治农药,这样的使用效果也更好。
3 总结
总而言之,想要生产优质高产小麦,那么种植户就要进行全方位的栽培以及病虫害的技术控制,种植户需要从选种、种植、施肥、灌溉等多方面入手保障小麦品质,同时还要积极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控制害虫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和状态,及时防治处理小麦病虫害,当然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也应更广泛应用,以保证小麦的绿色健康生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永翠.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67+69.
[2] 史延涛.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和发展情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19):90.
[3] 张洪艳,谢庆治.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8(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