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男性女性化而是青少年柔弱化
吴键
摘 要:对于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并不是强调性别的刻板差异,而是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问题,所以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男孩子不健壮,女孩子不健美。过去的三十年里,针对体质下降现象,采取了种种政策措施以及具体执行手段,上到全国性质的阳光体育运动,下到区域性的特色体育项目及课程。进入新时代,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做到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
关键词:男性女性化;青少年柔弱化;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01
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问题,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现实中“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仅仅是一种典型的行为表现,“阳刚不足”是冰山一角,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整体上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了,但是,问题依然长期存在。青少年身体长高了,体能水平却下降了。中长跑成绩下降,代表心肺能力下降,所以跑不远;短跑成绩下降,代表快速移动能力下降,所以跑不快。青少年身体体重增加了,但是,体形体态不良情况也在增加。肥胖增加,代表肌肉成分减少,所以显得臃肿、笨拙;含胸驼背增加,代表久坐时间增加,所以未老先衰、没有活力。
因此,表面上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行为问题,实际上是青少年体质状况持续下降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柔弱化、缺乏阳光活力问题。事实上,是体质下降才导致男孩身体柔弱,所以在行为上男孩子看起来像女孩,阳刚不足、缺乏青春活力。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问题成为议论热点,被引导出性别问题、女权问题、霸凌问题等,都离开了问题的实质,偏离了科学的本质。所以,准确的表述是:男孩子不健壮,女孩子不健美。
因此,要改变所谓“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关键在于普遍增强学生体质。
当然,要普遍增强学生体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十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如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阳光体育活动、校园足球运动等,在提升学生体质上有进步、有成效。但是,由于个体情况不同,引起体质下降的原因复杂,所以,新时代需要从精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干预,同时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
站在普遍提高学生体质的角度来思考改变学生行为问题,除了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也需要更新思维,要有更广泛的视野,采取综合手段,使得促进体质健康的工作更有效。
第一,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要有“强制”手段,解决体质下降问题。受历史文化影响和高考制度影响,“唯”文化科目考试成绩为依据的高校招生制度设计要改变。体育学科,小学要重视,初中升高中要考试,高中升大学也要考试。要以制度体系改革扭转不重视体育的“沉疴”。
第二,要从机制研究的角度,揭示体质不佳对行为影响的原因和规律。有人说,“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与男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比如,对孩子行为影响最大的教师群体,女教师比例太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音乐、美术风气、“偶像”形象等引导不当,影响孩子行为,等等。从心理学来讲,这叫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笔者认为,社会文化现象不是根本原因。重要的原因是男孩子的肥胖影响了他的行为。所以,遏制儿童青少年肥胖才是解决男性女性化行为的重要手段。
第三,对儿童青少年的过度保护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重要障碍。要改变运动中学生一旦发生运动伤害时,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学校、学生的做法。要利用最新颁发的《民法典》中“自甘風险”条款,制定可以施行、可以解除教育家长、校长和体育教师的非责任风险和责任。
第四,要教育家长对孩子施行营养配餐。家长要改变无节制满足孩子摄取非营养食物的要求。在家庭中,要保证膳食平衡,保证孩子成长中的营养需求,但要坚决遏制过度营养、过度节食两种不良倾向。对于饮食的干预,学校、教师只能起到引导、教育作用,主要的责任者是家长。
第五,要培育健康的社会方式。久坐不动、作息紊乱、过度饮食、偏食厌食等,对于孩子而言,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因此,鼓励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养成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社会方式才是纠正不健康行为、培养充分活力青少年一代的最重要手段。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