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形象视角的我国外宣翻译策略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外宣翻译是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一扇窗,是一国对外交流水平与人文环境建设水平的体现。本文从梳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外宣翻译中当前存在的误译问题,指出了我国外宣翻译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我国外宣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 国家形象 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发生的所有事情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在内对中国的误解或偏见依然存在,对中国的片面或歪曲报道、对中国的政策的误读现象依然不少。因此,必须加强外宣翻译工作,增强国家文化节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构建充满正能量的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

    1.国家形象。“软实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国家形象不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体现,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品位与精神价值取向,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凡凡(2014:79)认为“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形成的对一国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无形战略资产,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以及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变量。”任何一个国家要有效地在当今世界谋求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准确定位、传播与维护自己的形象。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该构建繁荣发展进步、改革创新进取、民主法治公正、文明开放现代、和平和谐稳定、谦虚包容自信、团结友爱自强、合作共赢负责的国家形象。

    2.中国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已经被突显出来了,世界各国把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形象重新定位,纷纷调整或重塑其国家形象。对于外宣翻译,一般人的感性理解就是“把中国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成别国文字,向国际社会介绍与宣传中国”。本文认为黄友义(2004:27)对外宣翻译的界定更为深刻与全面:“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在外宣工作中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该环节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我国存在较大误解,尤其是西方国家大肆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政治威胁论”、“中国资源能源威胁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中国软实力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殖民论”等。因此,我国必须加大向全世界推介的力度,客观及时有效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国情与发展概况,表达中国立场观点,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解构有些国家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威胁形象”,重构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和平崛起”形象,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服务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当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误译问题

    1.译文不统一。译文不统一是指在我国外宣翻译中出现的同一个概念术语有几个不同版本译文的现象。例如,“海上丝绸之路”至少存在3个版本的译文,即Silk- road on the sea, Silky-road on the Sea, Marine Silk-route。 南京中华六城堡对于中华门的英语标识就有3种译文,即Zhonghua Gate, ZHONG HUA Gate与Zhonghuamen Gate。根据我国相关专有地名书写标准,即“专名+通名”。因此,中华门译文应统一为“Zhonghua Gate”。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的赣州市4A旅游景点“通天岩”就至少有Tongtian Rock, Tongtian Yang, Tongtian Grottoes3种以上的译文版本。“通天岩”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群,本文作者建议统一译文为Tongtianyan Grottoes。

    2.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即中国人习惯用自己的语法与逻辑思维表达出来的一种畸形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中式英语显然是受汉语思维影响及汉语文化背景的干扰,过人拘泥于汉语语法,致使其译文晦涩难懂,可读性差,导致在对外交流中起负面作用,达不到理想的外宣效果。例如,“投资热点”(popular investment spot)会很简单易直接地被译为investment hot spot,“豆腐渣工程”(jerry-built project)会不假思索地被译为bean-curd residue project。再如,“圆满结束”不能译为end with a complete success,直接译为end即可。“极为可耻”不可译为“extremely shameless”,“shameless”已是最高级,无须画蛇添足。

    3.政治性误译。提到政治性误译,对于中国大陆人而言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大陆”的翻译了。截至2019年底,译名为Mainland China出现在大陆的网站上的不少于180万个。显而易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中国的原则绝对不能动摇。因此,“中国大陆”其譯文应为Chinas mainland、the Mainland of China或the Chinese mainland,译文准确,立场清楚,没有歧义。为何Mainland China蕴涵有政治问题呢?Mainland China的含义就是“大陆中国”,并暗含存在“台湾中国”。本质而言,即“两个中国”,属政治性误译,这实在要不得。

    4.语用失误导致的误译。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包括误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套用汉语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平均主义”在汉语里是指缺乏激励机制,不管劳动量多少则给予相同报酬的一种做法,是贬义词。Egalitarianism在英语中指政治、经济、法律地位相等,是褒义词。如果把“反对平均主义”译成“oppose egalitarianism”纯属误译,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对等。又如,某涉外酒店悬挂横幅上的欢迎词“热烈欢迎外国朋友下榻本酒店”,横幅下边对应的译文是“Warmly welcome foreign friends come to our hotel!”很显然,译文与原文基本上是逐字对应的硬译,完全不顾对等原则。

    三.我国外宣翻译的原则

    我国外宣翻译须坚持“三着眼”、“三贴近”的总原则,即着眼于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着眼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着眼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贴近中国国情,贴近国外信息需求,贴近国外思维习惯(杨自俭,1996)。外宣翻译的政治性强,经常涉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等的得失,关系世界形势的稳定与否。因此,外宣翻译必须坚持“政治等效”的根本原则,其内涵是:外宣翻译必须动态地准确反映原语的时代内涵与政治语境,并结合译语的相关语境,用目的语受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客观、公正的语言来表达,使原文与译文的政治含义等值、交际作用等同(杨明星,2008)。

    同时,仇贤根认为外宣翻译还须遵循“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含而不露”与“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仇贤根,2010)。

    四.国家形象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1.编译策略。编译,顾名思义就是“编”与“译”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于编译的界定,学界里有不同的观点。刘丽芬、黄忠廉、赵树雯、田传茂、张永忠、王涛、黄志凌等对编译进行过探讨,这些纷争后面大有裨益。综合不同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倾向采用卢小军博士的观点,“为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发挥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顺应译入语的语篇规范和文本样式,契合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译者从原文的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出发,改正原文的错误,理顺原文的逻辑关系,调整原文的信息量,对原作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与综合,并运用增补、删减、重构、改写等方法,用目的语写出适应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译文。编译策略有机地糅合了编辑和翻译,是编辑后翻译的过程”(卢小军,2013)。

    增补是编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译者在译前就已经充分阅读并理解原文,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增补短语、句子乃至段落等对某些信息进行补充说明、阐释。删减,作为编译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以下情形:高调空洞的口号、套话、重复性话语、无实际意义的华丽词藻、冗余修饰语等。重构是译者在把握原文内涵与精髓的前提下对原文的结构与语言表述形式进行重新组织的一种编译方法。相对于前面3种方法,改写的操作弹性更为灵活,译者可在充分掌握原文精髓与主旨的前提下,既可转换叙述视角,改变原文表达方式,也可浓缩文本内容,替换文化意象等。例如,柯达胶卷曾经的一则广告“He just killed the last dragon!”,倘若在中国文化里直译成“他杀死了最后一条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在中国人心目中,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必须进行改写,可译为“柯达胶卷,留住你家庭的快乐时光”。该译文避免了“龙”这一中国文化特异意象,而将关注点转向了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传播效果更好。

    2.语用等效策略。“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意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原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雙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何自然,1997:186)。语用学视角的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与文化再结合具体语境以确定话语语用意义的一个过程。

    语用等效翻译策略主要包括以下5种方法:第一,根据原文语境译出词语的言外之意。例如,“赣州的经济是个大问题”,可译为“Ganzhous economy is a big issue”,其实际意思是“赣州市的经济为赣州市人民政府与人民所关注,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与影响的事情”。英语里problem与question都有“问题”之意,而problem表示“有毛病,出乱子”,question表示“提出的疑问,不明白之处”,这两个词都不能很好地表述原文“问题”的实际内涵。英语里的issue表示“公众关注之事,重要议题”,因此该句中的“问题”应翻译为issue。第二,对原文进行语用整合以传达其信息与语用意图。第三,采用译入语语用顺应表达方式与话语建构方式。例如,“小心滑倒”这则具有提醒功能的公示语在当代许多商场随处可见。少数商场简单地直译为“Carefully Slip”,其字面意思为“(建议顾客)小心地滑倒”,真让人苦笑不得。这是简单地使用汉语的表达结构导致的,导致完全脱离英语表述真实语用意图。实际上,译者完全可以使用英语里的地道表述“Mind Your Step”。第四,语用“显化”以填补文化空缺。语用“显化”的原因是原文中的信息或意图对原文读者是共知的而在译文中对译文读者而言是非共知的,但这隐含的信息或意图又是原语作者要表达的,需要传达给译入语读者。例如,“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原译文“Built in Han Dynasty, Ganzhou ancient city wall has a history of 2,000 years.”“汉代”这个信息对于原文读者而言是十分熟悉的共知信息,在英译文中对译文读者变成了非共知信息,导致了文化空缺,但该信息是原文作者要传递出来的重要信息,因此需要语用“显化”,增补汉代起止年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调整后译文为“Built in Han Dynasty(206 BC--AD 220), Ganzhou ancient city wall has a history of 2,000 years.”第五、遵守语用礼貌原则以达成文化认同。汉语公示语习惯性使用诸如“禁止”、“严禁”等词语,表达直接、露骨,语气严厉、生硬。这对于中国人则司空见惯,英译时则要遵循礼貌原则。例如,很多景区或公共场所竖有“请勿践踏草地”这样的告示牌,若简单直译为“Dons Trample the Grass”则显得态度强硬,语气严厉。鉴于得体与礼貌原则,宜译为“Keep off the Grass,please”,该译文不但保留了原有信息,而且情感不生硬,显得更有礼貌,更易为英语读者所接受。

    3.“翻译+注释”策略。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译入语受众的认知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与原语受众各异。因此,译者有必要站在译入语受众的角度,通过“翻译+注释”策略为他们解释原语中独有的文化事物,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达到有效传播信息的目的。具体而言,在碰到诸如人名、地名、政治口号、历史事件、特有机构、传统节日、行话俚语、菜肴食品、习语典故等有关中国信息时,应当合理进行“翻译+注释”策略处理。“翻译+注释”翻译策略主要有以下方法:借助同位语、后置定语、定语从句、of引导的介词短评、注释性说明、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引导的定语短语及背景注释,用破折号解释说明,借助名词所有格引出等。例如,“在他面前大谈军事,那简直是班门弄斧。译文:If you talk much about military before him, that will be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w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如果译入语读者不了解鲁班(Lu Ban)在中国古代家具行业的泰斗级地位,很可能会把Lu Ban理解成一般人诸如Michael。通过添加注释后,有助于译入语读者对“班门弄斧”这一汉语四字格的引申意义的理解。又如,“‘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译文:Th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the Diverting the Yangtze River from south China to the northern Yellow River began construction。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河流众多,作为译入语受众的外国人对中国地理了解很有限,如果不加以注释,该受众对“南水北调”工程很难有清晰的概念。

    五.结语

    外宣翻译是我国外宣事业基础性的一环,更契合了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伟大战略。加强外宣翻譯策略研究,提升外宣翻译效果有助于宣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现代化建设与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凡凡.国家形象视阈下的我国外宣翻译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79.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杨自俭.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90-94.

    [5]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赣州市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赣州红色文化翻译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473)。

    (作者介绍:黄海明,江西省赣南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