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郭可雷 刘超 李蓉 徐军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上海市文来初中体育课程和体育竞赛改革经验进行挖掘。文来初中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构建了由体育基础型课程、体育拓展课程、体育社团课程和校运动队课程组成的“金字塔”式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竞赛设置方面,形成了覆盖全年的“阳光体育”大联赛。本文还对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设置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關键词: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2-00-03

    上海市文来初中被称为“初中体育多样化”之典范[1],在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设置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深入挖掘与整理这些经验与模式,以期为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创建“金字塔”式的体育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引领下,学校构建了“金字塔”式体育课程体系,包括体育基础型课程、体育拓展课程、体育社团课程和校运动队课程。首先是体育基础型课程(国家和地方规定的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身课、两操、游泳和冬季长跑。其次是体育拓展课程,主要包括游泳、空手道、跆拳道、太极拳、抖空竹、武术、桥牌、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足球、篮球、排球、舞蹈、舞蹈欣赏、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形体、斯诺克、瑜伽、健身操等课程。第三是体育社团课程,主要包括游泳、武术、抖空竹、篮球、乒乓球、网球、健身操、田径、围棋、足球、羽毛球等课程。第四是校运动队课程,主要包括游泳、田径、武术、围棋、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桥牌、健美操等课程。

    2.组织实施

    第一步,形成体育基础型课程。体育基础型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是学生体育参与度最广泛的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体育习惯养成,是在初中四年强制完成的必修体育课程。

    第二步,打造体育拓展课程。体育拓展课程是满足全校学生体育需求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体育基础课程的有益补充。该类课程设置相对宽泛、多样,以满足初中生多样化体育需要和多种运动项目体验,为更高层次的体育社团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确定1~2个运动项目做好准备基础。

    第三步,开设体育社团课程。当前学校在体育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了十余个体育社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个或者多个社团项目。社团人数不受年级限制,人数最多的社团在70人左右,最少的在10人左右。宽松的入社门槛、丰富的运动项目,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步,成立校运动队课程。校运动队课程是体育社团课程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体育基础型课程的开展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该类课程着重满足那些已经拥有了相当高运动水平的校运动队队员的体育需要。

    文来初中打造的四级体育课程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

    3.管理与保障

    第一,健全体育课程管理制度。成立学校体育课程领导与管理小组,由分管校长担任组长,下设三个校本课程小组,负责三个板块的课程开发、管理与评价。体育拓展课程小组与学校拓展型课程管理衔接,突出体育健身育人功能,设立板块管理小组,小组长负责对模块内容的开设、过程管理与评价、课程研讨与反馈。体育社团小组在学校社团的管理框架下,实行体育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制,小组成员由社团指导教师构成,负责体育社团板块课程的开发、设计、评价与反馈。校运动队课程在体育资优生管理领导小组、体育组、教务处和学工部领导下,实行项目分管教练、班主任分管,项目分管教练负责训练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在解决师资短缺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上,一方面,学校在部分运动项目上采用“体教融合”的“双带教”制度。例如游泳项目,在学校没有师资和场馆的情况下,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七宝中学游泳馆合作开发了适合七年级的游泳校本课程,聘请专业游泳教练进行教学。再如,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学校采取与区少体校结合,将这批学生送到区少体校进行训练,并为这些学生专门定制课程,由专业教练带教。另一方面,构建了校本课程的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建立了家长资源库,根据家长的专业特长、工作背景等因素分门别类加以管理,筛选出那些有体育特长的家长作为隐性师资力量。联合各班级家委会,落实各项安排并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健身课程,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课程方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对课程方案评价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构想、教学计划的制定、使用教材、教案和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要求、学习成果的评价等。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发展的影响。教学和课程管理机构(教务处、教科研室、课程部、各课程板块小组)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进行监测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常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课业完成情况、课程结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更注重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评价;不仅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上海市学生体育学业水平测试来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还通过体育参与过程评价学生。例如以表现性作业来体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以“雏鹰争章”活动、学生电子档案记录来考察学生的体育参与情况。

    (二)建立参与最大化的体育竞赛体系

    文来初中按照学生身体、心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选择与国家课程和校本拓展课程相衔接的体育竞赛项目,在整合年级各项体育赛事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性的“阳光体育”大联赛(表1)。

    在竞赛组织方面,注重全员参与。例如,在冬季越野跑比赛规程中规定每班报名10男、10女,其中2男2女由班级自行组织报名参加,另8男8女由年级组统一抽取学号,抽到的学生必须参加比赛,如与自行组织的学生学号冲突将再次抽取,如抽中学生因身体原因无法参赛,年级组将在规定时间统一安排补赛。班主任只有20%的权力安排参赛队员,80%的参赛队员将被随机抽取,也就意味着每名学生都有被抽取的概率。这样一来,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都会认真准备,赛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管是擅長还是不擅长长跑的学生们都在积极参加练习,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好准备。学校除了注重全员参与外,还特别注重将比赛与平时的教学和锻炼相结合。例如每年的跳踢比赛,提前一个月下发比赛通知,并将比赛所需的器材发放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准备、注重平时锻炼。

    在竞赛策略方面,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场馆设施、气候条件,选择性地开展一些群众基础好、参与度广的体育活动。以年级为组别、班级为参赛单位组队参加比赛,有些比赛还邀请外援,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竞争性。

    在参赛的多样性方面,文来初中不仅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内体育竞赛,而且还积极参与校外体育比赛,如闵行区中学生运动会、“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联赛、“新闻晨报杯”暑期中学生篮球联赛及各级阳光体育大联赛、市中学生运动会等。10支校运动队参与如此众多的体育比赛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支运动队在闵行区大都首屈一指,在全市范围的比赛中也能争创一流。为了提高训练的专业化水平,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平台,文来初中都尽力为所有运动项目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实在没有专业的教师,学校会聘请专业教练指导训练,或与校外的专业体育机构合作共同指导训练学生。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设置的启示

    (一)课程设置的启示

    第一,课程设置有利于人才培养。文来初中“金字塔”式的体育课程设置为人才成长铺平了道路,庞大的运动参与人群与全面覆盖的课程体系,为一大批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找到了最近发展区。为满足这部分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为他们搭建了可持续成长的平台,通过“金字塔”式的体育课程设置,摸索出一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路径和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完整的课程组织管理与评价制度。“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可行和扎实有效的组织实施来支撑。同时,建立完善的课程组织管理与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第三,多渠道解决师资不足。师资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体育师资不足是我国很多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师资不足,文来初中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充分挖掘和合理安排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积极开展校内富余教师转岗、兼职培训,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兼职体育教师。第二,引进或聘用体育教师。包括聘请体育系统的教练员、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等。第三,打造“双师型”体育教师。针对体育师资短缺状况,在本校体育教师中打造兼职教师,培养一专多能、“双师型”甚至“多师型”教师。第四,采取定编补充、定期流动、送教下乡等形式,解决体育教师配置不均衡、编制不足的难题[2]。

    (二)体育竞赛设置的启示

    第一,构建完整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横向上,建立班级内部、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至省级、全国性的多级竞赛体系;纵向上,要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层级进行统筹安排,以解决一般性的脱节问题(包括教学、训练及比赛)。要将精力放在最基层,通过全国大学生联赛引领高中联赛,辐射小学联赛,建立一个学习、训练、竞赛以及学生未来规划的完整机制[3]。在赛事活动的形式上,学校可以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在参加校内比赛的基础上组成校队,以学校校队为单位,开展校际之间的比赛活动。同时,开展选拔性的比赛,在此基础上组建区域、县、市、省和全国的最佳阵容[4]。事实证明,只有组织好班内、校内和校级的竞赛,才能让体育工作活跃起来,学校体育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彰显[5]。在赛事内容上,除开展常见项目的竞赛活动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易于普及的、健身效果显著的、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比赛。例如越野跑、跳踢赛、拔河比赛等。

    第二,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教育系统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大量事实表明,从教育层面发展体育是永久的趋势和主流[6]。运动项目的发展离不开赛事,例如日本校园足球之所以持续百年历史不间断,与其最初注重赛事搭建和交流密不可分。百年赛事积淀下文化和传统,帮助足球真正在校园扎根,这也是日本足球在亚洲取得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7]。体育竞赛的组织应从单纯扩大赛事的规模和类型,逐步转变到以赛事为抓手,提升赛事的“含金量”,引领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走到培养全面加特长的人才轨道上来。

    第三,重在参与人员最大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校运会应当吸引至少50%的学生参与,但现实是,大多数学校参与校运会的学生可能连20%都达不到[8]。以引领校园体育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比赛,并没有真正发挥撬动全员学生参与体育的杠杆作用。针对这一现状,《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为了能让校运会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提出了“全员运动会”的概念,毫无疑问,这一概念的提出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它代表着未来举办校园体育赛事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竞赛,体育赛事还要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平时锻炼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林龙.文来中学:初中体育多样化的

    典范[N].东方体育日报,2015-09-24(B5).

    [2]郭可雷,仇慧,平杰.他山之石:英国

    公学体育育人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

    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0(2):91-97.

    [3]王登峰.推动“一校一品”有效开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J].中国学校体育,2014(06):1-3.

    [4]王登峰.学校体育的价值与校园足球的使命[J].体育教学,2016(03):6-8.

    [5]王登峰.通过校园足球实现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功能[N].中国教育报,2016-3-25(08).

    [6]郭可雷,平杰.论教育中的体育与

    体育中的教育[J].体育学刊,2016,

    23(01):104-108.

    [7]范佳元,季芳.除了体育课,还该做什么—撬动学校体育的杠杆在哪里(二)[N].人民日报,2016-5-25(23).

    [8]慈鑫,毕若旭.校运会为什么少了“学生气”[N].中国青年报,2016-4-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提升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育人效益的实证研究(基金编号:19CTY010);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安徽省中小学生健康行为评价与培养研究(基金编号:SK2020ZD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