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要求比押中话题更重要

    高岚

    每年高考完,各路“权威”都会相继表白自己又押中作文题了。我愿意相信有人押中话题了,但我不太相信有人押中题本身。题会有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都被猜中的概率无异于买彩票。如果教学变成押宝,其意义也就丧失了。教学应该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遇到什么话题,学生都可以有办法解决,而不是只有猜中了话题才能做。

    记得曾经听过一个专家做报告,他说某年北京某校曾宣传自己押中了某题,后专家统计该校学生该题的得分,发现他们学校的该题成绩并不突出,无法证明该校学生因押中该题而获利。所以,如果有人真想证明自己的本事,就应该拿出数据证明自己押题准确的稳定性和押中后学生的普遍受益率。如果拿不出这样的数据,那么所谓押中题的教师就与巫师无异。

    看清要求,应该不难,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教师们普遍强调得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拿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例,材料要求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写作对象是外国青年。这么简单而明确的要求,许多学生不是写不出有机联系,就是忘了写作对象是外国青年,不是外国人。再拿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考一模作文题为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答卷。這份答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的题?你准备如何答这类题?

    材料已经很清楚地在问你:“你正在思考哪类的题?”你应该三选一才对,结果太原市的考生有八成左右没有明确选中一类问题回答,甚至相当多的考生通篇没有出现“答卷”两个字。这说明考生普遍没有扣住要求写作的习惯,而是习惯于从一段材料中抽出一个话题,写成话题作文。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看要求的习惯,那么材料处处都会是陷阱。

    我们看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材料: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到这则材料,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要求都列出来,最好列在草稿纸上。“任选一个”说明是五选一,当然要选择自己对社会背景熟悉、有话可说的“那一个”。无论你选择哪一项,你的身份都是青年学生当事人。如果你选择了第一个,你的身份就是1919年学生集会上的青年学生。你演讲的社会背景应该是1919年的社会背景:中国正面临西方列强的欺侮,国人正探求救国的道路。你要贴合这个背景,反对什么,弘扬什么,给大家指明方向。如果你选择了第二个,你的身份就是参加了开国大典庆祝游行的青年学生,写作的文体只能是书信体,信的内容总应该交代参加游行的感受吧!如果写信只是谈对新中国的感情,“游行”的信息就没有着落了。看后面的要求别忘了前一段内容里面包含的1949年的信息——“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你在信中应该表达相关的认识。如果你选择了第五个,你应该了解此时中国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且你选的这个人是活着的人,因为慰问信是不可能写给过世的人的。是不是稍不注意就可能脱离要求而写成话题作文?所以猜中话题和猜中考题是有很大区别的。

    很多人说,押中了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其实那不过是押中了“劳动”这个话题,假如考前不押题,遇到“劳动”这个话题还说不出点道理吗?何况教师押题普遍不会只押一个话题,一般学生即使事先准备,也不会每个话题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并将其背诵下来;即使写了完整的一篇,也不见得符合高考题的要求。那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有什么要求?其作文材料明确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那你知不知道演讲稿的特点?材料明确要求,写作对象是“本校同学”,那自己的身份就是本校学生,你演讲时所提的要求应该面对的是“我们”。学校的名称统称“复兴中学”,这“复兴”二字是不是可以利用?“提出希望和建议”,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那怎么热爱劳动?怎么从“我”做起?要有具体的措施,这都是要求。另外,材料还列举了三种错误言论,你是不是应该有针对性地予以反驳?

    只知话题,不知要求,或不结合材料谈话题,非常容易跑题。

    以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例: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许多考生看完这则材料,脑中立刻闪出一个词——“勇气”。“勇气”还不好写吗?于是就以“勇气”为话题,写了一篇话题作文。当他举出有问题要勇于向老师提问、学英语要勇敢地大声说出来、红军面对困难英勇不屈之类的事例时,你就知道,他已经把材料抛到一边去了,这就叫“脱离材料”。因为这个材料的“勇气”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指不患得患失的勇气。你本来拥有,你还想拥有更多,但拥有更多就要冒失去已有的风险,你敢不敢冒这个风险?你要说“敢”,好,你有勇气。这个材料中的勇气指的就是这种。你要举例,就应举这类的事例,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不久,朝鲜战争的烟火就烧到了我们家门口。而当时的中国,正在医治战争的创伤,百废待兴。技术,我们不如人家;经验,我们没打过现代化战争。两种意见摆在面前:是固守已有的成果,置身战争之外;还是冲出国门,保家卫国,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对抗?毛泽东毅然决定出兵朝鲜,并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蔑视强敌的勇气,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又怎么能有抗美援朝的胜利?

    这个“勇气”就是符合材料意思的勇气。以为押中个话题就能写好作文,那还要材料有什么用?所以,要完整理解材料,特别是要看清材料中的要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院;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