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如酿酒,回味悠长是王道

    曹永芹

    一个人幼儿时最喜欢的是妈妈讲睡前故事,长大了口味看起来不一样了,有人喜欢看电影,有人喜欢追剧,有人喜欢打游戏。其实电影、电视剧、游戏的核心是一样的,还是“讲故事”。“故事人人会讲,各自戏法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生活中许多事平常又琐碎,作家们是怎么做到化平凡为艺术的呢?我们通过名家作品来探讨学习讲故事、写小说如何兴波澜、生变化。

    一、抑扬相生

    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应邀去为一位老夫人祝寿,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并题诗云:

    这个婆娘不是人,

    好像南海觀世音。

    儿子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庆寿辰。

    祝寿本是庄重的事,唐伯虎却以抑扬法来题诗,用幽默诙谐的形式把庄重严肃的内容表现出来,产生了轰动效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宝玉的出场也运用了抑扬相生的技巧,众人眼中的“混世魔王”“懵懂顽童”与黛玉眼中的清秀公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巧合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无巧不成书”,正是作者施耐庵的匠心安排。第一次巧合是陆虞候寻管营差拨合计密谋,恰巧走进李小二开的店,第二次巧合是林冲山神庙避雪,隔墙听到三人歹毒盘算。有了这两次巧合,才有了豹子头街头寻仇的波澜、草料场手刃仇敌的惊心动魄。

    欧·亨利的小说《菜单上的春天》中,萨拉打错了的菜单“最亲爱的沃尔特和白煮鸡蛋”“恰巧”被未婚夫沃尔特看到了,在艰难世事中失散了的有情人得以重聚。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里蛇蝎心肠的高纳里尔写给爱德蒙的谋杀丈夫的密信以巧合的方式落入爱德伽手里,为戏剧的结尾肯特、爱德伽救护李尔王张本蓄势。

    三、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西游记》中的“三调芭蕉扇”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生起波澜:小说第六十回,孙悟空变身牛魔王,骑着偷来的金睛兽来到芭蕉洞,铁扇公主误以为是牛魔王,把扇子给了孙悟空;第六十一回,牛魔王变身八戒,火眼金睛的悟空居然也没看穿,以为师弟来迎接自己,又是误会。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小说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四、传神的细节

    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纲要,是骨骼,而细节是血肉。成功的作品通常有传神的细节刻画。鲁迅写人擅长“画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中这两处对眼睛的描写,生动地表明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已经崩塌。

    鲁迅写阿Q受刑时的画押也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单就画押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岂不都彻底地表露出来了吗?一个人的品格常在细微处见出,事件的进程也常由细节决定。

    好故事如同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不尽,念念不忘。希望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能够综合而灵活地运用以上叙事技巧,在勤奋不懈的学习中酿造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唇齿生香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