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

    徐惠 黄帧

    摘要:我国于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是高考发展史上最深刻、最系统的一次变革。因人才选拔模式的变革,高中教育面临着全方位的冲击,高中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学考+高考”的考试模式。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高中学校做好“选课走班”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课模式和高效的走班教学,进而为高中学生适应新高考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学校;选课走班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2-0071-03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变革,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则是最深刻、最系统的一次,是国家面向未来,对高考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之后的全新顶层设计,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新高考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革为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一模式的背后体现着育人为本、注重综合素质、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公平公正的教育价值追求。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中师大一附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素质学分制”改革,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增设更多的选修课,“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21世纪初,华中师大一附中又倡导通过班级类型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近年来,着眼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华中师大一附中适时提出了“身心健康、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从2015年开始,华中师大一附中以新高考理念为指引,关注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综合素养,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科学的精神,能承担新时代的责任,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等综合能力,在两届学生中进行了“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为迎接2018年新高考的到来做准备。

    一、校本选修课程的“选课走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中师大一附中一直致力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经过20多年的积淀,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日臻完善,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

    华中师大一附中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根据自身能力与学生的需要,开发一门以上的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在学校每学期发布的课程开发项目中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学生需要开发新的课程。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规则:首先,教师填写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申报表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其次,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系统性、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需求、高校需求、办学特色等进行综合考量;最后,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决定具体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前学校每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有六大类别,共70余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包括:体艺特长类(男子篮球、足球、排球、男子羽毛球、女子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田径、围棋、管弦乐、合唱、舞蹈、舞台表演艺术及主持、色彩、中国画、烹饪、园艺等),公民素养类(禅茶、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等),生涯规划类(心理课程、社团活动、班会团会、社会实践等),实践创新类(算法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网页制作、数码摄影、航空模型制作、创新实践与机器人制作、3D打印、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汽车技术等),国际视野类(韩语入门、德语、初级日语、美国历史、英语歌曲欣赏、英文电影赏析、精品电影赏析、文化地理等),学术拓展类(演讲与口才、《红楼梦》创作艺术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影视名作欣赏、英语时文阅读、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与专题研究、数学文化与数学拓展、中外数学史、古希腊神话与文明、物理方法指导、天文、高中化学专题研究、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探究、化学实验等)。华中师大一附中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无数华中师大一附中毕业生的美好回忆。

    (二)学生“选课走班”

    华中师大一附中自主研发了“华中师大一附中校本课程网上选课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进行自主选课。由于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学生对选课的热情很高,每学期都会出现学生网上抢课的热闹景象。选课结束后,学生会被重新分配到不同的班级中,走班学习。每周二、周三下午16:10-17:10是选修课时间,学校要求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到各自的选修课班级上课,由开发相应课程的教师进行授课。在每学期开设的70余门选修课程中,生涯规划类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首先,心理课程、社团活动、班会团会、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认识;其次,光谷课程、人文讲堂、院士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外部认知;最后,校友讲坛和家长课堂帮助学生设定人生目标和实现生涯管理。2017年11月6日至11日,学校举办了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之“清华文化周”活动,该活动由周鹏程校长倡议,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派出了由五位知名教授组成的授课团队来学校为学生讲课。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又一创举。

    (三)校本课程评价

    为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系统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力图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情况。第一,教师评价。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制定教学反馈制度。学校依据各选修课班级每周的教学反馈情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并把这一结果作为每学期末教师综合评定的参考依据。第二,学生评价。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各任课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学习表现、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成绩合格以上予以学分认定,学生的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第三,课程评价。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在每学年末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课堂教学成果评出10门“校级优秀校本课程”,并在“优秀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打造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精品校本课程”。

    二、体艺课程与高考课程的“选课走班”

    (一)体育、艺术、信息、综合实践课程的“选课走班”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音乐特长和一项美术特长,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艺术情操,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华中师大一附中在体育、艺术、信息、综合实践课程上进行了“选课走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在体育、音乐、美术学科中确定1~2个共性普及项目和2~3个学生喜爱、易于开展的个性项目,由学生在学期初进行个性化选择,然后以走班的形式开展教学。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获得项目认定后,学校向学生颁发认定证书,并在学生素质报告书中设“体育、音乐、美术2+1+1项目”认定专栏加以评定。而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学生小组自主选择课题与指导教师,在每周五下午16:10-17:10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探究,学期末学生小组把研究的实践报告在班上进行分享与交流,导师对学生的实践报告做出评价。

    (二)高考课程的“选课走班”

    为应对新高考改革,2015年秋季,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六门学科教学正式启动“选课走班”探索实践。高一年级开展综合科目的分层教学,上午前三节课固定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第四节课开始其余六门课程学生走班学习。到目前为止,华中师大一附中已有两届学生进行了“选课走班”教学改革的实践。高二年级每周二下午在级部内进行“分层级分模块选课走班”,物理、化学、生物分层教学,物理分为A、B、C三层,化学和生物分为A、B两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选择层级;语文和英语分模块教学,例如写作模块、阅读模块等等,由学生自主选择。

    三、关于“选课走班”的几点思考

    “选课走班”大大提高了课程的价值,高中学校在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为顺利迎接新高考积累了经验。华中师大一附中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找到解决之策,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改革试点后,浙江省考生在选考科目上出现了“田忌赛马”现象,已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就要求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来做出理性选择。目前,华中师大一附中已经借助社会和高校力量启动了这项工作,将来如何更加系统化、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涯規划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如何根据学校特色来确定走班方式

    通过研究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和上海的实践经验可知,由于各学校实际情况的特殊性,改革试点地区学校的走班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参考试点地区实践经验的时候,高中学校要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学校特色的“选课走班”方法。所以,华中师大一附中应在自身实践与试点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家长多方资源,建立适合自身的走班机制,在学校资源和学生志愿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三)走班制下如何高效进行学生管理

    新高考后,高中学校中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将成为常态,学生的日常管理将成为学校管理上的一大挑战。一方面,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安排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以便学校、班主任、家长、任课老师等相关人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此,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办智慧教育、建未来学校、育创新人才”的主题;另一方面,华中师大一附中以学生“必备品格”(如秩序感)的培养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关键能力(尤其是生活管理能力)的培养上,学校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和作息规律的把握,以便引导学生适应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平稳过渡到新的高考模式。

    (四)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1]高中学校如何落实“高中生发展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直接关涉到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2017年10月29日,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发起的研讨活动,吸引了全国10余所顶尖大学的专家和56所知名高中校长齐聚华中师大一附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华中师大一附中也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力图构建基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为学生发展与高考改革奠基。

    新高考改革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时代愿景,牵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高中学校要转变观念,做好学校的制度改革,举全校之力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的最佳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洪席.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演进历程及特征分析——基于(1999—2014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28-34.

    (责任编辑: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