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光亮那方

    刘飞

    刘祥老师自2010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起,在短短的六年时间中,已出版十部专著,共计200余万字。这不禁让我想起布鲁诺的一首短诗中的几个句子:

    那崇高的理想让我痴迷,

    神圣的殿堂令我神往,

    哪怕我永远烈焰焚烧、飞箭穿胸、锁链缚臂。

    刘祥老师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的新著《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已于2017年5月出版,因为之前拜读过刘祥老师的诸多大作,如《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等,所以为了继续追寻同一名师的思想轨迹与理念主张,我在第一时间就购买了此书回来学习。我与刘祥老师从未谋面,对他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他的几部著作。读完《有滋有味教语文:语文教师应知的教学技巧》一书,犹如经历了一场我与刘祥老师的心灵约会,让我更加立体完整地认识了他。

    一、眼中有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王开东在此书的“序”中说刘祥老师眼里是有人的。这里的人当然就是指学生。可以说,刘祥老师的语文教学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践和思考感悟,始终指向学生并一切为了学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将这些感悟,放置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语文学科课程建设需要的专业平台上,尽量从‘人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我知道,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活动行为。”

    依据以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刘祥老师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与思考锤炼,从教学设计角度,他建构了“五走进”课堂教学模式: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从课堂实践角度,他提出了“三度语文”的教学理念,即“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扩展语文的深度”;从语文课的价值诉求角度,他认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是“知识、技能与生命”的融合与共鸣。不管是教学設计还是课堂实践和教学理念,不难看出,其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学生”。

    刘祥老师之所以如此强调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场”,主要因为他对“应试主义”取向下的唯分数是从的语文教学现实生态的反感与排斥。这种教学范式使学生沦为做题取分的机器,教师沦为批卷阅读的“傻瓜”,课堂沦为“教师讲答案,学生记答案”的场所。“这样的语文,了无情趣,倘若真要品一品它的滋味,除了血腥气,便是腐臭味。”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够以思想为菜肴,以课堂为厨具,努力加工出有营养、符合正常人需要的语文家常课。

    为了能够调理出“色香俱全”“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刘祥老师还提出教师角色扮演问题:有时教师应该积极走向台前,做好学生“翻山越岭”的领路人;有时却要低调藏在人后,做好学生的“后援军”,在学生遇到险阻、攀爬费力时,及时地给予学生点拨与指导,保障学生更好地领略沿途的风景,顺利抵达目的地。教师之所以要灵动地变换角色,刘祥老师认为:“唯有这样的变化,才能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将教师的教学植根于学生主体自我发展这一根本之上。”不难看出,刘祥老师是个始终将学生装在心里的人。用特级教师卢世国的话来说:“刘祥老师的课堂发现学生,发掘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二、手中有技巧

    此书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没有凌空蹈虚的艰深理论,没有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有的是一线教师急需掌握的教学技巧与可资参照的操作范例。

    比如,对于课时学习目标的确定,刘祥老师强调既要考虑到学生当下所学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的承继与衔接,也要考虑到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体化、体系化、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与方法(目标梯度设定、核心问题统领、关注具体情境)等。其中尤其是要联系课文教学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学段学习目标与语文课程学习总目标,也就是说在备学习目标时,教师一定要在大脑中形成“目标树”,并将之层层解构细化,基于“整体”促进每一堂课都承担应有的独特任务,因为我们教的不仅是课文,更是“课程”。

    比如,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刘祥老师强调既要守正,也要出新。守正是要批判性地对待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讲授的就要认真地讲授,需要学生大声诵读的就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大声地诵读。出新是指教学方法的择取一定要指向学生的思维发展,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本质属性。总之,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上一定要做语文该做的事!

    还比如,在课堂主问题的设计上,刘祥老师强调要围绕核心目标与教学重点来考量,并且他认为常规化的一堂语文课应围绕一个主问题来展开,如果课文篇幅过长,文本信息量过大,内容繁杂,此时就需要借助辅助问题的铺垫与引导,形成层层铺垫的问题串(以一个主问题为核心,带动起若干辅助性问题),以此落实课时学习目标。

    再比如,对于课堂活动的组织,刘祥老师强调要围绕着学习目标来展开,偏离了目标的教与学活动,无论多么精彩,都只能是低效或无效的活动。另外,活动设计需要在师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可以来自学生预习,也可以来自教师预设,还可以来自课堂现场生成)。换言之,课堂活动是师生与文本间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另外,刘祥老师在如何导入新课、如何介绍作者和背景、如何进行课堂扩展等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以上这些要素可以说是一个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后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堂优质语文课必须要关注的核心要点。此书中展现的一些教学设计理念与实施技巧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去体会与学习。

    三、脑中有理念

    基础教育领域中共有五级课程:政策课程、专家课程、教师理解课程、教师执行课程、学生经验课程。就这种课程思维图谱来说,“教师理解课程”无疑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勾连“上(政策课程、专家课程)”与“下(教师执行课程、学生经验课程)”的作用。刘祥老师是深谙此道的。整本书都体现了浓厚的“教师理解课程”意识,尤其是第三辑中,刘祥老师强调根据不同的文体或文本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课程差异分析,以期让语文教师“不再成为问题内容的跟班者,而是成为文体表达形式的探究者与实践者。”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不仅要教文本内容,即“写了什么”,更应教文本的表达形式,即“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从整体来看,我们既要授学生以“鱼”又要授学生以“渔”,并且要以后者为主要目的。

    比如,小说文体,其“所呈现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并非语文教学的主要学习任务。语文教学该完成的任务,是分析这样的社会生活画卷如何通过典型的形象、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情节表达出来;是品鉴此种表达的优劣,并从中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鉴赏方法、评价方法”。再比如,散文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性特征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有着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与言说方式。因此,就散文教学,其重点“不是知晓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生命觉解,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这样的生命觉解从何而来,又如何精当地予以表达”。还有比如,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活动之于学生而言,其关键不在于读什么,而要知道为何读以及怎么读。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或课堂形式的必要而进行的诵读是构不成积极价值的,“只有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预设的阶梯式诵读,才能借助诵读的形式落实对诗歌的理解,让诗歌真正滋润学生的生命”。

    然而一篇被选入教材的作品,比如《祝福》《林黛玉进贾府》《哈姆雷特(节选)》《雷雨(节选)》等,其本身内容之多,意蕴之广,再资深的教师都不可能穷尽其间可用来作为教学内容的有价值东西,况且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如何从“文本的原生态价值”中抽离出“作为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用刘祥老师的话来说:“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依旧是依照教材的课程属性,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意义,再抓住贴合课程需要的那些意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如果再具体点,从学习目标角度来看就是:“依照语文课程知识与能力建设体系化目标的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精当取舍。要敢于并善于舍弃作品中非课程目标指向的学习任务的诸多内容,只留下能够服务于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难看出,刘祥老师的语文教学有着深深的课程理论的痕迹。一篇作品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教师决不能完全依靠经验主义。散文该教什么,小说该教什么,诗歌该教什么,等等,教师都应该基于课程及其标准进行选择。一言之,教师只有依靠教材中诸多文本的有机组合才能担负起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任务。

    四、心中有丘壑

    朱永新教授和他的新教育团队曾对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境界好比求学三境界中的“望尽天涯路”和人生三境界中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层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与“见山不是山”的阶段;第三层境界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和“见山还是山”。

    此书开篇,刘祥老师就化用电影《一代宗师》中的台词“习武之人有三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来比喻语文教师亟须的三重修炼。与上文语文课堂教学三层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的“见自己”主要就是指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更要确保自己在做的事尊重了教育,尊重了生命”。那些已有自己教学主张并形成一定体系构架的名师大多已经进入了这重境界。而“见天地”主要是指语文教师不光要在语文的天地中打转,还要在“人类社会世代相承的文化与文明的天地”里打转。换言之,语文教师“见自己”后不要局限于“自己”,一定要学会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多些包容,多些感恩,多些虚心,方有可能“见天地”。最后的“见众生”是一种“无我之境”,是看尽世间繁华的坦然,是尝尽世间味道后的平淡。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该被外界因素(分数、名利等)所捆绑,应自觉以学生生命更好成长为追求,促进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我想刘祥老师已然修炼到了第三层境界。

    刘祥老师说,十多年前,他便告别了单纯的“应试语文”,在他的心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为诉求,以顺应学生天性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为旨归。书中有这么两段话:“要想让语文学科的教学真正成为滋润心灵的重要养分,成为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人文养料,就必须在教学中唤醒所有学习者的生命意识,让所有的生命都自在地活跃于课堂。”“致力于生命滋养、灵魂雕塑,以及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养成的现代语文教育,其终极目标在于满足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此种终身发展需要,绝非识记某种静态化的知识,亦非掌握某种机械的应试技能,而是要养成会阅读、懂鉴赏、能写作、善思考的學习能力,确立乐观、包容、进取、博爱的人生情怀。”不难看出,刘祥老师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在场的课堂,是灵魂自由呼吸的课堂,是能够让每一颗成长于其间的心灵都能感受到润泽与光明的课堂。

    (责任编辑:谢先成)